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巨集祖的《遊廬山記》的翻譯,遊廬山記(徐霞客) 原文及翻譯

時間 2022-03-02 12:45:31

1樓:高天流雲自瀟灑

原文:廬山據潯陽彭蠡之會,環三面皆水也。凡大山得水,能敵其大以蕩潏之則靈。而江湖之水,吞吐夷曠,與海水異。故並海諸山多壯鬱,而廬山有娛逸之觀。

嘉慶十有八年三月己卯,敬以事絕宮亭,泊左蠡。庚辰,星子,因往遊焉。是日往白鹿洞,望五老峰,過小三峽,駐獨對亭,振鑰頓文會堂。

有桃一株,方花,右芭蕉一株,葉方茁。月出後,循貫道溪,歷釣臺石、眠鹿場,右轉達後山。鬆杉千萬為一桁,橫五老峰之麓焉。

辛巳,由三峽澗,陟歡喜亭。亭廢,道險甚。求李氏出房遺址,不可得。

登含鄱嶺,大風嘯於嶺背,由隧來。風止,攀太乙峰。東南望南昌城,迤北望彭澤,皆隔湖,湖光湛湛然。

頃之,地如卷席,漸隱;復頃之,至湖之中;復頃之,至湖壖,而山足皆隱矣。始知雲之障自遠至也。於是四山皆蓬蓬然,而大雲千萬成陣,起山後,相馳逐布空中,勢且雨,遂不至五老峰而下。

窺玉淵潭,憩棲賢寺。回望五老峰,乃夕日穿漏,勢相倚負。返,宿於文會堂。

壬午,道萬杉寺,飲三分池。未抵秀峰寺裡所,即見瀑布在天中。既及門,因西瞻青玉峽,詳睇香爐峰,盥於龍井。求太白讀書堂,不可得。返,宿秀峰寺。

癸未,往瞻雲,迂道繞白鶴觀。旋至寺,觀右軍墨池。西行,尋慄裡臥醉石。石大於屋,當澗水。途中訪簡寂觀,未往。返,宿秀峰寺,遇一微頭陀。

甲申,吳蘭雪攜廖雪鷺、沙彌朗園來,大笑,排闥入。遂同上黃岩,側足逾文殊臺,俯玩瀑布下注,盡其變。叩黃岩寺,跐亂石尋瀑布源,溯漢陽峰,徑絕而止。

復返宿秀峰寺。蘭雪往瞻雲,一微頭陀往九江。是夜大雨。

在山中五日矣。

乙酉,曉望瀑布,倍未雨時。出山五里所,至神林浦,望瀑布益明。山沈沈蒼釅一色,巖谷如削平。

頃之,香爐峰下白雲一縷起,遂團團相銜出;復頃之,遍山皆團團然;復頃之,則相與為一。山之腰皆弇之,其上下仍蒼釅一色:生平所未睹也。

夫雲者,水之徵,山之靈所洩也。敬故於是遊所歷,皆類記之,而於雲獨記其詭變足以娛性逸情如是,以詒後之好事者焉。

——選自《四部備要》本《大雲山房文稿》

譯文:廬山處於潯陽江和鄱陽湖交會的地方,圍繞著它的三面都是水。凡是大山得到水的襯托,能抵得住它的氣勢,讓它湧蕩騰躍,就稱得上靈氣所鍾。而江和湖的水,吞吐進出,平穩寬闊,與海水不一樣。

所以靠海的山嶺大多顯得雄壯深沉,而廬山具有清逸動人的景緻。

嘉慶十八年三月十二日,我因有事渡過鄱陽湖,泊船左蠡。十三日,船停靠在星子縣境,於是便前去遊覽。這一天前往白鹿洞,眺望五老峰,穿過小三峽,停駐於獨對亭,開啟鎖,在文會堂止息。

那裡有一棵桃樹,桃花正開;右邊有一株芭蕉,蕉葉才剛剛抽出。月出以後,沿著貫道溪,經過釣臺石、眠鹿場,轉向右走到後山。成千上萬棵松樹和杉樹象屋上的桁樑那樣,橫貫在五老峰的山腳處。

