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民風民俗,土家族民風民俗資料

時間 2022-02-01 19:23:31

1樓:也許愛很狠

土家族節日習俗

土家族節日民俗較多。從節日內容看,有祭祀節日、紀念節日、慶賀節日、社交娛樂及生產性節日五類。其宗教信仰有對自然崇拜和信仰,如土地、岩石、山、河、水等皆為崇拜物件。

動植物崇拜:牛、羊、狗等,圖騰崇拜,如鷹、白虎圖騰,特別是以白虎為祖先神,各地都有白虎廟,立有白虎神位,經常祭祀。還有對祖先、鬼神等崇拜。

牛毛大王節 土家人以四月七或十七,四月八或十八為中毛王節。這天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擺筵席招待親友及出嫁姑娘,當地流行講"牛毛大王的故事",傳說古時農民刀耕火種,所獲無幾,餓屍遍地,牛王據實稟告玉皇大帝,大帝看牛王勤儉刻苦,命令牛王下凡到人間傳旨,只准三日一餐,牛王到凡塵瞭解到三日一餐難以活命,於是改為一日三餐。牛王返回覆命,下帝聽了大怒,立即貶牛王為民耕田,終日食草。

牛王為民出力,土家人稱其為牛毛大王。據傳牛王下凡時間是四月七或十七,有的則過四月八或十八,作為牛毛大王的生日。每到這天,牛不耕田。

用最好的飼料餵養。

趕年節是土家族傳統節日,以「趕年」最為隆重。土家人過大年時間比漢族提前一天,小月為臘月二十八,大月為二十九。為什麼要提前,有幾種傳說:

為了抗倭寇打仗而提前。在明嘉靖年間,其先民隨胡宗憲徵倭。於十二月二十九大犒將士,除夕倭寇不備,遂大捷,後人沿之,遂成家風。

關於抗倭立功符合歷史事實,《明史》有載。還有關於為了打仗而提前。過趕年節要作糯米粑,殺豬祭祖、煮酒。

除夕之夜還要「守年」、「搶年」,即吃過團年飯後,手執吹火筒在房前屋後轉一圈,名曰「出征」,有的手持獵槍上山走一趟曰「模營」,以紀念先人。雖提前一天「趕年」,大年三十晚上還照樣過除夕。有的地方是「初一拜家神,初二拜丈人,初三初四拜友鄰」。

還有各種文娛活動,「玩龍燈」、「盪鞦韆」、「踩高蹺」、「唱難戲」等等。

2樓:匿名使用者

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連地帶的一支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雲貴高原東端餘脈的大婁山、武陵山及大巴山麓的10萬餘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主要分佈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根據2023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33人,僅次於壯、滿、回、苗、維吾爾族,在全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排第六位,在湖南省264萬、湖北省227萬,重慶市約150萬,貴州省143萬,還有散居在全國各地的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湖北、貴州三省及重慶市的50個縣市(區),目前在25個縣區實行區域自治,其中兩個自治州(共轄16個縣市),5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4個土家族自治縣,40個土家族鄉,41個土家族聯合自治鄉。他們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及所轄的8縣市:龍山縣、永順縣、保靖縣、花垣縣、古丈縣、吉首市、鳳凰縣、瀘溪縣;張家界市的桑植縣、慈利縣、永定區、武陵源區;常德市的石門縣、桃源縣;懷化市的沅陵縣、芷江、漵浦縣、麻陽縣。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所轄的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巴東、宣恩、咸豐、鶴峰、來鳳縣;宜昌市的長陽,五峰二個土家族自治縣,雜居區有興山縣、宜昌縣、秭歸縣、枝城市等縣市。重慶市的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秀山、酉陽、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2023年改為黔江開發區),彭水苗族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雜居區有巫山、巫溪、雲陽、奉節、萬縣、涪陵等縣市;貴州省的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雜居區有德江、江口、石阡、恩南縣、銅仁市及松桃苗族自治縣。

土家族以「比茲卡」為族稱(本地人的意思),系氐羌族群。土家族語言屬藏語系藏緬語族,比較接近於彝語支的一支獨立語言,土家族僅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

