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祭天地的禮儀稱作什麼,中國古代祭祀禮儀有哪些?

時間 2021-09-24 21:28:24

1樓:超級江湖小生

一、祀天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祭天的典禮,稱為「類」。在殷商甲骨文中,天神是「帝」,或稱「上帝」,他是自然和下國的主宰,他的周圍還有日、月、風、雨等作為臣工使者。祭祀上帝要殺死或燒死俘虜和牲畜,作為祭品,耗費大量的財富。

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象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

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殷周以來,對天帝的稱呼也日趨繁化,名目錯出,有:帝、上帝、天、皇天、昊天、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維皇上帝,等等,指的都是有意志的人格化的神。

天本來只有一個,但是到了漢代讖緯之書風行以後,便出現了「六天」之說。據說,天上的紫微宮是天帝之室,北辰(北極星)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在太微宮中,則有五個星位,即為五方天帝。

五帝是「五行精氣之神」,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帝王祭天當然要祭祀與自己一朝相應的天帝。五行、五方帝又與五方、五色、四季、五人神、五人帝等一一相配,構成了我國古代祭天大典的基本網路。

1.圜丘祀天

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

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來到郊外。天子身穿大裘,內著袞服(飾有日月星辰及山、龍等紋飾圖案的禮服),頭戴前後垂有十二旒的冕,腰間插大圭,手持鎮圭,面向西方立於圜丘東南側。

這時鼓樂齊鳴,報知天帝降臨享祭。接著天子牽著獻給天帝的犧牲,把它宰殺。這些犧牲隨同玉璧、玉圭、繒帛等祭品被放在柴垛上,由天子點燃積柴,讓煙火高高地升騰於天,使天帝嗅到氣味。

這就是燔燎,也叫「禋(yīn)祀」。隨後在樂聲中迎接「屍」登上圜丘。屍由活人扮飾,作為天帝化身,代表天帝接受祭享。

屍就坐,面前陳放著玉璧、鼎、簋等各種盛放祭品的禮器。這時先向屍獻犧牲的鮮血,再依次進獻五種不同質量的酒,稱作五齊。前兩次獻酒後要進獻全牲、大羹(肉汁)、鉶羹(加鹽的菜汁)等。

第四次獻酒後,進獻黍稷飲食。薦獻後,屍用三種酒答謝祭獻者,稱為酢。飲畢,天子與舞隊同舞《雲門》之舞,相傳那是黃帝時的樂舞。

最後,祭祀者還要分享祭祀所用的酒醴,由屍賜福於天子等,稱為「嘏」,後世也叫「飲福」。天子還把祭祀用的牲肉贈給宗室臣下,稱「賜胙」。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但以神主或神位牌代替了屍。

2.祈谷、大雩(yú)與明堂

(1)祈谷《禮記•月令》說:「孟春之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於上帝。」兩漢迄於魏晉,多於正月南郊祭天,就是將圜丘、祈谷混為一談。

梁武帝天監三年(504 年),確認祈谷與祀天是兩回事,但實際上並沒有加以區分。唐高宗顯慶二年(657 年)及玄宗開元二十年(73年)所定禮制都有祈谷禮,儀式與圜丘祀天大致相同。明初無祈谷之祭,嘉靖十年(1531 年),定孟春上辛在大祀殿行祈谷禮。

後祈谷之祭改在驚蟄之日舉行,禮儀規格略小於大祀,不設從祀壇位,不行燔柴。清祈谷禮仿明制,乾隆時,將大享殿更名為祈年殿,以合祈谷之義。

(2)大雩是求雨之祭,在無風旱災害發生時是例行之祭,於仲夏舉行;在大旱發生時則無論夏秋,隨時舉行。

(3)明堂《禮記•月令》說它是季秋之月大享天帝的地方,大享是報答天帝的恩佑,把收穫的新谷及牲畜進獻給天帝。一說明堂是祭祀祖宗或者是天子佈政的地方;也有人認為明堂、太廟、靈臺、辟雍、路寢等都是一回事,名異而實同。

3.五帝

《周禮•春官•小宗伯》有「兆五帝於四郊」的說法,「兆」即設壇而祭;《禮記•月令》將一年四季與五人帝、五人神、五方相配,在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之日有迎氣祭五帝的禮儀。五帝之祭各依方位與顏色,就連祭器、祭品也要與之一一相應。

