曹植寫了《七步詩》後的情況,曹植寫了幾首七步詩

時間 2021-09-05 18:53:19

1樓:匿名使用者

孫權佔了荊州,殺了關羽,怕劉備報復,就派使者給曹操送了封信,表示願意歸順曹操,並且勸曹操順應天命,趁早即位稱帝。

曹操接到這封信,就隨手遞給他的心腹大臣看。他微笑著說:"孫權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哩。"

自從漢獻帝遷都許都以來,朝廷大權和兵權全掌握在曹操手裡。曹操要廢掉漢獻帝,自己稱帝,還不容易?可是他考慮到漢室雖然衰落,還有個正統的名義,怕自己做了皇帝,還有人心裡不服。

所以他認為孫權勸他稱帝,是成心要讓他為難。

他沉思一下,又說:"如果真有天命的話,我就做個周文王吧!"意思就是讓他的兒子來做皇帝。

這件事過了不久,曹操舊病發作,請醫服藥都沒有用,終於死在洛陽。這一年,他六十六歲。

曹操死後,太子曹丕繼承他做了魏王和丞相,掌握朝廷大權。曹丕即魏王位以後,有人告發他的弟弟、臨淄侯曹植經常喝酒罵人,還把他派去的使者扣押起來。曹丕立即派人趕到臨淄,把曹植逮住了押回鄴城審問。

原來,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的妻子卞(音bian)後生的。曹操不但是個政治家、軍事家,又是個文學家,兄弟倆也擅長詩文,文學史上把他們父子合稱為"三曹"。曹植從小聰明非凡,十幾歲時候,就讀了不少書,能寫很出色的文章。

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有點懷疑,問曹植說:"這是你請人**的嗎?"

曹植跪下來說:"兒出口成文,下筆成章。怎麼會叫人**呢。父王不相信,可以面試。"

曹操試了曹植幾次,覺得他果然才華出眾,因此對他特別寵愛,多次想把他封為王太子,只是因為有些大臣反對,才決定不下來。

曹丕怕自己地位不穩,想方設法討曹操歡喜。有一次,曹操出外打仗,曹丕、曹植都去送行。臨別的時候,曹植當場唸了一段頌揚曹操功德的文章,大家聽了十分讚賞。

有人在曹丕耳邊小聲說:"大王要離開了,你只要表示傷心就是了。"曹丕果然抹著眼淚向曹操告別,曹操很受感動,也掉下了淚。

這件事使曹操覺得曹丕文才雖然不如曹植,但是心地老實,對他有感情。再加上左右侍從替曹丕說好話的人不少,曹操寵愛曹植的心漸漸變了。

曹植是個不注意小節的人。有一次,他竟在王宮裡坐著車馬,私自開啟王宮外門出去。這件事可違犯了宮裡的規矩。曹操聽了這件事,大為惱火,把管宮門的**辦了死罪

又有一次,曹操派曹植帶兵出征。曹丕得到訊息,事先送酒食去,跟曹植一起喝酒,讓曹植喝得酩酊大醉。正在這時候,曹操派人找曹植去,連催幾次,曹植還沒醒來。

曹操只好把派曹植出征的事取消了。

打這以後,曹操就打消了把曹植立為太子的念頭。

曹丕做了魏王以後,仍舊忌恨曹植。這一回,就抓住機會把曹植抓起來,要處曹植死罪。

他母親卞太后知道了,著急得了不得,連忙在曹丕面前,給曹植求情,要他看在同胞兄弟份上,寬恕曹植。

曹丕不能不聽母親的話,再說,為了一點小事殺了兄弟,自己也不體面,就只把曹植的臨淄侯爵位撤了,降為一個比較低的爵位。

據說,曹丕把曹植召來以後,為了要懲罰他一下,要他在走完七步的時間裡做出一首詩。如果做得出,就免他一死。

曹植略略思索一下,就邁開步子,走一步,念一句,隨口就念出了一首詩:

"煮豆燃豆箕(音qi,豆莖),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覺得自己對弟弟也逼得太狠,心裡感到慚愧,就免去曹植的死罪。

曹丕做了魏王,不像他父親那樣怕人家議論。就在這一年秋天,由他的親信聯名上書,勸漢獻帝讓位給魏王。

漢獻帝做了三十多年的掛名皇帝,接到大臣上書,就宣佈讓位,改稱山陽公。曹丕的親信大臣還隆重舉行一個"推位讓國"的禪讓儀式,表示漢朝的皇權是獻帝自願讓的。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建立魏朝,就是魏文帝。到這時候,東漢王朝才正式結束。

想多瞭解曹植嗎,請去名篇賞析盡情欣賞

2樓:

讓他到了一個偏遠的地方去管一小塊地方!!

曹植寫了幾首七步詩

3樓:森海和你

曹植寫了一首《七步詩》。

全文——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據《世說新語·文學》記載: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曹植,於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時間內做一首詩,做不成就殺頭。結果曹植應聲詠出這首《七步詩》。

詩人以箕豆相煎為比喻,控訴了曹丕對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殘酷**。 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哭泣不已。

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

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國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人,生於東武陽(今山東莘縣,一說鄄城),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後諡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

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詣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

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同樣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學家謝靈運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佔八斗」的評價。

文學批評家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並在《詩品》中把他列為品第最高的詩人。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於東武陽。曹植是曹操與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為曹操生了四個兒子:丕、彰、植、熊)。

當時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穩腳跟,缺乏固定的根據地,家屬常隨軍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眾多兄弟們一樣,是在戎馬倥傯的生活中度過的。這種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擊敗了勁敵袁紹集團,攻克了其經營多年的鄴城(今河北臨漳),方才有所改變。

