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區分絕句律詩以及歌行體等希望解釋的

時間 2022-03-07 03:25:04

1樓:雲歸月獨白

絕句和律詩在格律上有嚴格的要求。其中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所押韻腳必須相同,律詩的頷聯和頸聯必須押韻。

歌行體是古詩的一種體裁,音節、格律比較自由,形式採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於變化。(大部分的歌行體篇幅字數都超過絕句律詩的字數)

七言歌形體,七言律詩,七言絕句,七言近體的區別

2樓:玉斐羅

七言歌行體:出自古樂府,首創於魏文帝曹丕的《燕歌行》,而興盛於唐代。是一種特殊體例,在詩題中常見有「歌」、「行」的字樣。

是一類可以配樂歌唱的詩歌體裁。一般句數不定,而每句字數也不是固定的,可以雜以三言、五言句,但是以七言為主。七言歌行創作的目的是擬歌詞,其體性是由適於作演唱的歌詞所決定的。

七言律詩:是中國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

發源於南朝齊永明時沈約等講究聲律、對偶的新體詩,至初唐沈佺期、宋之問等進一步發展,成熟於杜甫。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律詩由八句組成,七字句的稱七言律詩。每首八行,每行七個字,每兩行為一聯,共四聯,分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七言絕句:是絕句的一種,屬於近體詩範疇,絕句是由四句組成,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七言絕句,還有很少見的六言絕句。每句七個字的絕句即是七言絕句。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一種講究平仄、對仗和押韻的漢族詩歌體裁。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

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著名的代表詩人有:

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首先,七言歌行出自古樂府,而七古則是七律產生之後別立的詩體,二者淵源不同。

其次,就體式的主要特徵而言,七古要求與七言律詩(包括七律、七排)劃清界限。七言古詩則有句腳多用三平調、句中不避孤平之類的講究,這些都是對格律詩的反動。至於七言歌行,雖然初期部分作品在體式格調上頗與七古相似,然而在其演化過程中律化的現象卻愈來愈嚴重。

其三,從文學風貌論,七古的典型風格是端正渾厚、莊重典雅,歌行的典型風格則是宛轉流動、縱橫多姿。

楚辭體 樂府 歌行體 絕句 律詩 詞體詩

3樓:匿名使用者

懷鄉、行旅詩

《和晉陵陸丞相早春遊望》

雲霞出內海曙,梅柳容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襟。

【註解】:

1、和:指用詩應答。

2、晉陵:現江蘇省常州市。

3、淑氣:和暖的天氣。

4、古調:指陸丞寫的詩,即題目中的《早春遊望》。

【韻譯】:

只有遠離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別敏感自然物候轉化更新。

海上雲霞燦爛旭日即將東昇,

江南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回春。

和暖的春氣催促著黃鶯歌唱,

晴朗的陽光下綠蘋顏色轉深。

忽然聽到你歌吟古樸的曲調,

勾起歸思情懷令人落淚沾襟。

【評析】:

歌行體的詩歌屬於「排律詩」嗎?

4樓:匿名使用者

歌行體屬於古體詩,排律屬於格律詩,二者是不同的概念。唐代以後,詩歌分兩大類;古體詩和格律詩(今體詩、近體詩)。

(一)、古體詩。也叫古風,它是繼承漢魏六朝的詩體。每首句數不拘,有五言(五古)、七言(七古)、雜言等形式。

因為漢魏時有許多樂府詩,唐時有人仿效樂府詩的體式寫過不少「樂府」詩和「古風」,其實就是古體詩。又因為,漢樂府詩裡有許多帶「歌」和「行」的題目,如《東門行》《孤兒行》《婦病行》《悲歌》《古八變歌》《豔歌》等,唐人仿此體式寫的詩也很多。如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這類詩都屬於古體詩。

古體詩在句數、字數和平仄、押韻方面都比較自由,有的詩中間還可以換韻。所以說,歌行體不屬於排律詩。

(二)今體詩。是唐代才定型的一種詩體,唐代以後律詩和絕句通稱今體詩,。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句數、字數、平仄和用韻都有一定的格局。所以也叫格律詩。今體詩主要有兩種。

1、律詩。因格律嚴密,故名。以八句四韻為定格,中間兩聯須對仗。第

二、四、

六、八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分五言(五律)、七言(七律)兩體,凡一首詩超過十句的,就叫排律。所以說,排律句數雖多,仍然是今體詩裡的律詩,他不是古詩,和歌行體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2、絕句,也叫「斷句」「截句」「絕詩」。像是從律詩中「截」下來的四句,故名。它的平仄、押韻都有一定要求。也主要有五言、七言兩種。

古體詩與今(近)體詩到底有何區別?