4.日月

相傳古代帝王祭日於壇,祭月於坎(一說月壇)。日壇稱為「王宮」,也稱「大明」,月壇稱為「夜明」;祭日在春分之朝,祭月在秋分之夕;祭日於東,祭月於西,這是日月的正祭。另外,郊祀天地常以日月從祀;諸侯覲見天子之禮要到南門拜日,北門拜月;祈年、禜(yíng)祭等也都要祭日月。

5.星辰

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東方歲星,南方熒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鎮(填)星;二十八宿是東方蒼龍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

鬥、牛、女、虛、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軫。

祭星也泛指眾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時從祀的星神數以百計,較大的有《周禮》所說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祿。註釋家說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災咎,司民主戶口,司祿主賞功。

上古時,人們又把天上的星宿同地上的州、國疆域相互聯絡,說某星是某某州國的分野,這個地域或國家就要祭祀相應的分野之星。

屬於星辰之祀的還有一些其他名目的神,這裡擇要簡介如下:

(1)風師、雨師《周禮》鄭玄注說箕星為風師,畢星為雨師。但異說很多,在屈原賦裡,風伯叫飛廉;《左傳》說雨師是共工之子玄冥,還有屏翳為雨師的說法。風師、雨師,自秦漢到明清除大祭天地為從祀外,都單獨有祠廟。

漢代起還祭祀雲神、雷公(神)等,通常為小祀,偶有列為中祀的。

(2)太歲月將太歲本是古人設想的一顆與歲星執行方向相反的星,星佔術士認為它的方位與戰爭勝負、土木興建、穀物收穫豐歉有很大關係,但周秦到宋,歷朝都沒有祭祀太歲的記載。最早祭太歲的是元朝,爾後,明、清兩代沿襲其制。

元朝祭太歲,始於至元三十一年(1294 年)。成宗即位後,在司天臺與太陽、火星、土星等同祭。明嘉靖時,別建太歲壇(仍在天壇之西、先農壇東北、山川壇內)。

二、祭地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裡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地神,稱為「地祗」,但古籍中常常訛作「祗」字。「社」,通常是主某一片土地之神。所以,《禮記•王制》有「天子祭天地,諸侯祭社稷」的說法。

另外,陰陽家說,地**曰崑崙,統轄四方大九州;神州是九州之一,下又分小九州,即中國的九州。漢代經學家也有分地神為崑崙之神與神州之神的說法。

1.方丘祭地

祭地的正祭,是每年夏至之日在國都北郊水澤之中的方丘上舉行的祭典。水澤,即以水環繞;方丘,指方形祭壇,古人認為地屬陰而靜,本為方形。水澤、方丘,象徵四海環繞大地。

祭地禮儀與祭天大致相近,但不用燔燎而用瘞埋,即祭後挖坎穴將犧牲等祭品埋入土中。祭地用的犧牲取黝黑之色,用玉為黃琮,黃色象土,琮為方形象地。

2.四望山川

「四望」是望祭天下名山大川之神。同一山川,至其地而祭之,直呼為祭,遠望而祭之,則名曰「望」。

望祭也在國都四郊舉行,四方各建一罈,以望祀一方的名山大川,祭品用牲要與各方之色相合。正祭之外,國家如有軍事行動,也要預先進行望祭。稱為「前祝」;戰爭獲勝後,燔柴以望,稱為「告成」。

國家如果有凶災變異,也要進行望祭,天子向受災方向行禮禱告,祈求神祇的佑護。

3.封禪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正義曰:「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就是「封泰山」、「禪樑父」(樑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傳遠古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的有七十二家。

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將封禪作為一代盛典,給予特別的重視。

4.社稷

《周禮•春官•小宗伯》說:「建國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廟。」社是土神,稷是穀神。建國以社稷為先,於是「社稷」也成為國家的代稱。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壇。本來,社壇與稷壇是分立的,後來合而為一了。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勾龍,能平水土,被稱為「后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農(一說名「柱」),能播殖百穀,被當做稷神。

商湯滅夏,以周人的始祖棄(后稷)為稷神。禮經說,天子有天子之社,諸侯有諸侯之社,大夫有大夫之社,庶民有庶民之社,等級、規格各不相同。天子為天下群姓而立的社叫太社,天子自立之社叫帝社或王社。

諸侯為百姓而立的社叫國社,諸侯自立之社叫侯社。大夫以下,以宗姓聚居而立社,大小也各自不同,或有州社,或有里社。

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報」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秋報在秋收後(孟冬之月吉日)舉行,這是社稷的正祭。

希望能夠幫到您!

