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說的空杯心態與佛教中無我是意思

時間 2021-10-19 03:45:01

1樓:潛川如斯

兩碼事。所謂空杯心態,是放下以往的成見來接受新事物,實際上是有「我」的;而無我則是放下對一切事物的執著,包括自己,這是修行的境界,遠遠高過空杯這種世俗的境界呢!

2樓:

阿彌陀佛

不一樣,空杯心態只是學習的一種方法。初學佛要有空杯心態,把自己的思想和見解放下,依照佛經和祖師大德的講經說法,全盤接受佛的見解,

所謂空杯心態,還是有我,誰空杯?「我」空杯啊。

真正無我,已經證得阿羅漢果位,當今這個世界上不知道有沒有一個?你完全不明白無我的意思。所以多看淨空法師的講經就懂了

淨空法師---你真正做到無我、無常,你就不會來問問題了。你來問問題,誰問的?「我」問的。

由此可知,無我很難。真正做到無我,最低的程度,你已經超越六道輪迴,你不會在輪迴裡面,超越六道了。實在講,超越六道是四聖法界,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藏教佛、通教佛,這四聖法界是不是真的無我?

沒有。他決定不執著這個身是我,佛經說:「我執雖亡,法執猶存」,我執破了,還有法執。

試問問,誰執著法執?「我」!不過他的我執非常的微細,不像我們是很粗的觀念。

果然法執也斷了,我、法二執都斷了,無明破一品,超越十法界了,這是一真法界的法身菩薩,這才到真正無我。

所以到真正無我,他用的是真心,決定不是妄心,他的智慧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如果我們對於一切法還有障礙不能明瞭,自己要曉得,為什麼不明瞭?無明,我們完全被無明覆蓋了。

所以對於世出世法雖然認真的研究探索,往往還會產生錯誤的見解,誤解諸法真實義、曲解諸法真實義往往有之。

3樓:iori愛朋

阿彌陀佛。

以我個人見解,這不是一個意思。空杯心態是放下一切獲得安樂,這是有限度的,畢竟還有一個杯子在嘛。而無我,是沒有一切自我見解,歸向中道,非有非無,是大空性的範疇,是有本質區別的。

空杯心態是讓你把之前的一切見解和思想清空,杯子空了才會裝入真實的法義,這是應用在啟發的層面。而無我是已經放下的一切的見聞覺知,證悟了空義真性,完全是大菩薩的證量了。

一個過程,一個結果。

佛教是宗教嗎

4樓:還要一起走很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誕生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參考佛誕)。西方國家普遍認為佛教起源於印度,而印度事實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聖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歷史最悠久的。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以後,千餘年來一直是中國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間經歷代高僧大德的弘揚提倡,許多帝王卿相、飽學之士也都加入這個行列,終於使佛教深入社會各個階層。

5樓:匿名使用者

宗教這個字本身沒有定義.所以......沒有絕對的答案。

有人說,宗教是對神的信仰。這樣來看,佛教不是宗教,因為佛教沒有要求人拜佛,而是要求人要修身。佛教更多是人生哲學。

有人說,宗教是教導人行善的派別。那麼**教就不是宗教,因為**教否定行善是因。

6樓:鄭歌

宗教是 用來信仰的。是崇拜偶像。是找到一種超越的力量來 慰籍自己迷失的心靈。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是對於宇宙人生真相的詮釋。是對於: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的唯物主義因果律的細化,是解脫的真理。當然不是宗教。

7樓:穿越

佛教已有大約2023年的歷史,由釋迦至今,佛佛祖祖地相傳,只有多元的社會教育這一樁事情,教人幸福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和諧的生活。但是這2023年來,後人的誤解,以訛傳訛的流通,使佛教發生了質的改變,在今天的社會,公認佛教是宗教,這也是無可否認的。佛教現在大體有四種形式:

宗教,哲學,教育,甚至邪教。但一定要明瞭,釋迦所傳下來的是教育,在明清時還依然如此,只是在清末時變了質。建議你閱讀一些淨空教授的文章,淨空大和尚所修學的就是這樁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和諧幸福的生活。

真實的智慧生活。祝您吉祥,阿彌陀佛。

8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重悟,重修己身,重度眾生……其思維方式與其他宗教完全不同

宗教的作用,主要是將契約神聖化,而佛教幾乎沒有這個功能

所以,佛教不是宗教

9樓:t深深海底行

「宗教」一詞才最先見於佛教,如《續傳燈錄》中:「吾住山久,無補宗教,敢以院事累君。」

「宗教」的原來意思如下:

「宗」是指「宗門」:專指以心傳心之禪宗;

「教」是指「教下」:是指釋迦牟尼佛言教之下的一切理論和方法。

西方文化傳入之後,因翻譯西文「religion」而用「宗教」二字表達;religio一詞在拉丁語的原意應為「人對神聖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可見,一般意義上的宗教,必有一個超越凡人得「神聖」,以信仰、崇拜神聖而得到「財富」、「安樂」、「救贖」等等。

而佛教是信、解、行、證「佛的教誨」,不是人對佛的「信仰、義務和崇拜」;因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與眾生,無非「淨染有別」;若隨佛學,必定成佛。云何對身外強行建立的「神聖」進行 「信仰、義務和崇拜」?拜佛是禮敬前行者、導師,是對德高尊長的敬重,讓自己永遠與佛相應。

這個與一般宗教的「信仰」有本質的區別。

如上而論,可以說:「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揭示生命的最高祕密,說明真相併教以成佛的方法。

但是,在釋迦牟尼佛滅度2023年(大約宋朝)之後;按照佛的預言,就進入了「末法時代」,佛教的真實義理逐漸被人誤解,逐漸「世俗化」。對佛法實際修、行、證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淪為「求名聞利養」、「求平安無災無病」乃至「求升官發財」的法門;正如一副對聯:「經懺可贖罪,難道閻王怕和尚?

