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孟子眼中的管仲是怎樣的,孔子對管仲作出了怎樣的評價?

時間 2021-09-13 13:34:45

1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一語,似乎不太恰當。孔子確實說過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因為他幾乎什麼都要與諸侯國的君主一樣。然而,孔子也另有話直接顛覆了這個意思,更有對管仲的高度評價。

例如,他將「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事,歸功於管仲,連聲說「如其仁!如其仁」;又如,他說管仲為相,使齊國「稱霸諸侯,一匡天下」,民眾至今仍受惠於他的功德,如此等等,何謂「小之」?如果說是「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孟子小之」,或許倒是比較確切的。

孟子與他的學生公孫丑曾有一番對話。公孫丑說:管仲輔佐國君稱霸,晏子輔佐國君揚名,管仲和晏子還不足以效法嗎?

孟子不以為然地說:「你真是個齊人,只知道管仲、晏子」。他對公孫丑說了這樣一件事:

有人曾問曾參的孫子(也有學者認為是兒子)曾西,「你和子路哪個有德行?」曾西不安地說:「子路是先祖父所敬畏的人。

」那人說:「那麼你和管仲哪個有德行?」曾西就不高興了,說:

「你怎麼竟把我和管仲相比?」孟子反問公孫丑說:「管仲是曾西不願效法的物件,你認為我會願意嗎?

」這便是孟子「小」管仲的例證。

孟子「小」管仲,看來是繼承了「孔門」的一個傳統。「孔門」傳人中,對於管仲的「小之」,至少是從曾參的孫子(或兒子)曾西起就開始了的。在曾西眼中,不要說管仲與孔子,就是管仲與子路也有天壤之別,甚至不願人家將曾西與管仲相比。

孟子當然也是不願效法管仲的。齊宣王召請孟子,孟子以病為藉口推辭不去。有一個叫景醜的人說,你這樣做,好像不合禮義吧。

孟子說:「成湯對於伊尹、齊桓公對於管仲都不敢傳喚。管仲尚且不能傳喚,何況不願做管仲的人呢?

」孟子是有思想的人,當然不是因為前人「小」管仲而「小」管仲。但他是認可曾西「小」管仲之理由的。他與公孫丑對話時說到曾西的一句話:

齊桓公那麼信賴管仲,管仲主政又那麼久,政績卻是那樣的卑微。這大概既是曾西,也是孟子「小」管仲的一個理由。然而,按照孔子所說,管仲的功績,170年後的孔子都受其惠,何言卑微?

難道一輩子難以施展抱負,連自己都難以立足的,才算功德圓滿?曾西以及孟子,認為管仲的功績卑微,主要是因為管仲只是幫助齊桓公稱霸,而未能輔佐齊桓公至王。孟子是相當強調王道與霸道之區別的。

在他眼裡,春秋「五霸」全是「三王之罪人」。輔佐齊桓公稱霸的管仲安能不「小」?然而,這與孔子的有關論斷其實也是相違背的。

如前所述,孔子將「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之事,歸功於管仲,「不以兵車」,使多少人免於戰爭之苦難?孔子恐怕也就是因為這一點,才連聲說「如其仁!如其仁」的,他並不認為管仲這樣做有什麼不對。

對於「孔子小之」這句話,《史記正義》說:「言管仲世所謂賢臣,孔子所以小之者,蓋以為周道衰,桓公賢主,管仲何不勸勉輔弼至於帝王,乃自稱霸主哉?」由此觀之,「孔子小之」云云,倒是應該改寫為「孟子小之」的。

孟子並不否認管仲是傑出人才,他在說「天之降大任於斯人也」,舉的例項之一,就是「管夷吾舉於士」。他說「聖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亦與管仲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庶幾相近。

可見,司馬遷用「小之」二字,是非常確切的——「小之」不等於「非之」,只是將此二字錯用到孔子頭上去了。

「仲尼之門,五尺童子羞稱五霸」,「小」管仲的傾向,也一直沿襲下來。如前所說,孔子確實也曾說過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之類的話,或許孔門**以及儒家傳人,對孔子的學說採取了實用主義的態度,只強調孔子的這些話,而沒有顧及孔子對管仲的積極評價,於是孔子的這些話,就成了儒家傳人「小管仲」的源頭。但我也很詭異地想起了這樣一個笑話:

