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下魂這兩句詩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28 01:19:27

1樓: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的意思:只依憑畫圖識別昭君的容顏,月夜裡環佩叮噹是昭君歸魂。

本詩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

具體原文如下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寫作背景:《詠懷古蹟·群山萬壑赴荊門》是唐代詩人杜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慶奉節)寫成的組詩《詠懷古蹟五首》的第三首。此詩吟詠王昭君,並對王昭君淒涼的身世、壯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並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顛沛流離的身世之感,抒發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在寫作手法上,語言凝練,氣勢渾厚,意境深遠。

2樓:_格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下魂。」這兩句詩是杜甫《詠懷古蹟·其三》中的

五、六兩句。

《詠懷古蹟》共有五首,是杜甫七言組詩的代表作。名為詠懷古蹟,實是借古蹟詠自己的心懷。此詩作於大曆元年(766年)的夔州。

這是其中的第三首,寫昭君村、昭君墓,詠昭君出塞事,因古蹟而追懷古人,並寄予自己的情懷,借古以諷今。

提及「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下魂。」兩句必涉及前面:

長話短說。漢元帝命畫師畫宮女容貌,宮女多賄賂畫師,王昭君貌美,因為不肯行賄,畫師故意將她畫醜,因而不得寵幸。直至被遺嫁匈奴時元帝召見,元帝見她容顏羞花閉月,方大為驚訝,知受畫師所欺,命斬畫師。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下魂。」這是緊接著前兩句,更進一步寫昭君的身世家國之情。

「畫圖」句承接前第三句,「環?」句承接前第四句。「畫圖」句是說,由於漢元帝的昏庸,對后妃宮人們,只看圖畫不看人,把她們的命運完全交給畫工們來擺佈。

「省識」是略識之意。說元帝從圖畫裡略識昭君,實際上就是根本不識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劇。「環?

」句是寫她懷念故國之心,永遠不變,雖骨留青冢,魂靈還會在月夜回到生長她的父母之邦。南宋詞人姜夔在他的詠梅名作《疏影》裡曾經把杜甫這句詩從形象上進一步豐富提高:「昭君不慣胡沙遠,但暗憶江南江北。

想?環月夜歸來,化作此花幽獨。」這裡寫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不是長安的漢宮特別動人。

月夜歸來的昭君幽靈,經過提煉,化身成為芬芳縞素的梅花,想象更是幽美!

進一步說,王昭君雖為一平凡宮妃,卻有「千里出塞」之壯舉,故已變為女中豪傑。杜甫正是懷著對昭君的欽佩之情,與對她「冢留千秋」、美名長古的讚賞之心,把昭君的怨恨與自己的感傷融為一體,借昭君而書自己。

[附原詩:杜甫《詠懷古蹟·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v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空歸月下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春風面】比喻美麗的容貌。語出杜甫本詩。後有人引證:

宋·陳與義《和張規臣水墨梅》之四:「含章?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又證: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我見他宜嗔宜喜春風面,偏宜貼翠花鈿。

」望採納~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省"怎麼讀?

3樓:我拿菜刀向你笑

xǐng

1) 檢查:反~(檢查自己)。~察(考察)。吾日三~吾身。

(2) 知覺,覺悟:~悟。發人深~。

(3) 看望父母、尊親:~親。~視。

在這裡是察識的意思

4樓:秋之百合花

省,xing,曾經。「識」是察覺,看到。從畫圖中看到她的美貌。這一句和「環佩空歸夜月魂」形成對比:以前去的時候,是年輕貌美;現在只有魂魄歸來。表達對昭君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