十四日,經由三峽澗,登上歡喜亭。亭子已經殘壞,道路非常危險。尋求李氏山房的遺址,沒有能夠找到。

登上含鄱嶺,大風在嶺後面呼嘯著,沿著通道吹來。風停後,爬上太乙峰。向東南方遙望南昌城,斜北遠眺彭澤縣,都隔著鄱陽湖,湖水清亮亮地閃爍著波光。

過了一會兒,地面就象收卷席子那樣,由遠而近漸次隱沒;再過一會兒,暗影已移到湖面**;再過一會兒,延伸到湖岸,然後連山腳都看不清了。這才知道是雲朵遮蔽了天空,由遠而來。這時候四周圍的山峰都一派雲氣騰湧的樣子,而大塊的浮雲不計其數,成群結隊,從山嶺後湧起,互相賓士追逐,佈滿空中,看樣兒將要下雨。

這樣就沒到五老峰而改行下山。**玉淵潭,在棲賢寺小歇。回頭望五老峰,只見夕陽透過雲層的空隙照射下來,象是跟峰巒互相依靠著似的。

回來,在文會堂住宿過夜。

十五日,走過萬杉寺,在三分池喝茶。離秀峰寺還有一里路左右,就望見瀑布懸掛在半空中間。等進了寺門,於是朝西面瞻望青玉峽,仔細地觀望香爐峰,在龍井洗手。

尋求李白的讀書堂,未能找見。返回,在秀峰寺內過夜。

十六日,去瞻雲峰,迂迴取道繞行過白鶴觀。隨即到了歸宗寺,觀賞了王羲之的墨池。再往西去,探訪慄裡的陶淵明臥醉石,臥醉石比屋子還高大,正對著澗水。

途中尋訪簡寂觀,但沒有前去。返回,住宿在秀峰寺,遇見了一微頭陀。

十七日,吳蘭雪帶著廖雪鷺和小和尚朗園來,大聲喧笑著,推門直入。於是大家一起上黃岩峰,側身踮著腳步越過文殊臺,俯身欣賞瀑布飛流直下,一直望到看不見為止。登門求訪黃岩寺,踩著亂石去探尋瀑步的源頭,迎著漢陽峰向上,到路行不通了才停下腳步。

重又返回宿於秀峰寺。吳蘭雪去瞻雲峰,而一微頭陀去九江。這天夜裡下起了大雨。

算來在山中已經五天了。

十八日,早晨望瀑布,比下雨之前大了一倍。出山五里左右,到了神林浦,望瀑布更為清楚。山深沉沉的,一派濃郁的深青色,巖谷象用刀削過一般平直。

不一會兒,香爐峰下一縷白雲裊裊上升,於是成團的白雲互相銜接著出現;又一會兒,滿山都見團團的雲朵;再一會兒,雲團互相匯合成為一體。山的半腰都被雲圍封住了,而山腰以上和以下仍然是一色濃重的深青,這是我生平所從未見到過的。雲,是水的象徵,是山的靈氣外洩的結果。

所以我對於這次遊覽所經過的地方,都只大體上記述一下,而唯獨對於雲,特地記下它象這樣地變幻奇巧,足以悅人心性、散和情興,以留給以後的感興趣者。

2樓:甜食美味多多

原文:二十一日 別燈,從龕後小徑直躋漢陽峰。攀茅拉棘,二里,至峰頂。

南瞰鄱湖,水天浩蕩。東瞻湖口,西盼建昌,諸山歷歷,無不俯首失恃指眼見之山都比漢陽峰低,因而無法與之抗衡。惟北面之桃花峰,錚錚比肩,然昂霄逼漢,此其最矣。

下山二里,循舊路,向五老峰。漢陽、五老,俱匡廬南面之山,如兩角相向,而犁頭尖界於中,退於後,故兩峰相望甚近。而路必仍至金竹坪,繞犁頭尖後,出其左脅,北轉始達五老峰,自漢陽計之,且三十里。

