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時間 2021-09-09 08:11:05

1樓:龍源期刊網

孟子的思想涉及人性本善、修身養性、讀書求知、人倫之道、君臣之義等許多方面,並最終延伸到了政治上,形成了「仁政」學說。但眾所周知的是,孟子的思想並沒有被當時的君主所接受,他們只想著如何能兼併他國、稱霸天下,根本無暇顧及百姓死活。孟子雖然終身致力於推行「仁政」,但他終究沒能將自己的主張付諸實踐,沒有將天下百姓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

這既是他個人的悲哀,也是歷史的必然。_如此,但面對動盪的亂世,孟子卻沒有選擇隱居避害,而是勇敢地迎難而上,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社會現狀。他曾說:

「君如彼何哉?強為善而已矣。」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非凡氣魄,以及由此形成的「人世」精神,不僅激勵了後來的無數人為國家和社會不斷奮鬥,顯然也將繼續影響著未來的中國。

1.勞力與勞心在孟子「仁政」的思想體系中,社會分工也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滕文公章句上》記載了孟子與農家學者許行的一場辯論。

許行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自食其力,連國君也不例外。孟子則激烈地批判了他的主張,認為社會要有合理的分工,即「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的批判顯然是正確有力的,他通過批評許行理論的內在矛盾,強調了社會分工的重要性。

孟子的這些論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關於社會分工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理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關於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價值問題,孟子也做出了相應的解釋。《滕文公章句下》中,孟子指出,讀書人以行道服務於社會,他們的「得食」與農民種地、婦女織布、工匠制器而「得食」一樣合理,這僅僅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工不同罷了。

由此可見,社會分工也是孟子「仁政」思想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

2.禮樂教化孟子十分認同「禮樂」的重要性,強調教育的重要作用。《盡心章句上》雲:

「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可見孟子主張用「仁聲」即美好的**來感化民眾,用「善教」即仁德的教育來教化民眾,只有這樣才能上下親和、其樂融融,從而得到「民心」.稱王天下。孟子還認為學校教育對百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從《滕文公章句上》《梁惠王章句上》中的有關內容都可以看出,孟子是非常強調教育的,認為老百姓不僅要吃飽穿暖,還要懂得人倫孝悌,這樣社會才能秩序井然,不至於產生混亂。

2樓:話題大放送

儒家的「仁政」思想,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專家這樣解說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談談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3樓:小雅靖

您好。我想,「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網上copy一篇文章,不能體現你對孟子,這位儒家亞聖的尊重與理解。

我大致說說,讓我寫的思路以供您參考:

1、概述孟子的仁政思想,如《孟子•盡心下》中提及的孟子言論。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而為諸侯;得乎諸侯而為大夫。

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栥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益,則變置社稷。」

2、由孟子言論確立其中潛藏的價值取向。

① 以民為先,重視個體價值的實現。

② 以維持適當階層關係,並確立價值階度。

③ 內心真誠,擇善固執並權達求變。

3、從社會現狀出發,舉出社會焦點事件中各階層的態度與表現,如廣州「口罩男事件」(市長的說法(天子)、建委的說法(諸侯)、承建商的說法(大夫)、**與底層民眾的說法(丘民)),與孟子說法的暗合,以反映潛藏價值的覺醒。

4、現實意義:

孟子仁政思想符合當代構建「和諧社會」的訴求,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思想源泉。

以上,希望對您有幫助。

4樓:彼岸的海洋之心

孟子的主要思想是在政治上主張溫和的改良,實行託古改制,提出了「仁政」的主張

「仁政」的前提是制民恆產,「有恆產,才有恆心」

仁政必自經界始,恢復井田制

主張性善說,人與生俱來的就有四端: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6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7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思想還是非常先進的,只有統治者對百姓行仁政,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過多對百姓剝削,不利於社會穩定。

8樓:匿名使用者

君舟民水是他思想的概括,他奉行「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思想,他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演化為孟子仁政思想。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的侷限,對今天仍有深遠的影響

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是怎樣的?

9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和看法?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 仁學 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 仁政 民本 思想 性善論 等政治理想之一。仁政 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 民貴君輕 人性本善 理論。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得民心者的天下...

談談你對溝通的理解,談談對溝通的理解

以前我爺爺很健康,我們家就比較和諧,我覺的如果大家都是生活在一起的就應該從各個方面進行溝通,比如說勞動,家裡的事大家一起做就是一種溝通,而且氣氛會很好,比如說打掃衛生,大家一起做,可以增進家人的感情。現在的小孩和大人之間常常有代溝,就我和我媽也有,要理解溝通其實並不容易,所以我覺得讓家人看到你很行,...

談談你對寬容的理解,談談你對寬容的理解和體會。

阮皓君及曲 寬容別人是對別人的理解,是一種放得下的大度,是一種與人為善的觀念釋然.而寬容自己則是一種豁達 冷靜與理智,寬容自己並不是放縱自己 人應該學會寬容。多一些寬容就少一些心靈的隔膜 多一份寬容,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友愛。我覺得寬容就是在心裡上接納別人,理解別人的處事方法,尊重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