捐財能超生,豈非菩薩是**!」;最為痛心的是:「無廟不設功德箱,無寺不受香火錢」;信佛拜佛,隨佛所教的三乘菩提變成了「交易」。

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間的現狀;

其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以佛教作為「心靈港灣」「心理按摩」等寄託;這也是佛教本來意義的淪落;遠離了解脫道與菩提道。

複次,「佛教世俗化」還表現為:「佛學研究」代替實際修行,深入經藏不是尋求如何出離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為了舉證某一論點。

最後,如《楞嚴經》所說:「邪師說法如恆河沙」。各種邪教打著佛教的旗幟,大行貪慾之邪法,又如《楞嚴經》所說:天魔及眷屬常以「世界末日」「天災人禍」等言論籠罩愚迷眾生;

「佛教世俗化」毀壞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變得越來越罕見,表面的興起往往掩蓋佛法的沒落。

因佛教世俗化,所以不僅相似於各大宗教,甚至「不如其他宗教」,被人輕賤。

願廣大佛子,深入經藏,深解大乘妙理;發心荷擔如來家業。願大乘正法永駐世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10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11樓:藏檀

關於佛法,有太多的世人有誤解甚至是完全錯誤的觀念。

佛法普及小冊子《淨土修行法門》

12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既不是宗教,又不是哲學,那麼,佛教究竟是什麼呢?簡單的說,佛教就是那個覺悟者的言教和身教,學佛的目的,就是要學那個覺悟者的言教和身教,而從一個不覺悟者變成覺悟者——學做佛,學做佛的人就是佛教徒。

佛教沒有具備任何宗教所必要的條件。一個具足資格的宗教,必須有下列各種條件:

1.它必須有一個全能全知的造物主,這全能全知的造物主依照他自己的意志,創造了宇宙萬物、六道眾生(包括人)。佛教不承認這個,佛教也沒什麼外在的造物主。

2.這個造物主,依照他的意志操作運轉宇宙、六道眾生(包括人)。

3.任何宗教都認為人是卑微的東西,他沒有自救的能力,必須要作為沒有個人意志的奴僕,因此,他對造物主必須稱之為「主」稱他自己為奴僕,更要做一個好的、順從的、馴服的奴僕,以得到造物主對他的憐憫,然後才能被造物主恩准進入天堂,永不墮落。如果他不能討好造物主,那他即將受到最嚴酷的懲罰,被打下地獄,永不復出。

4.一切的宗教,都講求兩個字,那就是「信仰」,任何宗教,你可以和他**辯論,但只要你最後問到造物主時,就不可以再往下多問了,因為,造物主的意旨就是一切,你不可以對他有所懷疑。此時,只有「信」與「不信」的問題,信仰什麼?信仰造物主的意旨,絕對不可以對造物主提出絲毫懷疑。

像這些先決條件,佛教都沒有。我們不強人信仰,只以理服人,說的口眼心服,再勸人去學——學佛的身「教」和言「教」,因為那是最好認識、覺悟真理的途徑

5.每一個宗教都有一個教主,此教主自己認為他是神的代表,比如耶穌說,他不只是代表,而且是神的兒子。在回教來說,他們有穆罕默德,他是神的使者,他們都是教主,這些宗教是由他們創立的。這些宗教有他們的組織,有他們的階級、層次、職稱和領導系統,而佛教沒有,釋迦牟尼在世的時候,如果他有慾望想成為一個教主的話,真是易如反掌。

當他成道之初,就有許多國王大臣、皇親貴族、豪商巨賈、高僧大德追隨他。他在人間弘法四十九年,徒眾遍及恆河流域、上下兩岸,勢力之大,甚至於瓦解了印度最有權威的國教婆羅門教,並且從理論上摧伏了九十六種外道。當時他有極大的勢力,但是他無意成為一個教主。

他原可以輕而易舉地大佔地盤,大搞宗教組織,大建廟宇,實際上他都沒有這樣做。釋迦牟尼在世時,沒有興建過一間廟宇,樹立過一座佛像,頒佈過一部經典,這說明,他從來沒有企圖要建立宗教系統。

具體請看

佛家所說的空與色分別代表什麼,佛教中的色 空是什麼意思?

佛學常見詞彙,簡單的說,色是指一切能見到或不能見到的事物現象,而這些現象是由因果產生,空是事物的本質,任何事物都是從無到有。補充解釋 色,外在 表面 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為空,外在為空。進一步解釋,外在為空,表象為空,內在為本,實質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時,去看本質看內容,從...

佛教中的「緣」是什麼,佛教裡所說的「緣」有哪幾種緣?他們分別是什麼意思?

泥頌 緣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術語 pratyaya,攀緣之義。人之心識,攀緣於一切之境界也。如眼識攀緣色境而見之,乃至身識攀緣觸境而覺之。因而心識為能緣,其境界為所緣,其心識向境界而動之作用,謂之緣。即心攀緣境界也。緣為心對於境之作用,易言之,則為心之慮知。故常曰緣慮,示緣即慮知也。成唯識論一曰 在...

佛教中的「空」,如何理解?「業力」如何解釋,過程是什麼樣子的

本人無法用語言形容,也無法用事物代替,更不能告訴你它是什麼。要是能告訴你就不叫空,反而言之別人告訴你的就不是空。這個東西即便是你理解感悟到了也說不出來。我只能告訴你有人叫它 道 或 自然 業力是無形的只能通過 因 和 果 覺察到,簡單的話講叫 種啥得啥 大道至簡,生活中無處不在。別人悟到的是別人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