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兵器發展歷程怎樣,中國古代兵器發展歷程怎樣

時間 2021-10-14 20:08:17

1樓:匿名使用者

2023年在山西朔縣峙峪村發掘出的一枚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打製石鏃,是用很薄的長燧石片製成的,有很鋒利的尖端。器身兩側的邊緣也不十分鋒利。這種石鏃明顯地符合箭頭的三要素:

鋒利、尖頭適度、器型周正。這三點可以說明它是箭頭。在與尖頭相對的另一端(底部)左右兩側有點凹進去,成為一個小把,這顯然是用來安裝箭桿的。

從這兩點可以推知峙峪人已經使用石制的弓箭。經放射性碳素測定年代,這枚長約2.8釐米的薄片燧石箭鏃的產生年代距今約有22023年以上,而后羿射日的傳說盡管只是一則神話,但也說明了弓箭在上古人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弓箭的使用,在人類技術史上以至整個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實屬一次真正的「革命」。自從有了弓箭,人類的活動天地就更為廣闊,人類便開始走出山洞巢穴,離開大樹、森林,來到平坦廣闊的平原草地安家。人類有了弓箭,不但能夠得到更多的獵物,為自身的生存繁衍創造良好的物質條件,而且也大大加強了自身的安全防禦能力。

古代文獻《易*繫辭》曰: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就是木製之弓;矢,就是箭的古稱。

雖然在考古發掘中,難以見到石器時代的弓和箭桿(弓和箭桿都是採用竹、木、藤之類的易腐物質難以儲存至今),但出土的石器時代的箭鏃卻十分豐富,有石、骨、蚌殼、陶質等不同材料且大都經過磨製,形狀多樣。在中國與蒙古國交界一帶,在新疆、寧夏、黑龍江、吉林等北方省區以及部分內陸省份,都散佈著細石器文化遺址,常有大量的石鏃遺存地表之上。而在新石器晚期,有些箭鏃被磨製得形體規整對稱,十分光滑,已與爾後的金屬箭頭很是近似了。

箭鏃的大量出土,表明弓箭的普遍應用。隨著階級的逐漸產生、國家的逐漸形成、人類社會的不斷進化,弓箭的用途也發生著很大的變化——原本射向禽獸的矢鏃,開始轉向人類自己,成為人類自相殘殺的用武之器。在山西、雲南等地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者都曾發現了被箭射中的人類骨骸;而在江蘇邳縣的大墩子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的一具成年男子的股骨則被一枚骨鏃深射進去達2.

7釐米,至今那枚折斷的骨制箭鏃殘段仍然嵌留在距今約2023年前的遺骨上。黃帝戰蚩尤於涿鹿,純用弓矢以制勝,惟當時的弓矢,都以竹木製成,雖能及遠,終未能完善,此後推闡其理,互相發明,加以精密改造,於是弓矢逐漸成為戰爭利器。考工記雲:

古傳黃帝臣揮作弓,荀子則稱倕作弓,而山海經則謂:少皞生般,是始為弓。按年******證 ,當以揮為創造者,而般倕大概亦古之弓人也。

在當時弓箭的作用,倍於其他兵器,非但可以及遠,精研而熟嫻者,穿楊貫蝨,百步射人,比起現代的火器,也不遜色。《史記• 周本紀》:「楚有養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而百中之,左右觀者數千人,皆曰善射。

」故十八般武藝,以弓弩始而以白打終,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進入青銅時代以後,弓的形制經過改革更加完善。在商代已出現了用兩層以上材料粘成的合體弓,比原始的單體弓更為強勁,大大延伸了箭的射程。

商周時期的車戰中,弓箭是雙方主將執掌的主要兵器,在號稱「周代兵器寶庫」的曾侯乙墓中存有大大小小的4500餘件周代**,其中就有木、竹製作的長弓、短弓、單弓、雙弓等,同時還有一些箭桿為竹質長約70釐米的箭,其青銅箭鏃則有扁體雙翼形、三稜形、四稜形等多種形式。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更高階一些的複合弓開始面世。(複合弓是指其弓臂由兩種以上不同彈性的材料複合而成的,通常是牛角和木材,兩者間用動物膠黏合一個「c」形,然後將其反拉上弦,因此在兩肩處形成特有的突起。

