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內容簡介,三國演義內容簡介500字

時間 2022-01-09 11:35:06

1樓:野草蒼茫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湧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後,少帝劉辨繼位,為外戚何進所制,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

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後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所殺。隨後,袁紹等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後,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佔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

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後,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佔據四川全境。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州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後,三國爭戰層層。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於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歪廢漢自立,定國號「魏」。

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託孤於諸葛亮。其後,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後,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後,穩定了後方。又先後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

他死後,姜維繼其職,先後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後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曹魏政權在曹丕死後,大權落入司馬氏之手,最終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先滅蜀漢。後亡東吳,三分天下至此重歸統一。

2樓:凜血

1.《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

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近兩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史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的套路。歷史演義**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

《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曆史,照顧到讀者希望瞭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曆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是一個與明朝迥乎不同的時代,它沒有青樓與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是漢文化的再體現。再對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們都有著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更大。因為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長久發展,從而使民間漸漸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

驕、奢、淫、佚、假、醜、惡、作奸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有著長久地發展。傳奇**、歷史演義**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展,官場和戰場也都成了遊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揮歷史演義**穿越、批判的藝術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張力,同時還保留知識含量這點實槍貨,所以使它成為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演義**的先河,是「講演歷史,再現歷史史實」的範例。自此以後,騷客文人紛紛效仿,使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寫成了各色的演義**,但其成就卻遠遠無法超越《三國演義》。

2.《三國演義》線裝本(廣陵書社)**描寫了東漢末年和整個三國時代以及西晉初期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和鬥爭。在廣闊的社會歷史背景上,展示出那個時代尖銳複雜又極具特色的軍事政治衝突,在軍事政治謀略方面,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中國**由短篇發展至長篇的原因與說書有關。宋代講故事的風氣盛行,說書成為一種職業,說書人喜歡拿古代人物的故事作為題材來敷演,而陳壽(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裡面的人物眾多,以多個主人公做線索,事件紛繁,正是撰寫故事的最好素材。三國故事某些零星片段原來在民間也已流傳,加上說書人長期取材,內容越來越豐富,人物形象越來越飽滿,最後由許多獨立的故事逐漸組合而成長篇鉅著。

這些各自孤立的故事在社會上經過漫長時間口耳相傳,最後得以加工、集合成書,成為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這是一種了不起的集體創造,與由單一作者撰寫完成的**在形態上有所不同。《三國演義》對後來的**相信有一定的啟導作用。 三國故事在我國古代民間頗為流行;宋元時代即被搬上舞臺,金、元演出的三國劇目達30多種。

元代即出現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國志平話》。元末明初羅貫中綜合民間傳說和戲曲、話本,結合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據他個人對社會人生的體悟,創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稱「嘉靖本」,本書24卷。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倆辨正史事、增刪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國演義》。

三國時期地圖《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

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刻畫的近200個人物形象中最為成功的有曹操、司馬懿、諸葛亮、關羽、劉備、趙雲等人。

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很善於使用詭計,是一個十分偉大政治家、陰謀家、軍事家、詩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大義胸懷,具有濟世救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完全是胡編亂造。關羽「威猛剛毅」、「義薄雲天」,純屬胡扯。

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人志士,讓人感覺極度噁心。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的曹操、劉備、關羽、諸葛亮等人和演義中的差別是很多很大的。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巨集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瞭解。

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感人肺腑。給讀者們帶來豐富的歷史文化。 全書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簡潔明快,氣勢充沛,生動活潑。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的先河,代表了歷史**的最高成就。自此以後,文人紛紛效仿。在中國文學史上,歷史**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

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歷史**,無不是羅貫中歷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3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鬥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批吒叱風雲的英雄人物。在對三國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對劉備集團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頌,對曹操則極力揭露鞭撻。

今天我們對於作者的這種擁劉反曹的傾向應有辯證的認識。尊劉反曹是民間傳說的主要傾向,在羅貫中時代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200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近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條是「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陰謀家這與歷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

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他的義氣是以個人恩怨為前提的,並非國家民族之大義。劉備被作者塑造成為仁民愛物、視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三國演義》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巨集偉,手法多樣,使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梗概(500字)

4樓:生活中的小蜜蜂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擴充套件資料

西晉陳壽所著《三國志》是三國故事的最早源頭,但這是紀傳體的史書,記事簡略,粗陳梗概。南朝宋人裴松之為《三國志》作注,增加了許多奇聞軼事,傳奇色彩與可讀性都大大增強。中唐史學家劉知襲在《史通》中說,諸葛亮未死的故事已「得之於行路,傳之於眾口」,可見這個時期三國故事已廣泛流傳於民間。

元末明初,羅貫中在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基礎上,吸收民間傳說和話本、戲曲故事,寫成《三國演義》。現存最早刊本是嘉靖元年(2023年)刊刻的,稱為嘉靖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

繼嘉靖本之後,新刊本大量出現,它們都以嘉靖本為主,只做了些插圖、考證、評點和文字的增刪、卷數和回目的整理等工作。清康熙年間,毛綸、毛宗崗父子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作了一些修改,主要是整理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等,內容沒有大的改動。

三國演義內容簡介,三國演義內容簡介(詳細)

阿沾 內容簡介 三國演義 故事開始黃巾兵起義,結束於司馬氏滅吳開晉,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魏 蜀漢 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展現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風雲,併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三國演義 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 三國演義 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軍事政治描寫...

《三國演義》內容概括,三國演義內容簡介

付費內容限時免費檢視 回答三國演義全文的梗概 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群雄並起,割據城域,逐鹿天下。起初董卓自西涼揮軍入主中原,憑藉剽悍的西涼軍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十八路諸侯聯合並起,討伐董卓,因戰事不利 內部矛盾等諸多因素而四散而去。後司徒王允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與其麾下大將呂布,董卓死。後來曹操精兵...

三國演義簡介,三國演義內容簡介(詳細)

三國演義 作為我們的四大名著,它的文學價值不容小覷,而至於裡面的故事是否是真實的?曾經有位學者說過三國是七分真三分假,而水滸是三分真七分假,可見三國大部分的故事是符合歷史的,但是卻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歷史的,真正的二十四史中陳壽的 三國志 被當成正史。而三國總體來講是羅貫中的一本章回體 比如在 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