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由來和北方的習俗,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時間 2021-10-15 00:16:12

1樓:匿名使用者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

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

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

光緒二一年(一**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

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晒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

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臺灣省)

臺灣地處**帶,早期來自大陸的移民多無法適應這裡的氣候,死於瘴癘時疫者,時有所聞。因此,端午這個以驅疾避疫為基本精神的節日,便顯得格外重要。

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2樓:古今天下聞

端午的習俗、來歷,吃粽子的節日。

3樓:雜貨軒

端午節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

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

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端午從字面上還有“端五”、“重五”、“重午”等名稱。“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就如稱“初五”。《風土記》裡說:

“仲夏端午。端者,初也。”每月有三個五日,頭一個五日就是“端五”。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雲:“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端午節有關的諺語

1.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西北)

2.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 。(山東)

3.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山西)

4.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 。(山西)

5.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 (上海寶山)

6.端午節,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 (江浙)

7.端午(五)請菩薩,端六發烏賊 。(江浙)

8.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江蘇)

4樓:回味十年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紀念介子推說以及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等等。南北朝時代,南朝梁人宗懍在《荊楚歲時記》中方記載了端午節紀念屈原說,樑人吳均《續齊諧記》也有類似記載。

值得注意的是端午節划船比賽,在紀念屈原前該活動早已出現。而在東吳,是紀念伍子胥與屈原無關;《越地傳》又說競渡源於勾踐操練水軍;顯然,端午競渡之俗因地域不同而所紀念人物說法不同。

東漢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將屈原和端午節聯絡起來的,是南北朝時南樑吳均的志怪**《續齊諧記》,此時屈原已去世750年以上,從唐人歐陽詢轉抄《風俗通》(東漢末年應劭著)的佚文可見,也許靈帝時端午民俗中已有屈原的影子,但這也是他身後400多年的事了。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端午節習俗

主要有賽龍舟與食粽子等。食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賽龍舟在中國南方沿海一帶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舉行龍圖騰祭祀的一種活動,後逐漸傳播開並形成習俗。

廣東地區現今傳承的習俗主要有扒龍船、食粽、掛艾草條、放紙鳶(風箏)、家庭午飯大餐、洗藥水澡等。地處**帶的廣東為適應這炎熱的天氣,很早就在“五月端”這一天,採取各種措施防毒、消暑、避災,逐漸形成各種各樣的風俗。南方江河水網縱橫,水上競技活動也歷史悠久。

廣東人在習俗傳承文化的同時,也讓端午更有過節味,除了吃粽的習俗外,還具有全民防疫健身的豐富內涵。

端午節吃粽子,是山西省城鄉人民傳統的習俗;包粽子習慣在端午節的頭一天。傳統粽子以黍米為餡,佐以紅棗,外包蘆葉,吃時拌糖。

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

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拓展資料: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龍日節、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天中節等。

5樓:腳滑的畫畫

端午節過節時間在農曆五月初五,節日習俗,划龍舟,吃粽子。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150字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 午日節 艾節 端 五 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楚國愛國詩人屈原逝世。據 續齊諧記 記述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楚人哀之每逢此日以竹筒盛米投江祭之。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

端午節的由來及習俗,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簡介 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在夏曆五月初五,也叫 端陽 蒲節 天中節 大長節 沐蘭節 女兒節 小兒節 它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 午日節 重五節,五月節 浴蘭節 女兒節,天中節 地臘 詩人節 龍日 艾節 端。五 夏節 重午 午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

端午節的由來,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端午節的來歷和習俗是什麼 古今天下聞 端午的習俗 來歷,吃粽子的節日。 雜貨軒 端午節來歷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 紀念 屈原說 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 紀念介子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