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時間 2021-10-30 08:44:16

1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2樓:古今天下聞

端午的習俗、來歷,吃粽子的節日。

3樓:雜貨軒

端午節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

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

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有關的諺語

1.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2.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3.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4.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上海寶山)

6.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7.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4樓:回味十年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拓展資料: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5樓:腳滑的畫畫

端午節過節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日習俗,划龍舟,吃粽子。

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端午節的來歷曾經有一位詩人捨身救國所以才有的這個節日,每到這天所有人都會包粽子,一家人團聚。

7樓:匿名使用者

掛菖蒲,喝雄黃酒。端午節為叫端陽節、午日節、五日節。端午節是記念屈原的。端午節是農曆五月初五

8樓:匿名使用者

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

9樓:飄渺玄心

端午節你就會想到吃粽子 以及划龍舟。那麼這些傳統專案顯然是為了紀念我們偉大的詩人屈原,他的一生顛沛流離,投汨羅江自盡,後來為了紀念他,人們就向汨羅江投入大量粽子以及其她食物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

10樓:dear鹿小八

習俗:吃粽子,划龍舟,掛艾草,走百病……

端午節的由來

11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12樓:揚良納喇懷蓮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一、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四、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

「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

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端午節紀念誰和來歷,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來歷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屈平,字原,屈原 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號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 今湖北秭歸 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的由來,習俗和...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農曆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 防疫祛病 避瘟驅毒 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端午節又名端陽節 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 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在古代有一個愛國詩人叫屈原,因為他們國王很無能,國家馬上就要滅亡,他便在那一天跳江自盡,後來人們為了怕他餓著,就在那一天往江裡投一種樹葉包裹的食物,有經過幾千年的進化,成為了今天的粽子。而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