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26 03:03:53

1樓:像它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但《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2樓:我也想知道阿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語法:連動式;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

3樓:

中國古代哲學的認識論命題.朱熹承認接觸事物(格物)是獲得知識(致知)的方法,但又認為心被人慾所矇蔽,所以知識不夠完備。只要通過格物的功夫去掉人慾,對於天地萬物之理就無所不知了。

顏元把格物解釋為「犯手(動手)實做其事」,認為「手格物而後知至」,肯定行先於知,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反映論的觀點。

另: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4樓:

格物致知 gé wù zhì zhī 意思: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5樓:求旺仉思鬆

【解釋】:1.格:推究;致:求得。**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示例】: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嚴復《原強》

6樓:匿名使用者

程朱理學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根本觀念就是唯心,怎麼會有唯物摻雜在裡面

7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近義詞:恪命守道

「恪命守道」出自《天人互泰》中:「格物及己,致知至善。恪命守道,天人互泰。」

恪:嚴格遵守。「恪」本作「愙」,敬也,恭敬、恭謹、謹慎之意,如恪遵、恪守、恪慎等。

命:生命、性命、命運、命令、指示,如奉命、遵命、使命等。

恪命守道:探尋萬物本質規律並推及自身究竟,是人類至善之智。人類乃大自然所賦,要恭謹和珍惜大自然的一切,自覺遵循萬物和生命運動規律,與天為善,才能實現天與人的互泰關係!

8樓:

格就是深刻**、窮盡,物就是萬物的本源。

「格物致知」由二程提出認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萬物,才能真正得到其中的「理」。他們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絡起來,認為「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

朱熹認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眀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9樓:

兩廣佛兵,總參謀長,草莓酥李師奶,咯咯咯咯。

格物致知。

格物,殺盡物慾貪嗔痴。

致知,獲得智慧明是非。

格物致知,斷貪嗔痴,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10樓:匿名使用者

詞 目 格物致知

發 音 gé wù zhì zhī

釋 義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 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示 例 顧彼西洋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格物致知 是什麼意思~?

11樓:左手半夏右手花

格物致知 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意思是**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格物致知」包含「實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內涵遠比「實事求是」豐富。現今流行觀點和朱熹觀點的差異,乃是在關於「致知」的解釋。朱熹所謂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與知識─而現代流行觀點的「知」只是指知識,這種觀念變異可能是由於現今社會流行唯物論觀點所產生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譯文:在古代,意欲將高尚的德行弘揚於天下的人,則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國家的人,則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調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則先要修養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養好自身品德的人,則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則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則先要獲取知識;獲取知識的途徑則在於**事理。

**事理後才能獲得正確認識,認識正確後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誠後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後才能修養好品德,品德修養好後才能調整好家族,家族調整好後才能治理好國家,國家治理好後才能使天下大平。

12樓:夜璇宸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解釋】

1、格:推究;致:求得。**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出自】:西漢 戴聖《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譯文】: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示例】:嚴復《原強》 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擴充套件資料

一、簡述

格物致知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西漢 戴聖《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但春秋 曾子《大學》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卻未在其後作出任何解釋,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過「格物」與「致知」這兩個詞彙而可供參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成為儒學思想的難解之謎。《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二、片語**

格物致知是一個表因果關係的片語,格物是因,致知是果。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慾,致知意思就是通達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物慾割除的越徹底越乾淨,就越容易獲得通達宇宙萬法的真是智慧,就越容易明瞭宇宙萬法的終極真相。

13樓:忘舊事擁

對待朋友遇到的困難,不能袖手旁觀,要以誠意相助;對待知識,要格物致知,修身養性.

14樓:百度使用者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15樓:匿名使用者

「二程」提出「格物致知」認為「物皆有理」,,把知識、道德和天理聯絡起來,認為「進學則在致知」,「窮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達到對普遍天理的認識。朱熹更認為,「物」指天理、人倫、聖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於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16樓:黃昏宜人

意思是**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17樓:清風良子

呵呵 樓上的快了一步 我可不是複製你的啊 呵呵

"格物致知":《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窮究事物的原理法則而總結為理性知識。

"格物致知"一詞出自《大學》。格,至也。物,猶事也。

致,推極也,知,猶識也。格物致知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

"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

對於朱熹的的解釋,我們的理解是,格物就是即物窮理,凡事都要弄個明白,探個究竟;致知,即做個真正的明白人,為人行事決不湖塗。

18樓:百度使用者

語出《大學》

我高中背過的(全篇哦~~~)

大學之道 在明明德 在新明 在之於至善

知之而後有定............

19樓:

前三位回答的都非常正確

20樓:止隨一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獲得知識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21樓:小小芝麻大大夢

《現代漢語詞典》2023年發行的第六版將「格物致知」解釋為:「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解釋】

(1)格:推究;致:求得。**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

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格物致知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禮記‧大學》八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所論述的「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此段。

22樓:匿名使用者

格物致知近義詞:恪命守道

「恪命守道」出自《天人互泰》中:「格物及己,致知至善。恪命守道,天人互泰。」

恪:嚴格遵守。「恪」本作「愙」,敬也,恭敬、恭謹、謹慎之意,如恪遵、恪守、恪慎等。

命:生命、性命、命運、命令、指示,如奉命、遵命、使命等。

恪命守道:探尋萬物本質規律並推及自身究竟,是人類至善之智。人類乃大自然所賦,要恭謹和珍惜大自然的一切,自覺遵循萬物和生命運動規律,與天為善,才能實現天與人的互泰關係!

23樓:暖暖炊煙裊裊

【成語】: 格物致知

【拼音】: gé wù zhì zhī

【解釋】: 格:推究;致:求得。窮究事物原理,從而獲得知識。

【出處】: 《禮記·大學》:「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

【舉例造句】: 顧彼西洋以格物致知為學問本始,中國非不爾雲也,獨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嚴復《原強》

【拼音**】: gwzz

【近義詞】: 致知格物

【用法】: 作謂語;指研究事物原理而獲得知識【英文】: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的含義,「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格物致知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g w zh zh 意思是 事物原理,從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出自 禮記 大學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乃儒家專門研究事物道理的一個理論,已失佚,源於 禮記 大學 八目 格物 致知 誠意 正心 修身 齊家 治...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小小芝麻大大夢 現代漢語詞典 2012年發行的第六版將 格物致知 解釋為 推究事物的原理,從而獲得知識。解釋 1 格 推究 致 求得。事物原理,而從中獲得智慧 或從中感悟到某種心得 2 使知道事物風格的能力,然後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態。格物致知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格物致知乃儒家專門研究事...

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是什麼意思

趙斌 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 選自中國古代著名經典 大學 其原文為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古之於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