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主要內容,三國演義主要內容簡要概括

時間 2021-06-12 04:48:14

1樓:阿沾

主要內容:東漢末年,皇權沒落,群雄並起,割據城域,逐鹿天下。起初董卓自西涼揮軍入主中原,憑藉剽悍的西涼軍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十八路諸侯聯合並起,討伐董卓,因戰事不利、內部矛盾等諸多因素而四散而去。後司徒王允用美女貂蟬離間董卓與其麾下大將呂布,董卓死。

後來曹操精兵簡政,開疆擴土,漸擁江北之地。劉備四處奔波,先後投靠曹操、陶謙、袁紹、劉表諸人,未有大的作為,但仁義賢德之名四海皆知。後來在南陽得伏龍諸葛亮為謀士,徐徐佔領荊、益二州,又打下巴、蜀。

如此,與曹操,孫權成三國鼎立之勢。

如此歷時二十餘年,隨著老一代人的逝去,魏國被司馬懿一族控制,後又相繼打敗吳、蜀兩國,三國歸晉。

《三國演義》一書描寫了大大小小的戰爭,構思巨集偉,手法多樣,使我們對古代文化有了很多瞭解。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波瀾起伏、跌宕跳躍,讀來驚心動魄、蕩氣迴腸、感人肺腑。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羅貫中。

《三國演義》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巨集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複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2樓:貞觀之風

**描寫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近100年的歷史,反映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魏、蜀、吳三個政治、軍事集團之間的矛盾鬥爭。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3樓:霓脦那些

內容簡介

整個故事在東漢末年至西晉初的歷史大背景下。東漢末年,皇帝昏聵無能,宦官專權,朝廷腐敗,百姓苦不堪言,進而爆發了大型農民起義——黃巾起義。亂世之中,一代梟雄與英雄人物競相湧現。

是時,袁紹和曹操領眾諸侯以平「十常侍之亂」為名沖人皇宮,漢少帝劉辯與陳留王劉協慌亂出逃。在各路諸侯爭相尋找劉辯和劉協的過程中,原屯兵涼州1的董卓因救駕有功隨即掌控朝中大權,廢漢少帝,立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生性殘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發多方憤然。

曹操假借聖旨之名,召叢集雄聯合討伐董卓,迫使其挾漢獻帝至長安。董卓後被其義子呂布所殺。

此後,袁紹欲謀長沙太守孫堅手中的傳國玉璽,孫堅在逃避途中遭荊州劉表所襲而兩相結怨。孫堅在後進攻荊州之時死於戰中。與此同時,袁紹與公孫瓚在河北地界爭鬥,爆發界橋之戰。

曹操廣泛招賢納才,劉備不斷擴充實力。此時,群雄逐鹿中原的雛形初成。

董卓死後,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迎漢獻帝於許昌建都,並運用權謀除去了呂布、袁術等人。在其後的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大敗袁紹,繼而一統北方,為此後魏國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江東,孫堅之子孫策多年苦心經營,終於稱霸江東六郡八十一州。孫策亡故後,其弟孫權繼業。孫權在周瑜等人扶持下,為吳國的建立積聚了強大的實力。

劉備則與關羽、張飛二人桃園結義,共同立起輔佐漢室的大旗。劉備在汝南遭劉表戰敗,投奔荊州劉表。而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得足智多謀而又心懷天下的諸葛亮輔佐。

曹操統一北方後開始舉兵南征,矛頭直指荊州和江都。此時,劉表亡故,其長子劉琦守江夏。次子劉琮接管荊州,後投降曹操,荊州於是落入曹操受眾。

面對曹操南征之勢,劉備遣諸葛亮往江東與孫權結盟。諸葛亮憑藉機智在江東舌戰群儒,最終促成孫、劉聯軍,並在赤壁之戰中通過反間計、連環計、苦肉計等一系列有步驟、有計劃的行動,大破曹軍,譜寫了我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少勝多的光輝篇章。

赤壁大戰過後,劉備、孫權轉而互爭荊州。孫權遣魯肅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在諸葛亮的勸諭下多次推辭。周瑜向孫權獻計,欲騙劉備前往東吳迎娶孫權之妹孫尚香為妻,進而扣留劉備,威逼諸葛亮以荊州換之。

不料周瑜的計謀都被諸葛亮屢屢識破,致使其「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最終在諸葛亮的譏諷中嘔血而亡,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長嘆。

周瑜死後,吳軍忙於與曹軍開戰。劉備則在諸葛亮的勸說下打敗劉璋,奪取西川,並從曹操手中奪得漢中,自封漢中王。至此,天下大勢抵定,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劉備在巴蜀稱帝,國號蜀漢;曹操稱霸中原,後由其子曹丕篡漢,改國號為魏;孫權則坐鎮江東一方。

後東吳與曹魏修好,孫權受封南昌侯。東吳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奪取荊州。此時正在攻打樊城的關羽不得不退守麥城並在突圍過程中被擒。