有兩個菩薩,各有自己的信眾,甲的信眾認為甲比乙強,把甲搬到乙的右邊,乙的信眾認為乙比甲強,又把乙搬到甲的右邊,搬來搬去的折騰,全身的泥都脫落了。那天夜裡,菩薩說話了:我們本來好端端的,都是被他們搬來搬去地搬弄壞的。

2樓:銀豆在**呀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

「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

焉得儉?」「然則管仲知禮乎?」曰:

「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孟子主張治國之道,「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而未聞弒君也」。管仲是優秀的政治家,但是積極提倡軍事和外交上強烈手段,屬於主戰方,因此孟子不贊同管仲

孔子對管仲作出了怎樣的評價?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管bai仲之後的孔子曾經這樣du說:「管仲輔佐桓zhi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dao

若沒有版管仲,我們都會成為權蠻族統治下的臣民了。」可見是管仲輔佐桓公使中原華夏族免於南蠻、北狄的侵擾,他不愧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

管仲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而且他又是一位影響巨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也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今天留傳於世的《管子》,就是後人根據管仲的思想、言論總結出來的。他的以法治國的思想,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有些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孔子對管仲的評價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對管仲的否定性評價,主要表現在「儉」與「禮」兩方面。

從「儉」方面來分析

《論語》載:「或曰:『管仲儉乎?

』曰:『管子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所謂三歸,按照清人郭嵩燾的解釋,即為市租。

「所謂三歸者,市租之常例之歸之公者也。桓公既霸,遂以賞管仲。」市租本應收歸公有,但管仲卻收歸己有,供自己享用。

按照孔子的理解,這當然是「不儉」。聯絡管仲的「尚侈」思想來看,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客觀的一面。管仲最初輔佐齊桓公時,曾提出三個條件:

一為「賤不能臨貴」,桓公任他為上卿;二為「貧不能使富」,桓公賞賜給他齊國市租;三為「疏不能治近」,桓公立他為仲父。可見,管仲對奢侈、富貴的嚮往程度。管仲不僅自己「尚侈」,還提倡眾人也要仿效。

「嘗至味而,罷至樂而,雕卵然後瀹之,雕撩然後焚之。」他要求人們要吃那些味道最美的食物,欣賞那些韻律特別動聽的**,蛋類要先在上面畫上圖畫再煮了吃,木柴要先雕刻成美麗的藝術品再燒。奢侈浪費到這種程度,固然駭人聽聞,但是,管仲的「尚侈」思想,又是他治國策略的一部分。

管仲主張:「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當時「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

」因為管仲的尚侈涉及到百姓的生活習慣,有擴大消費,刺激生產,富足百姓等合理的因素。但孔子仍不以為然,即所謂「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孔子認為管仲的「尚侈」做法不合時宜,不符合「儉」的原則。

關於「禮」的評價

孔子的治國之道,即「以國為禮。」對於「以國為禮」的主張,孔子有許多解釋。「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者也。」孔子對於「政逮於大夫」非常反感,對春秋時期卿大夫們的僭越非禮之事給予了無情的抨擊。八佾作為縱橫各八列的舞蹈禮儀隊,本為周天子舉行祭祀大典時的專用儀仗。

作為卿大夫的季孫氏家祭時照周禮只可用四佾,但季桓子卻把八佾調到家廟中演出。孔子認為這是季桓子的一條大罪,「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桓家族宴罷送賓或祭祖完畢時,都唱《雍》詩,孔子也非常氣憤。

「『相維闢公,元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在孔子看來,《雍》詩上的這兩句話只是周天子專用的贊禮詩,三家大夫**配得上動用這樣的禮樂?!

只有天子魯君才有資格祭泰山,你季康子居然也去祭泰山。孔子要冉求出面阻止這一非禮行為,無效,只好「嗚呼」說是泰山之神不會接受這種違禮之祭的。齊國是春秋時期「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的策源地。

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其政治謀略與實踐行為,本身就體現著對舊秩序的破壞因素,具有對舊「禮」秩序的反叛意味。這對於以恢復周「禮」為己任的孔子來說,自然不是一種合理行為,當有人問「管仲合禮乎?」孔子直截了當地表達了對管仲非禮行為的憤恨情緒:

「邦君樹塞門,管氏也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按照周禮,只有國君才有資格當門立照壁,才能在堂上設有獻酬後回放酒杯的臺子,而管仲卻做到了這些。管促的這種僭越行為,是徹底的非「禮」。如果管仲算知禮,還有誰不知禮呢?