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族基本特點為:「有獨立的語言,傳統的節日,古樸的歌舞、精美的工藝、奇特的樂奏、哭唱的婚喪、特殊的信仰、自尊的禁忌、頑強的民族意識和悠久的歷史遺蹟」等,2023年1月3日被**正式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土家族族源,尚無定論,目前處於諸說並存,其主要**仍有以下幾說:一說是古代巴人後裔。認為土家族的自稱與歷史上巴人活動的有些地名讀音相近,巴人崇虎與土家族相同,巴人的一些姓氏與土家族的一些姓氏相同等等。

二說是土著先民的後裔。認為最早定居湘西的先民是土家族的主要**之一。從龍山裡耶、大庸古人堤等地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證明,湘西很早就有古人類活動,很多土家語地名至今猶存,說明這些地方最早應該是土家族先民開闢和居住的。

三說是唐代中葉由貴州遷入的烏蠻的一部分。認為貴州境內稱為「比躋」或「比際」的人與土家族自稱相同,而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烏蠻入侵貴州,征服了當地一部分土著,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長期鬥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而土家族與彝族在語言、信仰、歌舞方面有相似之處,進而認為土家族是烏蠻的一支。四說是來自江西彭氏的後裔。

認為唐末五代初年,由彭王鹹率領的江西彭氏子孫及百藝工匠入主湘西后,披荊斬棘,開拓疆土,統治湘西,在此繁衍生息起了巨大作用。以上諸說雖不完全一致,但有一點認識是統一的,這就是發展到唐代末五代後,土家族已逐步形成為一個有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濟生活和共同文化心理素質的穩定的人們共同體,開始形成為一個單一的民族。

3樓:那天的彩

土家人熱情好客,「過客不裹糧投宿,無不應者.」

昔日,貴客到來,要放鐵炮以迎。鐵炮如大鞭炮一般大小,豎立於鐵匣上,放起來震天動地。如果一時沒有鐵炮,也可鳴放獵槍表示歡迎。

聽見炮聲,寨上的老人、青年、兒童,一齊出來,迎接貴賓。主人立即煨茶裝煙,做油茶湯。席上, 要喝大碗酒,吃大塊肉。

同時,還請寨上的老人或頭面人物,陪客把盞。

土家人的油茶湯,製作十分考究。先將茶葉、粉絲、黃豆等物,用油炸過,加煮熟的臘肉粒、豆腐顆和玉米泡,再加蔥花、姜米等佐料,摻上燒沸的油湯,吃起來清香爽口:泅茶湯冬可暖身,夏可消暑,提神解乏,療飢醒酒,許多人四季不離,每日必飲。

它是土家人待客的傳統民族飲料。

土家人火塘內的火,四季不熄。冬天圍塘取暖,平時就火用鼎罐做飯,天府好望角的土家人,勤勞質樸,從開春到深秋,有打早工的習慣。他們耿直豪爽,守信如一,有良好的道德風尚。

親朋鄰里,遇結婚、喪葬、建房、天災人禍,互相關照,互相幫助。遇上結婚,全寨人三天可以不開伙,一齊去賀喜,幫著迎親、過禮、佈置新房、做飯安席、照料客人。遇上白喜,聽見報喪,全寨人奔來,白日幫忙張羅,夜晚跳喪守靈,直到抬喪掘墓,送葬壘墳,全當自家的事去做。

修建房屋時,上樑立柱,合寨出動,無人收取分文。農忙時節,割麥栽秧,打穀揚場,對勞弱戶,大家主動相幫,主人家只供飲食。薅包穀時,薅完一家,再走二家,互助互濟,不要報酬,千百年來相沿成習。

上山圍獵,所獲獵物按「見者有份」的原則進行分配。分配時,先清點在場人數,然後按人數將獸肉砍成若干塊,穿上棕繩,裝入揹簍,加以遮蓋,棕繩頭外露。一人端上揹簍,轉上數圈,在場的人各捉一棕繩,提出獸肉,無論好壞,都無意見。

田邊、地角、道旁的水果,成熟以後,路人亦可隨意摘食。這些, 都保留著原始分配的痕跡。

黔江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少數民族達13個。在這裡世居的土家族、苗族佔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由於各民族交錯雜居,長期的經濟交流、文化交往,風俗相染、語言相習,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創造了這裡獨特的文明史。