關羽寧死不降而被孫權斬首。張飛亦被部下範強、張達所殺,劉備痛心疾首。

孫權繼而拜陸遜為大都督,大敗蜀軍。劉備在率敗軍撤至白帝城之時病倒,並在臨終前向諸葛亮託孤。曹丕此時趁機聯合東吳、南蠻、羌族和蜀漢降將孟達進攻蜀國。

諸葛亮派出馬超、趙雲等猛將把守關口,又派出李嚴,鄧芝等人說服孟達與東吳。諸葛亮則親領大軍七擒七縱,平定了南蠻孟獲之亂。

後曹丕病逝,其子曹睿即位。諸葛亮六出祁山,決心為劉備完成匡復漢室的遺願。在此其間,諸葛亮收復姜維並以己平生所學相授。

諸葛亮最終因操勞過度在五丈原病逝。姜維繼承諸葛亮遺志,繼續興兵抗魏卻被昏主奸臣所害,逃往閬中。魏將鄧艾趁蜀國內亂之際發兵進攻,蜀主劉禪不戰而降,蜀漢至此滅亡。

姜維在司馬昭的圍攻下身負重傷,拔劍自刎。

東吳孫權死後,內亂不止,吳主孫亮被獨攬大權的孫琳所廢,孫休被立為帝。孫休聯合老將丁奉除掉孫琳將大權奪回手中,但東吳此時也已呈現大江東去之勢。在魏國,曹睿死後曹芳繼位,司馬懿從曹爽手中奪得兵權。

後曹芳被廢,司馬兄弟立曹髦為帝,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大權獨攬。後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位,改國號為晉,魏國滅。吳國最終被西晉所滅。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百年戰亂終於在此劃下句點,西晉開拓了中國歷史上又一個大一統的局面。

擴充套件資料:

作者普遍認為《三國演義》的作者為羅貫中,也有一些說法認為《三國演義》是羅貫中和他的老師施耐庵合著,但未有明確考證證明。

不過近年對作者亦有爭議,學者張志和在中國國家圖書館找到一部明代插圖孤本黃正甫刊二十卷《三國演義》。雖然該版本的封面、序言、目錄和附錄是明天啟三年補訂,正文部分卻是早年留下的舊版本,這也讓原先「嘉靖本為三國演義最早刻本」之說不攻自破。

胡適曾在2023年代說過:「《三國演義》不是一個人做的,乃是五百年來演義家的共同作品。」「《三國演義》的作者、修改者、最後寫定者,都是平凡的陋儒,不是有天才的文學家,也不是高超的思想家。

與史書記載的差異

《三國演義》是正史《三國志》之演義。清朝史學家章學誠批評:「唯《三國演義》則七分實事,三分虛構,以致觀者,往往為之惑亂。

」(語譯:七成是史實,三成是虛構的,使得讀者經常為其所混淆。)演義裡許多精彩的情節是千古傳說,受地方野史傳奇、逸史傳聞影響極深。

民初五四運動後,反傳統派學者積極澄清《三國志》,以對諸葛亮、關羽、劉備傳統正面人物進行再評價,胡適、魯迅等革新派學者也帶頭從釋《三國演義》,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出於澄清真實歷史,中國大陸學者在改革開放前常繼承反傳統派學者對諸葛亮、關羽等人物解釋,援引《三國志》駁斥《三國演義》。

對數部演義而言,總體上來說,《三國演義》比《東周列國志》要不那麼重視史實,但比起《隋唐演義》等書而言,《三國演義》反倒更有史實根據。

影響《三國演義》和三國時期故事傳說對東亞文化形成了深遠的影響。最遲在晚唐時三國故事已流傳民間,李商隱有《驕兒詩》「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已出現「說三分」的專家霍四究。

北宋民間說三國故事已經表現出「尊劉貶曹」的傾向,蘇東坡的《東坡志林》說:「塗巷中小兒薄劣,其家所厭苦,輒與錢,令聚坐聽說古話。至說三國事,聞劉玄德敗,顰有出涕者;聞曹操敗,即喜唱快。

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澤,百世不斬。」

中國古代有關三國的詩詞歌賦就不勝列舉,以三國故事為內容的評書、戲劇和其他口頭文學作品層出不窮。而且這些作品和《三國演義》的相互借鑑,傳承形成了獨特的類文化群。直到今日的各類三國故事劇集、漫畫、書籍還是經久不衰。

《三國演義》及三國故事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至今仍隨處可見,在人們處於競爭環境或奮鬥階段,可能會以三國的場景,人物關係作為考量。其間的褒貶爭論也一直沒有停止過,但無論褒貶的結論如何,人們對三國中人文精神的認可已經根深蒂固,難說會有較大改觀。

4樓:匿名使用者

級別:二級教員

2009-08-24 14:43:13

故事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以魏,蜀,吳三國的興亡為線索,描繪了三國時期尖銳複雜的統治軍事鬥爭. 書中用大量篇幅描寫了幾次大戰役,如袁,曹官渡之戰,魏,蜀,吳赤壁之戰,吳蜀陵彝之戰.每次 戰役各有特色。

作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些個性鮮明,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生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徵,藝術成就是出色的。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簡要概括

5樓:恏乄亖

《三國演義bai》描寫了從東du漢末年到西晉初zhi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dao,以描寫戰爭為主

版,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

權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歷史舞臺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作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裡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拓展資料: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內容,《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什麼?

公元184年,中國大地上爆發了以張角三兄弟為首的 規模空前的農民起義 東漢 為了鎮壓黃巾起義,一方面放權到州牧 太守,一方面預設並支援地主階層組織私人武裝,對抗起義軍。經過近一年的較量,基本上把黃巾軍鎮壓下來。但是經過黃巾起義,東漢 已經遙遙欲墜,加上權力下放到州 郡一級和容許地主階層擁有私人武裝 ...

三國演義什麼,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寫什麼?

三國演義 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 全名為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稱 三國志演義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 家羅貫中。三國演義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 蜀 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

簡要概括三國演義的主要內容

三國演義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 蜀 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全書可大致分為黃巾起義 董卓之亂 群雄逐鹿 三國鼎立 三國歸晉五大部分。三國演義 介紹 三國演義 全名為 三國志通俗演義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