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的作者簡介,誰有《最後一課》的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時間 2021-10-14 23:44:45

1樓:匿名使用者

阿爾豐斯·都德(2023年-2023年)。阿爾豐斯·都德 (外文名:alphonse daudet),也被稱為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家。

2023年5月13日生於普羅旺斯。都德家世貧窮,因為母親酷愛讀書所以自幼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慧。2023年開始文學創作。

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簡》,長篇**《小東西》,短篇**集《月曜日故事集》,《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等。於2023年12月15日卒於巴黎,葬入巴黎拉雪茲公墓。

2樓:暮之物語

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後半期的**家。他一生共寫了12部長篇**,一部劇本和4部短篇**集。

有:《達拉斯貢城的達達蘭》《星期一的故事》《小福羅蒙》和《大利斯勒》等。他的短篇**有不少是以普法戰爭為題材的,具體生動地描寫了法國普通人民對侵略者同仇敵愾的愛國主義精神,譴責了資產階級當局開門揖盜,致使法軍節節敗退,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的罪惡。

《最後一課》就是都德愛國主義短篇**的代表作之一。

《最後一課》寫於普法戰爭第二年(2023年)。篡奪了法國革命成果的路易·波拿巴在復辟帝制後,力圖通過戰爭擴**國在歐洲大陸的勢力,以擺脫內部危機,鞏固王朝統治。俾斯麥則打算通過戰爭,建立一個容克地主的德意志帝國,企圖佔領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

2023年7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這個掠奪性的戰爭,正如馬克思當時指出的,敲響了「第二帝國的喪鐘」。9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第三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阿爾薩斯、洛林等法國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

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鄉村教師韓麥爾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摘自金留春《愛國主義的頌歌》,載《課文分析集》第二冊147頁)

最後一課的作者簡介

3樓:東郭秀芳蕭綢

作者阿爾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現實主義**家。2023年5月12日,都德生在法國南部普魯旺斯省的尼姆地方。他的父親是個商人,母親對於文學有特殊的愛好,酷愛讀書,不善於料理生活。

都德自幼聰穎過人。他很小的時候就練習寫詩,而且注意觀察生活。在里昂中學讀書時,他經常到書店博覽群書,涉獵廣泛,擴大了知識視野。

2023年,父親破產,家道中落,他被迫輟學自謀生路。他15歲就到阿雷小學校任自習輔導員。兩年之後,由於哥哥的幫助,到了巴黎,在貧困的境遇中開始了文學創作生活。

2023年,都德任莫尼公爵的祕書。這使他有機會觀察巴黎社會各種各樣的人,使他能多次到富於詩情畫意的普魯旺斯旅行,從家鄉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中汲取創作營養。25歲時,他發表了短篇**集《磨坊文札》,描寫了法國南方的自然風光和生活習俗。

兩年後出版了一部帶有半自傳體性的長篇**《小東西》,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係,一舉成名。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他以這次戰爭為背景,寫了一組具有深刻愛國主義內容和卓越藝術技巧的短篇**,結為《月曜日的故事》。

其中,《最後一課》、《柏林之圍》因藝術的典型化和構思的新穎別緻,成為世界短篇**中的名篇。都德一生寫了13部長篇**、4部短篇**集以及一些劇本和詩作。他善於用簡潔的筆觸描繪複雜的政治事件,其柔和幽默的風格、嘲諷現實的眼光和親切動人的藝術力量為不少讀者所喜愛。

「他的創作,真實與詩情,歡笑與淚痕,怒焰與悲苦,交流並瀉,構成他區別於同時代其他作家的獨特風格。」

阿爾封斯·都德是法國文學史上一個很有特色的**家,是「五人聚餐會」的成員之一(其他四

4樓:寶寶貝金牛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在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他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小學校裡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

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2023年,發表了短篇**集《磨坊文札》,才引起人們注意。

2023年,長篇**《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家的聲譽。《磨坊文札》以都德故鄉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裡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作者對家鄉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

2023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徵入伍。2023年,他發表的又一著名短篇**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中的傑作。

《最後一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一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一堂法語課,通過一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

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一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一生寫過近百篇短篇**。每篇一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2023年他17歲時帶著詩作《女戀人》,1858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2023年散文和故事集《磨坊書札》的出版給他帶來**家的聲譽。

文章簡介

這是一部優美的散文集,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人情風物、傳說掌故為題材,用充滿詩意的筆調,抒發深厚的鄉土感情。其中有幾篇是美麗的童話,例如《塞甘先生的山羊》,敘述塞甘先生的一頭溫和而漂亮的小山羊,酷愛自由,不滿足於後園的青草,偷逃到附近小山上漫遊,勇敢地和狼搏鬥,直到精疲力竭被狼吞噬。

其他作品

《高尼葉師傅的祕密》描述塔拉斯孔城開設麵粉工廠後使當地磨坊的風車都停頓下來,但高尼葉師傅磨坊的風車卻照舊運轉不休,原來他用生石灰冒充麥子磨成粉。他的苦心卻博得了居民的同情。

《磨坊書札》發表兩年後,都德的第一部長篇**《小東西》(1868)出版。 《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係。這部**是都德的代表作,它集中表現了作者的藝術風格,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含淚的微笑。

因此,都德有法國的狄更斯之。

誰有《最後一課》的作者簡介和寫作背景

5樓:半杯暖

作者簡介: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2023年5月13日—2023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傑出的愛國作家。2023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東西》,這部**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

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1部劇本和4部短篇**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中的傑作。

