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蹟》其三與王安石《明妃曲》的比較

時間 2021-10-28 01:19:27

1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是失意文人,王安石是失意政客,呵呵,見仁見智吧

2樓:匿名使用者

各有千秋,見仁見智。

3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明妃曲》是詠昭君最好的詩,好在立意新。這詩前半部只寫昭君的美,但不是從形象上寫,而是從故事上寫。昭君出來,淚溼鬢腳,自顧「無顏色」,但元帝見了,竟不能自持。

原來昭君美不在容貌,而在精神,即「意態」。而畫師又是個畫肉不畫骨的,所以「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二句成為千古絕唱。

後半部寫昭君在蒙古仍是關心祖國的,但是,「萬里家人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就是說,安慰來自家人,而非宮廷。宮廷呢?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這才是詩的主題。玩弄、遺棄女子,歷代帝王皆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南北」者即中外。

這樣,王安石就提出一個社會制問題,雖然他沒有解答。這層意思,比「和親事卻非」的論點高得多了;而白居易的「**何日贖娥眉」則簡直不象話。居然有人作考證,說蔡文姬是被俘,可贖;王昭君是官派的,不可贖了;真是腐儒。

不過,有人匿名作了首《反明妃怨》,說「昔日畫圖金不足,今日天涯以金贖」,諷刺得痛快。此人大約是清代的蔡尚翔。

郭沫若在一篇文章中說,王安石闖了詩禍。這是指王安石的《明妃曲》,今選本皆不錄,不知何故。其詩曰: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語獨無處,傳語琵琶心自知。**捍拔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所謂詩禍,當然是指「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一聯。此語一出,議論洶洶。或謂「今之背君父之恩投拜而為盜賊者皆合乎王安石之意」;或謂「苟心不相知,臣可叛其君,妻可棄其夫乎?

」為王安石辯護的人也只好說,「漢恩自淺胡自深」的「恩」是專指男女關係,無關君臣之義。我想,王安石這裡所說的恩,確是指男女關係。但不是一般的男女關係,而是從更高的角度,即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問題的。

也可說,此語即對前一首所提問題的答案,即男女結合應以「相知心」為準則。這思想非常近代化,有資本主義萌芽味道。不過,男女關係也要從政治上看問題,例如我們在大批判中就是這樣,那情況就有所不同了。

還有,王安石這詩的結尾是錯誤的。曾經拜訪過明妃的青冢,而明妃的「哀弦」卻並未「留至今」(留下的是詞)。

4樓:匿名使用者

杜甫《詠懷古蹟》之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悲憫之情,溢於言表。

千古遺恨,蕭瑟淒涼。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訊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王安石的觀點更為新穎,人生失意的事多著呢,何必枉殺毛延壽?

比較歐陽修的再和明妃曲和王安石的明妃曲其一的異同

詠懷古蹟其三賞析。幫幫忙哇

5樓:南京張磊律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詩的發端兩句,首先點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據《一統志》說:

「昭君村,在荊州府歸州東北四十里。」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歸縣的香溪。杜甫寫這首詩的時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這是三峽西頭,地勢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處,東望三峽東口外的荊門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遠隔數百里,本來是望不到的,但他發揮想象力,由近及遠,構想出群山萬壑隨著險急的江流,奔赴荊門山的雄奇壯麗的圖景。

他就以這個圖景作為本詩的首句,起勢很不平凡。杜甫寫三峽江流有「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長江二首》)的警句,用一個「爭」字,突出了三峽水勢之驚險。這裡則用一個「赴」字突出了三峽山勢的雄奇生動。

這可說是一個有趣的對照。。清人吳瞻泰的《杜詩提要》則又是另一種看法。他說:

「發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謂山水逶迤,鍾靈毓秀,始產一明妃。說得窈窕紅顏,驚天動地。」意思是說,杜甫正是為了抬高昭君這個「窈窕紅顏」,要把她寫得「驚天動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偉氣象來烘托她。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做這首詩時,詩人寓居昭君故鄉詩人借昭君當年想念故土,夜月歸魂的形象,寄託自己思念故鄉的心情,並塑造了一個鮮明的悲劇形象。以昭君的怨恨之情寄託自己的深深家國之情

7樓:莫生風

啊~那我來評評............