由於複合材料韌性比較適中,通常只需要比較短的弓臂就能提供足夠的張力。)持弓者的力氣至關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氣特別大的勇將則能拉開300斤的強弓,因為弓的挽力決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確度。弓箭作為能夠遠距離射殺敵人的**,被列為兵器之首,其應用自是相當普遍。

當時的貴族、將門之子被從小教習射箭;作為一門技藝,「射」成了公卿大夫必須通曉的「六藝」 之一,不僅在國君會盟、宴會上被視為一種很上檔次的禮儀,早時的貴族,如果家中生下男孩,都要向天地四方射出六箭,以示男子所要征服的世界,足見其在人們心中的地位。《禮記*射義》)東北地區的滿族人家門上有時掛起一張弓或一枝箭就是這種古老民俗的遺續。到春秋時代弓箭製作已經相當講究,選材,製作工序和規格,都有嚴格的規定。

有的好弓需要3年的時間。這個時候的弓都是複合弓,通常核心是岑木等韌性較好的木材,外面包上硬度較好的木頭,最外面包上牛筋,大大加強了弓身所能儲存的勢能,使人的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的力量轉化成勢能射出更遠的弓箭。這種弓箭工藝要求極高,工序複雜,有效射程為60-80米。

精良的弓箭在進距離可以射穿一隻野牛!持弓者的力氣至關重要,一般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左右,力氣特別大的勇將則能拉開300斤的強弓,因為弓的挽力決定了箭的射程、穿透力和命中精確度。東周時期複合技術大大增加了弓身可儲存的勢能,使人在生理結構容許的拉程內,能將更多力量轉化給弓身,射出更快更遠之箭。

當然這其中也離不開始於商代的扳指的功勞。扳指這項不起眼的發明,卻令拉動強弓硬弩得以可行,避免因疼痛降低射速,甚至割傷手指。扳指對射手的意義如此重大,以至騎射起家的清朝王公貴族們,竟最終使其異化成為一種首飾。

漢代是弓箭大發展的時代,漢劉熙《釋名•釋兵》:「弓,穹也,張之穹隆然也。其末曰簫,言簫梢也;又謂之弭,以骨為之滑弭弭也。

**曰撫,撫也,人所撫持也。簫撫之閒曰淵,淵,宛也,言宛曲也。」漢代有虎賁弓、雕弓、角端弓、路弓、強弓。

弓身多半鑲有銅飾或玉飾。而且漢代時關於弓箭的射擊技巧和理論也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漢書• 藝文志•兵書略》:《逢門射法》二篇、《陰通成射法》十一篇、《李將軍射法》三篇、《魏氏射法》六篇、《強弩將軍王圍射法》五卷、《望遠連弩射法具》十五篇、《護軍射師王賀射書》五篇、《蒲苴子弋法》四篇等。

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論及弓就不能不提箭,我們不能不說弓弩是力量的**,箭則是力量的載體,載體的效能對力量的發揮有相當影響。設計成熟的箭,通常分為箭頭、箭桿和箭羽叄部分,箭頭是戰鬥部,箭桿是平衡部,箭羽則是調節部。我們先來說箭鏃,最初的箭鏃是由獸骨、石頭或蚌殼等製成(以骨製為主),殷商時期出現了銅鏃,但由於成本較高,石鏃和骨鏃仍在使用。

(西安張家坡的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銅鏃62枚,而骨鏃和獸角鏃達310枚。)直至春秋戰國時期,仍有部分骨鏃用於習射,但已經不再出現在戰場上了!箭鏃的種類要遠多於弓弩的種類,《周禮》中就記載了多種箭鏃。

商代的銅箭鏃的設計已頗為陰毒,帶有凸脊、叄角形扁翼,當箭頭刺入身體後,兩翼的倒刺會牢牢鉤住合攏的傷口難以拔出,血槽(最多達到6條!)會將敵人的血液不停放出,使殺傷力大大增強。秦代箭頭則提高了致人中毒的鉛含量,可稱毒箭!