寫作背景:

普法戰爭後法國戰敗,割讓了阿爾薩斯和洛林兩地(在歷史上阿爾薩斯——洛林多次易主,德意志、法蘭西曾多次交替擁有其主權),普魯士佔領後禁教法語,改教德語。

拓展資料:

阿爾豐斯·都德的創作特點:

他一生共寫了十三部長篇、一個劇本和四個短篇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都德贊同左拉的自然主義創作論,但並不是無動於衷地描寫現實。

他的創作傾向,總的說來,是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的。不過他的社會視野不夠寬廣,批判不夠深刻,揭露的鋒芒往往限於社會世態和人情習俗,而對資本主義制度下遭到不幸的普通人的同情則又近乎悲天憫人。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物件,以親切的略帶幽默的眼光觀察他們。

他的觀察細緻入微,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某些有獨特意味的東西,又以平易自然的風格加以表現,並把自己的感情深深注入字裡行間。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在農業、手工業文明的感傷回憶中與現代的巴黎故事裡,都德也在試圖去擺脫困苦和進行精神療救,並由此而構成了**中宗教主題的基本內容。普法戰爭之前的作品是從宗教仁愛的人道主義思想出發,強調、突出了宗教的情感功能,虔誠、寬容、慈愛的神父或類似的人物(像馬丹神父),承擔了上帝的職責,為困惑、痛苦的人們提供安慰與幫助。儘管在一些作品中作者也曾流露出對宗教徒(如巴拉蓋爾神父)的某些疑惑與不信任,但這並不是主要的。

早期的創作以農業文明為基本人文背景,沐浴著濃郁的宗教文化氛圍而成長的都德,內心的宗教仁愛思想溫暖而懇切。讀者可以明顯地感受到作品中拯救者的善良、真誠與寬容,像慈父一般,這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設想,也是少年都德感傷情緒所需要的精神慰藉。

戰後的作品則淡化了宗教形象,在工業文明面前,物慾的刺激與膨脹帶來了更多的、更復雜的精神疾病,宗教拯救為各種方式的精神排解所代替。

6樓:誰是我的小公舉

阿爾豐斯·都德(alphonse daudet,2023年5月13日—2023年12月14日),法國普羅旺斯人,傑出的愛國作家。

2023年開始文學創作,26歲時發表短篇**集《磨坊文札》。兩年後,他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長篇自傳體**《小東西》,這部**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現了他不帶惡意的諷刺和含蓄的感傷,也就是所謂的「含淚的微笑」。

都德因而有了「法國的狄更斯」的譽稱。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1部劇本和4部短篇**集。其中的《最後一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是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中的傑作。

寫作背景

一八七零年七月,法國首先向普魯士宣戰,九月,色當一役,法軍大敗,拿破崙三世被俘,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佔領了法國的阿爾薩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這時,對法國來說,已經變成自衛戰爭。

面對普魯士軍隊的燒殺掠奪,法國人民同仇敵愾,抗擊敵人。這個短篇**,就以淪陷了的阿爾薩斯的一個小學校被迫改學德文的事為題材,通過描寫最後一堂法文課的情景,刻畫了小學生小弗郎士和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反映了法國人民深厚的愛國感情。

這最後一課雖然短暫,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阿爾薩斯人的悲痛的心情。

這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短篇**。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小學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法國文學的教材。 **重點寫法國阿爾薩斯地區被德國普魯士軍隊佔領以後,侵略者強迫當地學校改教德語的事件。

最後一課,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典型環境,因為從此以後學校裡不許再教法語了,小孩從此要學習異國統治者的語言,接受異國文化。這是侵略者在軍事強佔以後進行的文化侵略。

作者在這裡把一個小學校裡的一堂課的意義提高到向祖國告別的高度,使這一堂課的任何場景、細節都具有了莊嚴的意義。 **在藝術上有兩個值得特別注意的地方。一是巧妙的敘述視角。

作品的主題十分嚴肅,但對這一主題的表現卻選用了一個巧妙的角度。

作品原來還有一個副標題是「阿爾薩斯省的一個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選擇一個淘氣調皮的男孩作為主人公,通過他帶著些無知而稚氣的口吻,以他心理的變化,間接地寫阿爾薩斯地區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對侵略者無聲的**,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戀戀深情。

小主人公在這堂課裡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讀者也受到了感動。

《最後一課》作者,最後一課的作者簡介

都德 1840 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一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一所小學校裡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 集 磨坊文札 才引起人們注意。1868年,長篇 小東西 出版,獲得...

最後一課閱讀答案,最後一課 閱讀答案

落花生華 1 這 最後一課 發生的地點是 城市名 給我們作了提示。2 在這 最後一課 上,我 的心情是怎樣的?試用文中的詞語概括並說說原因。3 12月8日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個什麼決定?用原文內容 4 劃線的句子是 描寫,在文中的作用是 5 文中寫學生們對課桌等的依戀,寫學生在宣佈下課時的 沒有遲疑...

最後一課閱讀答案,《最後一課》閱讀題答案

小弗郎士從韓麥爾先生慘白的臉色感到他對祖國的熱愛和對失去祖國的痛苦心情,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深深的感染了小弗朗士。 韓麥爾先生的愛國精神打動了小弗朗斯的心靈表現了韓麥爾先生的無比崇敬之情 最後一課 可憐的人.放學了,你們走吧。說明了韓麥爾先生怎樣的思想感情 新雪少女 這表現了我對韓麥爾先生的理解與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