只要第一句是吧?

群山萬壑赴荊門, 生長明妃尚有村。

ok,首先,看格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那麼七律的首句有一式應該是: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但後半句第一字可作平,所以不出律,對的還算工整,但是當然是把第一句第一字也作仄聲更好。

然後,內容:

首先翻譯一下...字面上解釋,群山萬壑,向荊門而去,生出明妃的村子還在。

按我的理解,意思是越過群山萬壑,奔赴荊門山,那裡是明妃出生的地方,明妃不在了,但那村子還在。

我認為好的地方是,尚有村,點明是懷古,人不在村還在,並且後句【獨留青冢向黃昏】,也和此句有呼應。

而第一句的目的,個人認為在於描繪那麼一個場景,群山萬壑,統統指向昭君的山村,山,和下文千載應該有關係。昭君掛了山還指著她村子......

其實古人的詩也不一定是字字皆金,說白了其實並沒有什麼可以大大賞析的,就算賞析也要結合全詩,單看一句也就這麼點東西了。

8樓:社保風歌

起首二句先介紹昭君的故鄉。在荊門,而這荊門也非同一般,詩人須「赴」千山萬壑,才看到「尚有村」,即昭君村。

此一句由千山萬壑襯托昭君故鄉的靈秀和巨集偉,正所謂「人傑地靈」,從地靈,側面反映昭君的「傑」。為下文繼續敘述昭君事蹟作鋪墊。

而句中「赴」字則顯生動,譬如「赴湯蹈火」,這「赴」一字讓讀者自然領悟其地勢之險要,比「到」、「去」一類詞語更有意味。「尚有村」中「尚有」,即仍然有之意,略帶驚歎之情,而這種驚歎也不難覺察到詩人的嘆息。為下文描述昭君的悲劇和思念,作了情感上的鋪墊。

作為七律詩的起句,此二句形象生動,又合乎七律章法,為下文的提供了足夠的氣勢和開始,有此句「起」,自然地容易有了下句的「承」。

以上絕對為風歌個人原創,放心抄襲。

9樓:徹底無帝

我建議這位仁兄,看文章如果都要去了解背景那就太麻煩了。

他是個名人你就去了解他背後的故事,那你要是看得是沒有出名人的文章呢?你難道也要去了解他的背景,歷史?

看文章看的是感覺,感悟而不是這個人背後的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好好地一群人,被這些磚家叫獸弄得都成了故事大王

明妃曲與杜甫的 詠懷古蹟五首之三 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有何異同

10樓:匿名使用者

王安石的《明妃曲》獨出機杼,於傳統見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於**帝王對嬪妃只有玩弄之意而並無真實愛情,才導致昭君寧願含恨離漢。

杜甫的詩題叫《詠懷古蹟》,顯然他在寫昭君的怨恨之情時,是寄託了自己的身世家國之情的。

《詠懷古蹟的翻譯誰有,杜甫的 詠懷古蹟 其三 誰有全文翻譯啊

嫣然一笑過 詠懷古蹟五首 其三 杜甫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註釋 註釋 註釋 明妃 即王嬙 qi ng 字昭君,漢元帝時宮女。西晉時避司馬昭諱而改稱明妃。村 指王嬙生長的鄉村。去 離開。紫臺 紫...

詠懷古蹟其五詩眼是哪個字,詠懷古蹟其三的詩眼是?

是 怨恨 怨恨 是全詩的詩眼,它既表達了昭君的怨恨,又表達了作者的怨恨。昭君怨遭受冷落 遠嫁異邦 遠葬他鄉,也有對故鄉思念的幽怨。杜甫怨懷才不遇,不被統治者看重。兩者都有怨恨統治者的意思。杜甫的 詠懷古蹟 其五 中頸聯採用了什麼寫法,有什麼作用?急啊 謝謝啦 永懷古蹟 本詩的詩眼是什麼,試結合詩歌內...

描寫王昭君的詩及鑑賞,除詠懷古蹟五首(其三)

小生這廂有禮啊 王昭君 李白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漢月還從東海出,明妃西嫁無來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 枉圖畫,死留青冢使人嗟。明妃曲 王安石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溼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