走進土家苗寨,翠竹嶺下,古樹叢中,可見座座寨子,依山傍水,清幽神祕。進得吊腳樓,主人熱情奉上清香爽口的油茶湯,冬暖身,夏消暑,讓人倦意頓消。倘若遇上「哭嫁」.「跳喪」,儘可領略土家族、苗族的婚戀情、生死觀。

土家族的「趕年」、「四月八「和苗族的「趕秋「等節日,更是場面壯觀,氣氛熱烈,頗具古風。

土家苗寨蘊含著豐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土家族的擺手舞,銅鈴舞,苗族的蘆笙、木鼓舞,弛名遐爾,久負盛名。土家刺繡,苗家臘染,堪稱一絕。

土家苗寨更是歌的海洋,人人會歌,無處不歌,歌山歌海,情溢山寨,有「對歌「「盤歌「「山歌「「薅草鑼鼓」等,生動形象,音韻和諧,情意真摯,優美悅耳,聞之如品甘飴,如沐春風。

土家族有哪些風俗習慣?

4樓:社會k代表

1、擺手舞

是土家族比較流行的一種古老舞蹈, 狩獵舞、農事舞、生活舞、軍事舞等,它節奏鮮明,形象優美,舞姿樸素,有著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深為土家族人民所喜愛。擺手舞根據規模大小可分為大擺手和小擺手。

2、舍巴歌

伴隨擺手舞產生的擺手歌俗稱「舍巴歌」,它是土家族的創世史詩,由祭祀歌和伴舞歌兩部分組成。擺手歌描述了人類起源,追溯了民族**和遷徙歷史,歌頌了祖先業績和英雄事蹟,表達了土家人對生活的熱愛和理想的追求。

3、山歌

歌詞以二、四、五三種句式居多,有單唱、對唱、一人唱眾人合等形式。從歌唱樣式上看,土家山歌「高腔」抒情,稱「喊山歌」;「平腔」敘事,為「唱山歌」,且分類細緻,採茶歌、穿號子、翻山調等曲式各異,韻律跌宕。

4、打溜子

土家族打擊樂「打溜子」,以其獨特韻味,豐富曲牌而聞名,多用於民間喜慶活動,如今因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容而大放異彩,廣泛運用於建新房、送新兵、迎勞模、慶豐收和各種民族節慶中。

5、毛古斯

跳「毛古斯」是土家族民間古老的集歌、舞、話為一體的「似劇似舞」的祭神戲劇。演劇者渾身用稻草、茅草、樹葉包紮著,扮成祖輩兒孫一家人,動作粗狂滑稽,或碎步進退,曲膝抖身,或左右跳擺,渾身顫動,或搖頭聳肩,且自始至終伴講語詞怪誕的土話,唱土語歌。

5樓:八卦星人小林

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土家族(土家語:bifzivkar)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有民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佈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湖北省主要分佈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佈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佈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2023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根據2023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353912人。

歷史上,土家族先民被稱為「蠻」或「夷」。宋代以前,居住在武陵地區的土家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起,被稱為「武陵蠻」或「五溪蠻」 。宋代以後,土家族就單獨被稱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蠻」等 。

改土歸流後,隨著漢族移民的增加,「土」、「客」、「苗」往往對舉,以對武陵地區的土家、漢、苗三族進行區分。

土家族的起源,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簫灑舞劍 土家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 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 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 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

關於土家族來歷的問題,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歷史由來 土家族的先民與古代巴人有直接的淵源關係。但其 目前說法不一,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鳥蠻的一部 另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 910年前後 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史籍中將湘鄂西一帶土家族稱為 土人 土民 等,清末地方誌中開始用 土家 名稱。歷史上封建領主經濟從五代 907 979年 起...

土家族的文化特點??詳細,土家族民族的風俗和習慣是什麼?詳細的

暮夏淺眠 土家族和苗族 侗族 漢族一樣有 哭嫁 的風俗,但現今已經很少看到。在武陵山區的外圍,如石門等地,在1970年代仍行哭嫁習俗。在80 90年代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下還保留著哭嫁的習俗,同時還有抬嫁妝的習俗,嫁妝的技巧,現在只有少數土家老人會了,現已很少見。土家族擁有獨特的山歌和民族舞蹈,特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