餘始至嶺角,望峰頂坦夷,莫詳五老面目。及至峰頂,風高水絕,寂無居者。因遍歷五老峰,始知是山之陰,一岡連屬;陽則山從絕頂平剖,列為五枝,憑空下墜者萬仞,外無重岡疊嶂之蔽,際目視野甚寬。

然彼此相望,則五峰排列自掩,一覽不能兼收;惟登一峰,則兩旁無底。峰峰各奇不少稍讓,真雄曠之極觀也!

翻譯:21日,徐霞客告別慧燈,從石室後的小路直奔漢陽峰。一路上,他攀茅草,拉荊棘,涉溪流,穿林莽,登上了峰頂,向南俯看鄱陽湖,湖水浩蕩,水天相連;向東望湖口,朝西見建昌州,群山歷歷在目。

廬山諸山峰在漢陽峰前沒有一座山不低頭的,只有北邊的桃花峰,舒舒然與漢陽峰比肩。徐霞客聽說五老峰比漢陽峰更奇險。兩峰相距30裡,徐霞客繞過犁頭尖登上了五老峰。

見這裡「風高水絕,寂無居者。」於是,他遍遊五老,看到五老峰的北面,山岡過綿相屬;南面的山戀截然剖開,分為五枝,下面是萬丈深谷。五峰排列一起,彼此相望,但有所掩蓋,不能一覽五老全貌。

登上一峰,兩旁都是無底深淵,各峰都奇,互不相讓。徐霞客在遊記中讚歎說:「真雄曠之極觀也!」

遊廬山記 徐巨集祖 十九日出東林寺..翻譯古文

3樓:心痴巫女

這兩句寫的是廬山的景,直譯就沒意思啦,大概說的是:

山間雲霧繚繞,籠罩著蒼翠的樹木,山峰高低層出,雲霧植被就顯現出層疊的樣子,樹木藉著霧氣把綠色映照到四面。

山間溪流湍急,撞擊到岩石上,激起層層白浪,就像雪一樣(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捲起千堆雪」,其實就是浪花),聲音在山谷中迴響,就像雷聲,高高激起的水花衝向空中,在半空中盤旋形成水霧。

新城遊北山記的翻譯,《新城遊北山記》的直者如幢的幢是什麼意思

離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裡走山就越深了,盡是野草樹木 泉水岩石,環境越來越幽靜。開始時還騎馬行進在亂石縱橫的路上。旁邊都是大松樹,鬆幹彎曲的像車蓋,筆直的像垂筒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臥的像有角的小龍。松樹下的草叢間有泉水,在低窪潮溼的地方時隱時現 泉水落入石井中,發出鏘然的鳴聲。松樹之間有藤長數十...

《遊華山記》的文言文翻譯是什麼?

光緒二年秋八月,黎蓴齋在通州掌管榷務,我去拜訪他。十六日,與他到州南的狼山遊玩。山上多古松,桂樹 檜樹 柏樹好幾百株。傍著山勢建築成寺廟,寺廟在樹間錯落分佈。最上面的是支雲塔,高危地踞于山巔,萬種景象盡收眼底。延伸下去就是萃景樓和準提 福慧等寺庵,也都極為幽深。所到的僧舍,房廊曲折,左右蒼翠環繞,與...

寫出《西遊湖記 晚遊六橋待月記》原文及翻譯

緣聚月夜星空 1 西遊湖記 晚遊六橋待月記 的原文 西湖最盛,為春,為月。一日之盛,為朝煙,為夕嵐。今歲春雪甚盛,梅花為寒所勒,與杏桃相次開發,尤為奇觀。石簣數為餘言 傅金吾園中梅,張功甫家故物也,急往觀之。餘時為桃花所戀,竟不忍去。湖上由斷橋至蘇堤一帶,綠煙紅霧,瀰漫二十餘里。歌吹為風,粉汗為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