曹植自小非常聰慧,才十歲出頭,就能誦讀《詩經》、《論語》及先秦兩漢辭賦,諸子百家也曾廣泛涉獵。他思路快捷,談鋒健銳,進見曹操時每被提問常常應聲而對,脫口成章。

曹操曾經看了曹植寫的文章,驚喜的問他:「你請人**的吧?」曹植答道:

「話說出口就是論,下筆就成文章,只要當面考試就知道了,何必請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講究莊重的儀容,車馬服飾,不追求華豔、富麗,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漸漸地,曹操開始把愛心轉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歲的曹植第一次隨父東征海賊管承到達淳于(今安丘東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師鄴城,他在《求自試表》中所說「東臨滄海」即指此事。九月,16歲的曹植隨父北征柳城(今遼寧朝陽),他在《求自試表》中說「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馬篇》就是曹植對此期間隨父征戰的寫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歲的曹植隨父南征劉表至新野,後又隨父與孫權戰於赤壁。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隨父征戰第一次回到家鄉亳州。

4樓:檾茗蔏菏荼

曹植寫了一首《七步詩》。

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七步詩》,出自《世說新語》,傳說是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人曹植的名篇。這首詩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來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來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殘害弟弟,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反映了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殘酷鬥爭和詩人自身處境艱難,沉鬱憤激的思想感情。

但此詩是否系曹植所作,至今仍有爭議。 因此事僅為《世說新語》所錄,是否為史實待考。且此詩並未收錄於《曹植集》,是否為曹植所作也有爭議。

有觀點認為,六朝時期文壇還未流行五言絕句詩體,《七步詩》為後人之作;另一觀點認為,此詩體並非五言絕句,或許是建安文學所流行的五言體。

5樓:木水幾

這裡只講三國演義的,世說新語的不討論!其實曹植七步完成的是:

兩肉齊道行,頭上帶凹骨。

相遇塊山下,郯起相搪突。

二敵不俱剛,一肉臥土窟。

非是力不如,盛氣不洩畢。

但是曹丕仍以為有點慢,於是要曹植應聲作詩一首才算是,這首才是現在的七步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現在還有一個版本: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6樓:耨耨の尐悅兒

《七步詩》

曹植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就這麼一首吧。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另外一個版本,但是現在普遍贊同第一個版本,也就是六句的版本。

7樓:天天吃飯星人

他能七步成詩,不是說他寫的詩是七步詩。

關於曹植《七步詩》的故事

8樓:

《七步詩》的故事:

黃初元年正月,六十六歲的曹操病死,曹丕由世子榮升魏王;同年十月,漢獻帝被迫禪讓帝位,曹丕上位,稱帝為魏文帝。

由於爭封太子這段經歷讓曹丕無法釋懷,在他稱帝后,他仍對曹植耿耿於懷。他擔心這個有學識又有政治志向的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

就想著法子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無法開脫,只好在極度悲憤中七步之內應聲成詩。

9樓:

曹丕和曹植都是曹操之子,且都為卞太后所生,是真正的同胞手足。曹操曾一度想立曹植為嗣, 因其才智高於其兄曹丕。 後曹丕登基(始稱魏文帝)仍忌曹植之能,加以**,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豆,豆萁,豆豉,都是豆這種植物的各種形態,可以說「本是同根生」。首句為我們描繪了煮豆的場景,以豆萁為燃料製作豆汁。第

三、四句進一步揭示這兩者間的關係。 豆在鍋中忍受豆萁的煎熬, 「咕嘟」的聲音彷彿在哭泣。這暗指兄長對自己的**以及自己悲憤的心情。末兩句卒章顯志,既是控拆,也是反抗。

整首詩據說在七步之內完成,詩人的情感也經歷了一個由平緩到迸發的過程。名為吟物, 實則是一首帶有譏諷的寓言 詩。然而由於詩人與其譴責物件的特殊關係,因而詩人的口吻是委婉又深沉的,譏諷之中有提醒和規勸。

這一方面反映了曹植的聰明才智,另一方面也反襯了曹丕**手足的殘忍。

曹植才高八斗, 文風俊逸剛健。 這首詩在情感上層層推進,且運用了比興手法,從中也可發現樂府詩歌的影響。有的選本沒有

二、三句,但這種風格仍是顯而易見的。

曹植的七步詩是啥意思,曹植《七步詩》原文的意思是什麼?

作者背景 曹植 192 232 字子建,曹操第四子,沛國譙 今安徽亳縣 人,著名詩人。少年時就很有才華,得到曹操的喜愛,因此受到他的哥哥曹丕的猜忌,後來鬱郁而死。他的詩語言精練,詞采優美,是建安時期的代表詩人。注詞釋義 釜 古代的炊具,相當於現在的鍋。萁 豆稈。漉 過濾。豉 豆豉。用煮熟的大豆發酵後...

七步成詩的故事,簡述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

曹丕做了皇帝以後,對才華橫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懷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內作詩一首,如做不到就將行以 處死 而曹植不等其話音落下,便應聲而說出六句詩來,就是上面的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因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後人稱之為 七步詩 據說曹丕聽了以後 深有慚色 不僅因為曹植在詠詩中體現了非凡的才華,具有...

曹植的七步詩的全詩內容?題目?翻譯?以及中心思想

三國 魏 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相傳曹植的哥哥魏文帝 曹丕 要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首詩,不然就要殺他的頭,曹植憤然寫了這首詩。豆和豆秸是同一個 根上長出來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燒起來把鍋內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長逼弟弟,十分貼切感人。七步詩簡析 對於七步詩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