(秦簇的含鉛量高達7.71%)同時與某些秦劍一樣,飛越時代的表面氧化鉻技術也使某些箭頭歷久常鋒。但銅材較難得,秦代已經嘗試用鐵製作箭頭鋌部,而隨著西漢鍊鋼業的發達,全鐵製的箭頭也問世了。早期鐵箭頭採用鑄造,顯然是捨不得銅箭頭樣式的陰毒,不過隨即就發覺其鋒利尚不及後者,於是只得改用鍛制。

鍛制的缺點是澆鑄而成的複雜造型必須捨棄,改為如鐵劍的四稜劍身那般易於打造,但優點更為顯著,鍛制將使其比前輩堅韌得多。銅箭鏃退出舞臺,其開始與結束都在東漢。關於箭鏃的種類,《唐六典*武庫令》中記載了利於射穿皮甲的透甲錐箭,宜於射馬的狼舌箭,人馬兼射的柳葉箭,攜帶引火物的火箭等等。

為了提高箭的殺傷力,古人還採取將箭鏃煨以砒霜、塗以毒汁的辦法。我們都很熟悉的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就是毒箭應用的一個實證。有些箭具有特殊用途,如鏃細如絲專射網子甲的穿耳箭,專射敵船蓬索的月牙箭,鏃後有發聲哨用於指示方向的鳴鏑(即響箭),尾部有繩,射出後可以拉回的曳射等。

另外提一句,古人為避免水戰時所射火箭穿透力過強,射穿帆蓬無法引火,專門在引火藥後綁上個小木頭十字,這樣火箭就可以釘在風帆上燃燒了,我們先輩的聰明才智可見一斑!由於鍛制鐵箭鏃樹立了宋代以前鐵箭鏃的基本特徵—扁平四稜形,這是利於鍛制的樣式。從魏晉到隋唐,鐵箭的分類就很簡單,發展路線也就是使箭頭更硬更長,足以穿透日益精良的鐵甲,撕裂敵人的肌肉和骨骼。

到南宋時的《翠微北爭錄》中,所規定的箭鏃種類只有5種了,有利於大規模的標準生產。至於箭桿和箭羽的製造古代時期的變化不大。輕而韌的竹、木始終是箭桿的首選材料。

而使飛行和下落遵循正確角度,從而飛得更遠,攻擊更加有效的箭羽,則以雕、雉、鷳翎為上品,雁鵝翎為差,在東周時期就能根據箭桿的浮水狀態,決定其安裝長度了。上面提到的《翠微北爭錄》中,已經分別詳細規定了弓和弩的箭鏃,箭翎,箭桿的形制、粘翎的材料工藝、箭鏃與箭桿的重量比例,質量檢驗方法,工匠的追查制度等等,使箭的生產製造完全規範化了。至此,弓箭就已經成為了非常完善的戰爭利器!

古代戰爭常以軍陣對壘的形式,弓箭在軍隊中的作用和地位相當重要,唐代《太白陰經*器械》中記載:唐一軍編制12500人時,裝備「弓一萬二千五百張,弦三萬七千五百條,箭三十七萬五千支。」弓箭手們於戰陣前一字排開,控弓發箭,千弓同張,萬箭齊發。

霎時之間,矢如雨注,箭若飛蝗,一場殘酷的鋒鏑噬血就此生成。對鐵箭鏃種類的細化始於宋代,這真是個頗為有趣的時代,軍政軟弱的同時,軍事技術卻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宋代以他那令人值得欽佩的耐性對每種**都精雕細琢,而箭的樣式也因之精細化,像鐵脊箭、錐箭等,造型都已脫離扁平四稜形的單調,變得更加專業。

到南宋時更拉開了火器時代的帷幕,對遼,西夏,金、元的連綿戰爭使火器迅速走向成熟,成為主宰戰場的力量。不過在當時火器的射速和命中率不能令人滿意的情況下,箭之序列的壯大一直持續到明代,並繼續創立出更多令人目眩的種類和造型。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的士兵主要**就是弓箭,原因很簡單,這也是他們的主要狩獵工具。

在馬背上長大的戰士,只吃牛羊,不吃米麥,驅羊隨軍,不愁後勤,一人數騎,不愁勞累,因此進軍神速,剎那間併吞八方。由於這些遊牧民族只能裝備皮甲(這反而使得他們的機動性得以保持)而且他們作戰不講究戰法,進攻隊型不嚴密,所以並不適合象西方騎士那樣排成方陣去衝擊。只有弓箭才能發揮攻擊的威力和靈活性,使不必接觸敵人就可以給予敵人殺傷。