禮在周代,具有根本法的性質。周禮是維護當時統治階級各階層秩序的根本行為準則,它的基本點是貴賤上下有序化。春秋時「禮崩樂壞」,周「禮」的地位開始動搖,諸侯為了擴張自己的地盤,擴充自身權力,不惜侵犯「禮」的規定,尤其是做為「春秋五霸」首位的齊桓公更是首當其衝,而在這其中,管仲起了相當關鍵的推波助瀾作用。

孔子倡導禮的主導作用,並讚頌周禮的盡善盡美,表白「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併為此對違禮的事宜四面出擊進行討伐。

這足以反映出孔子小視管子的真實心態,即維護舊秩序的懷舊心態。

5樓:匿名使用者

管仲器小哉,管氏而知禮,熟不知禮

孔子論管仲中孔子是如何認為管仲的

6樓:匿名使用者

1,保持了中華之文明傳統、使中原文化不至於淪為夷狄

2,違背了「禮」的制度,指責管仲太過奢侈

3,器量狹小,認為管仲完全可以推行王道。

7樓:匿名使用者

違背了「禮」的制度,指責管仲太過奢侈 。

8樓:dear燈芯

子曰:管仲相恆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今受其賜。

子曰 管仲之器小哉

9樓:

若非管仲,孔子應著夷服

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10樓:李靜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和「禮」

他強調對人和藹,仁慈,有教無類,但是拘泥於周禮,認為人應貴賤有序,所作所為都應該符合「禮」的要求.在這點上可以看出孔子雖是萬世師表,但其思想也有較保守的成分,希望整個社會安定,回到那種小國寡民的社會.在當時混亂、紛爭的時勢是不受重視的,因為不符合當時歷史的發展潮流,他的理論一直到漢武帝「獨尊儒術」時才成為正統思想.

為什麼古代的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不高?

11樓:椰啵和小贊吖

管仲,名夷吾,字仲,諡敬,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一生傳奇非凡,在他任國相期間,他大興改革,合諸侯,輔佐齊桓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首。管仲的成就事例有很多,如助齊稱霸、北戰山戎、齊楚結盟、葵丘之盟、行政改革等等,在管仲的建議幫助下,先後滅了諸國。在政治主張上他注重經濟和農業,外交戰略保護了中原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為我們華夏文明的儲存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也是他的才能讓齊桓公願意尊稱為「仲夫」

而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倡導仁義禮智信,第一個提出誘導教育,他的**三千,在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和再傳**為了能保留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就整理編成《論語》,《論語》的思想一直沿用至今,被奉為儒家經典。

但是為什麼同樣有著如此高成就的人,而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卻不高,孔子在《論語》中提到,孔子認為管仲一器量小,不節儉,以管仲的三處府邸,但是傭人都不節儉,那他怎麼算得上節儉。二認為管仲不知禮,因為管仲的行為做法和國君的一樣,**用屏風擋門外,管仲也擋,**宴訪來的客人會放酒杯在堂上土臺,管仲也有那樣的土臺。所以孔子對管仲這方面評價不高,認為他不節儉、不知禮。

雖然孔子對管仲的一些行為做法是持否定的評價,但是也有肯定的評價。孔子在《憲問》中也提到,管仲輔佐了齊桓公,助使齊國稱霸諸侯國,匡扶了天下,如果沒有管仲,我們現在還是非常落後的民族。孔子對管仲有否有肯,否定是管仲的行為在孔子所倡導的仁禮方面有所偏差,肯定的是管仲對民族發展的推進。

孔子為孟子的誰,孔子為孟子的誰

子有個徒弟叫曾子,孔子有個孫子叫子思,曾子是子思的老師,子思是孟子的老師。同為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其中,孔子是眾所周知的至聖先師,繼承周公的 德 發現了 仁 與 禮 他把人的價值性 明顯不同於巫 鬼的一面 比如說仁義禮智信,高揚了起來。可是,據說孔子死後就 儒分為八 了,孟子 荀子大概就是其中兩家的繼...

老子孔子孟子莊子是朝代的嗎,老子孔子孟子莊子是一個朝代的嗎

柳蜈 不是,老子和孔子是春秋時期人物,孟子和莊子是戰國時期人物。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 道德經 又...

有關孔子,孟子的對聯,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對聯,只要對聯

孔廟位於曲阜市中心,是歷代祭祀孔子的地方。孔廟的對聯很多,進門就是清代大才子 乾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 四庫全書 總纂官紀昀 1724 1805 的一副 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 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聯語高度評價了古代偉大的先哲孔子的 文章道德 與天不老。並說孔子的後人,同享福祿,世代尊榮。據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