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150字

時間 2022-01-12 15:15:12

1樓:mi咪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

五、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續齊諧記》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

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1.端午賽龍舟

賽龍舟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

2.掛艾草與菖蒲

端午是入夏後第一個節日,氣溫上升,正是疾病多發的時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們往往會在家門口掛幾株艾草,由於艾草特殊的香味,人們用它來驅病、防蚊、辟邪。

3.飲雄黃酒

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

2樓: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

據說,端午節吃粽子和賽龍舟的習俗,是為了紀念我國歷史上偉大的詩人屈原,也正是因為如此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

屈平(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但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在我國歷史上,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的說法已經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相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

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端午佳節,當然少不了粽子這個主角。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應該算得上是中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到了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盛唐時期,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一直到今天,每逢五月初五端午節,中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棕;南方則有豆沙、鮮肉、八寶、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賽龍舟也是端午節的重要活動之一,在湖南汨羅市,賽龍舟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佈於龍頭上,再安龍頭於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而在廣東,龍舟競渡之前,要首先進行請龍、祭神的儀式。

賽龍舟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除了端午節之外,也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如果從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這個說法去理解,它現在已經超越了一項體育運動的範疇,變成了一種中華民族代代傳承的精神圖騰。

端午節戴佩飾香包之類的小物件也有著一段悠久的歷史。香包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也有用碎布縫成的。

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顏色鮮豔,袋囊內的填充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闢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3樓:首戰告捷

端午節粽子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4樓:暢生

在每年的農曆5月初五是端午節,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屈原。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祭龍,採草藥,掛艾草。

5樓:何夢寒

一個讓小學生坑隊友的日子;一個讓考生涼涼的日子;一個讓老師快活的日子;一個讓老人叼叼的日子;一個讓小龍蝦絕跡的日子;一個被蚊子咬死的日子。

6樓:善良的jio趾

恭喜恭喜服服服趕緊的土體辛苦i新疆工程幾個小姐貴姓及格就行很殘酷過春節繁弦急管佛更好吃進組,**咯吱咯吱金碧華府就高興看公告衣服香港大學吃東西紅光小吃城客戶姑徐宮古海峽剛剛吃過菊花徐雪花秀,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作文,150字至200字。(急!) 5

7樓:百度使用者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我們比較熟悉的是幾年屈原而來。

古代屈原為楚國投江而死,人民很同情他。因為想盡快把屈原打撈上來,人民爭先恐後地划船尋找(後來形成划龍舟);因為怕江裡的魚餓了會吃屈原的屍體,就往江裡投米團餵魚(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粽子)。端午節的習俗有賽龍舟,包粽子,佩香囊,懸艾葉菖蒲。

8樓:百度使用者

是為了紀念為楚國投江而死的屈原

9樓:匿名使用者

最初的端午是為了驅除疾病,是因為到了季節交替的時候,容易得病,因而是一種祭祀活動可以說

10樓:睡得好女孩

元宵節的由來

今年2月28日是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裡有吃元宵、舞獅子、觀花燈等習俗。其中,吃元宵是一種獨特的小吃,吃起來香甜甜香的,令人齒頰留香。那麼,你們知道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嗎,讓我來講給你聽吧!

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是楚昭王回國途中乘船在長江時,看見江面上漂著幾個浮物,顏色是白的還有一點兒黃,船工撈起來獻給了楚昭王。昭王在吃的時候發現裡面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鮮美。回國後,昭王命令人以山楂為瓤,仿製給臣民食用,以慶祝家國團圓。

這一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後代相沿成習。

如今,北方人稱其為元宵,在南方確稱「湯圓。這些與「團圓「音近,取團圓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著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用此來思念離別的新人。

11樓:百度使用者

你媽死了,因為我去打聽來的。

12樓:魔龍禪師

端午是為了紀念伍子胥,而不是屈原

端午節的由來及民間習俗(150字左右)急

13樓:別讓我心散如沙

端午節的由來: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一些人家門上插菖蒲、艾葉,蒲葉剪成劍形,以示祛除瘟毒。婦女用綵綢製成粽子、辣椒、蘿蔔、掃帚、簸箕、老虎之類的小飾物,用綵線串起,掛在孩子的肩頭或胸前,叫「老虎索」。若以絲線紮成菱角形小袋,內裝沉香,系在小孩身上,名為香袋。

有些人家用雄黃酒塗在孩子額頭和鼻耳之間,或在額上寫一「王」字。

14樓:吃得多會變豬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

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的民間習俗: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划龍舟及吃粽子等節日活動。粽子有多種多樣,=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

15樓:迎刃而上的學生

端午節百科名片

端午節粽子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

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至於掛菖蒲、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歷代有大量詩、詞、歌、賦等文學作品傳世。

16樓:手機使用者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裡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於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於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曆五月初五,也叫 端陽 蒲節 天中節 大長節 沐蘭節 女兒節 小兒節 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 重五節,五月節 浴蘭節 女兒節,天中節 地臘 詩人節 龍日 艾節 端。五 夏節 重午 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五月節等。端午節 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端午節是中國各族人民紀念屈原 伍子胥 曹娥的傳統節日。相關習俗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 蒿草 艾葉,薰蒼朮 白芷,喝雄黃酒等。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

端午節的來歷和由來,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由來 古代中國有一位博學多聞的官吏屈原,他是一位愛民而且又受到尊崇的官吏,但是由於一位充滿嫉妒的官吏陷害,從此在朝廷中被皇帝所冷落。由於無法獲得皇帝的重視,屈原在憂鬱的情況下投汨羅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