2樓:看鑑

古代祭祀的禮儀居然包含著這麼多的講究?

3樓:筱尛茉

祭祀,拜祭天地是祭祀的一種形式

中國古代祭祀禮儀有哪些?

4樓:易書科技

1.祭天

古文獻記載,虞舜、夏禹時已有祭天的典禮,到了周代,「天」的觀念逐漸代替了殷人所說的「上帝」、「帝」。天帝的形象被人格化,周王又有了「天子」的稱謂。周王是作為天帝之子在人間統治人民的,他也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天帝。

祀天就是對天帝的侍奉、享獻的儀式。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圜丘祀天」與「方丘祭地」,都在郊外,所以也稱為「郊祀」。

圜丘是一座圓形的祭壇,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圓形正是天的形象,圜同圓。祭祀之前,天子與百官都要齋戒並省視獻神的犧牲和祭器。後代的祭天禮多依周禮制定。

2.祭地

遠古時已有對土地的崇拜,大地生長五穀,養育萬物,猶如慈愛的母親,因此,古代有「父天而母地」的說法。古文獻記載土地神是「社」,祭禮叫「宜」。在殷商甲骨文裡已有對社土的祭祀,還有大量的祭祀山嶽河流的記錄,主要目的是祈求農作物的豐收。

3.封禪

「封禪」,專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記·封禪書》正義曰:「此泰山上築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這就是「封泰山」、「禪樑父」(樑父是泰山下一座小山)。相傳遠古在泰山舉行封禪典禮的有七十二家。

歷代好大喜功的帝王多將封禪作為一代盛典,給予特別的重視。行封禪禮的帝王有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與宋真宗。

4.祭社稷

祭祀社稷神在社稷壇。本來,社壇與稷壇是分立的,後來合二為一了。相傳共工氏之子名勾龍,能平水土,被稱為「后土」,即社神;厲山氏之子名農(一說名「柱」),能播殖百穀,被當做稷神。

商湯滅夏,以周人的始祖契(后稷)為稷神。祭祀社稷神,最切近功利的目的是祈谷,因此有「春祈秋報」之祭。春祈在社日(仲春之月吉日)舉行,秋報在秋收後(孟冬之月吉日)舉行,這是社稷的正祭。

5.祭宗廟

宗廟的設定,與宗法制度密切相關,後代宗廟祭祀所沿用的制度,基本上還是周代的禮制。周人宗廟制度,一般認為: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七。

所謂昭、穆,是指宗廟中位次的排列,自始祖以下,父曰昭,子曰穆,按照世次遞迫排列下去。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合而為五。大夫三廟,士一廟。

祭祀用的食物,行禮後要分而食之,稱為「俊」(jùn),是食鬼神之餘的意思。牲肉(生曰脤,熟曰膰)分贈給參加祭祀的賓客或頒賜給同姓諸侯。

6.九拜

古代行禮有「九拜」。《周禮·春官·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以享右祭祀。

」當然,祭祀時並不是「九拜」並用。

中國古代用餐時的禮儀有哪些,中國古代的餐桌禮儀具體有哪些?

中國傳統就餐禮儀 用餐,要講究文明禮貌,要注意自己的 吃相 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讓長輩先動碗筷用餐,或聽到長輩說 大家一塊吃吧 你再動筷,不能搶在長輩的前面。吃飯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 中指 無名指扣碗底,手心空著。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對著碗吃飯,不但吃相 而且壓迫胃部,...

談談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成就,跪求簡述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的論文

古代中國科技成就有哪些 一新一怡 醫藥學成就 1 先秦時期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 醫生,後代把他奉為 脈學之宗 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2 兩漢時期 戰國問世 西漢編定的 黃帝內經 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

為什麼中國古代沒能統一東南亞,為什麼中國古代沒能統一東南亞?

為什麼就要統一?至少我知道中國和越南打的戰爭中勝少敗多,中國一直有大中原思想,自認為是天國,所謂的蠻夷之地根本就不放在眼裡,傳統文化也是中庸之道,對佔領它國也不是太感興趣。自己的理解。腐敗而低效能的官僚機構,土地兼併造成大量流民,政治上官僚集團內互相傾軋,農民起義等一系列內部矛盾,中國的歷代 連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