他們的箭術是可怕的。史載,漢時一支漢軍的巡邏隊遭遇匈奴的射鵰者,一仗下來,幾十人的隊伍就只有跑回去報信的一個傷兵,3個射鵰者不折一人,最後還是飛將軍李廣親自出馬來把他們射傷捕獲。不過遊牧民族的弓論其質量並不比農業民族的要好。

匈奴人早期的箭頭是骨制的。而人在馬上,無法藉助腰俯力量,所以也不能使用很強的弓。遼軍和金軍騎兵,所開之弓箭不過6-8鬥。

即使這樣也夠了。野戰時遊牧民族往往聚集軍馬,集弓箭騎兵猛衝一側,導致對方因為一角崩潰而全線崩潰。在與中原軍隊的戰例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弓是以輕便、快速為特點的,在清中期前始終佔據著騎兵遠射兵器序列的主力地位,而當火器的發展淘汰了強弩時,弓也仍能揚己所長與火器平分秋色了400年。至十九世紀中葉,太平天國戰爭中已基本上不用弓箭。弓箭雖是戰爭殺伐之物,但在中國古代生活中也被擴衍使用:

箭既能攜帶書信遠距離射寄,也能夠被用以遊藝比賽、因事設判。射箭也就成為古代一種競技和娛樂色彩濃厚的活動,帝王將相們常以射箭比賽來賞賜屬下,嬉戲遊樂。唐時宮中連宮女也要學習射藝,並有射鴨,射粉團等多種遊戲。

而在宮廷中沿習了很久的雅戲「投壺」——將箭枝徒手擲向壺口,就是春秋「射」禮之變。

當冷兵器時代在一百多年前結束時,弓箭矢鏃也從歷史舞臺上黯然消逝。現在在我國傳統弓製作方面面臨著失傳。2023年北京聚元號第九代老藝人楊文通老先生恢復了我們滿族傳統牛角複合弓的製作,將工藝傳給了第十代傳人楊福喜先生,2023年聚元號弓箭已經成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現在第十一代傳人楊燚已經開始向父親學習製作傳統牛角複合弓,在安徽阜陽張利先生歷經十年時間完成了對現代傳統弓的研究和製作,在國內傳統弓的製作方面,他們已經成為了引路人,現在國內已經有很多朋友向他們幾位前輩學習,製作,練習傳統弓。在不久的將來他們的工藝繼續傳承我們的子孫後代。現在弓箭與中國文化的已經成為不可分開的一部分。

中國古代兵器分為多少種類,中國古兵器裡,長槍有幾種分類

中國古代的兵器有排名的只有10種.沒有排名的數都數不過來.清朝以前是冷兵器時代. 冷冰器 非兵器 中國古兵器裡,長槍有幾種分類? 槍是一種在長柄上裝有銳利尖頭的兵器。槍的別名叫 二 清異錄 蜀王建軍中隱語,槍曰 肩二 槍亦稱為 一丈威 事物異志 隋煬帝易槍名為一丈威。槍的歷史可以追溺到原始社會。原始...

簡說中國古代戲曲發展歷程,簡述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發展概貌

未來還在那裡嗎 中國古典戲曲理論從萌芽到形成 發展 終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綜觀中國古典戲曲理論的發展歷史,大致可以將其分為八個時期 萌芽時期 先秦至唐代 雛形時期 宋金時期 成熟時期 元代至明初 發展時期 明代嘉 隆年間 繁榮時期 明代萬曆年間 整合時期 清初 轉折時期 清代中葉 終結時期...

中國古代兵器排行是怎麼樣的,中國古代兵器排行榜

唐家霸王槍書生奪命劍小李飛刀他媽的飛刀小李飛刀 中國古代兵器排名。中國古代兵器中,排名第一的是什麼兵器? 納蘭子澈 排名第一的是刀。刀為單面長刃的短兵器,刀的最初形態,與鉞非常接近。其形狀為 短柄,翹首,刀脊無飾,刃部較長。到春秋戰國時期,刀的形狀發生巨大變化,兩漢時,刀逐漸發展為步兵的主戰兵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