5樓:匿名使用者

古體詩不求對仗、平仄,用韻自由,多為隔句用韻。近體詩是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也稱今體詩.它由新體詩發展而來.近體詩的句數、字數、對仗、平仄及用韻都有嚴格的規定。

古體詩與近體詩有的區別和聯絡

1、區別: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包括絕句和律詩。也稱為今體詩。在唐以前的詩稱為古體詩(不包括所謂的「齊梁體」),還有唐以後不合近體的詩也稱為古體詩。

那麼古體詩與近體詩有什麼區別呢?總的來說可以從句法、用韻、平仄上來區別。

在句法上,古體詩每句的字數不一,每首詩的句數也可以不一樣。而近體詩只有五言和七言兩種(絕句為四句,律詩為八句。超過八句的為排律或稱為長律。)

在用韻上;古體詩每首可用一個韻,也可以用二個或二個以上的韻,也就是說可以在一首中換韻。而近體詩每首只可以用一個韻,再長的排律也不可以換韻。古體詩可以在偶數句押韻,也可以在奇數句偶數句都押韻。

近體詩只在偶數句上押韻(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體詩可用平聲韻也可用仄聲韻。而近體詩一般只可用平聲韻。

在平仄方面,古體詩不講究。而近體詩是十分講究的。

在律詩中,第

一、二句為首聯、三、四句為頷聯,五、六句為頸聯,七、八句是尾聯。頷聯和頸聯必須句形一樣,詞性相對,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實際上

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絕好的對聯。

古體詩是與「近體」相對而言的詩體。

近體詩形成以前,除楚辭體外的各種詩歌體裁,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比較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寬,除七言的柏梁體句句押韻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韻,韻腳可平可仄,亦可換韻。

篇幅長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齊劃一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也可雜用長短句,隨意變化,為雜言體。

五言和七言古體詩作較多,簡稱「五古」、「七古」。雜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為

三、四、五、七言相雜,而以七言為主,故習慣上歸入七古一類。漢魏以來樂府詩原是配合**的,有歌、行、曲、辭等。唐人摹仿前代樂府而作,有沿用樂府古題的如李白《蜀道難》,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題的如杜甫「三吏」、「三別」、白居易《新樂府》,都已不合樂,實屬古體詩範圍。

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為單位的絕句,或稱「古絕句」,唐時也有作者,與講究平仄的近體絕句不同,也屬古體詩一種。

2、聯絡:

古體詩在發展過程中與近體詩有互動關係。

南北朝後期有一部分詩作開始講求聲律、對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體到近體間的過渡形式,或稱「新體詩」。唐代一部分古詩有律化傾向,如王勃《滕王閣》為古體詩,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聲律上近似分押仄、平兩韻的兩首七言絕句。唐代律詩格律定型之後,詩人們的古體作品中更常溶入近體句式。

如王維、李頎、王昌齡、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頗有律句、律聯。歌行體如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詩作者則有意識與近體相區別,多用拗句,間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韓愈等均有所創造。

後來明、清學者自覺注意到古詩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現象。清代王士□更認為古詩有平仄,於是趙執信、翁方綱等人專門研究古詩聲調。他們的研究,對於詩歌創作時自覺區別古體、近體聲律不無貢獻,但由於忽視古詩實以自然音節為主,因此頗有牽強,以至被譏為「不見以為祕訣,見之則無用」(崔旭《念堂詩話》)

6樓:匿名使用者

定義: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格律詩,是中國講究平仄、對仗和叶韻的詩體。為有別於古體詩而有近體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詩體。

在近體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近體詩是唐代以後的主要詩體,代表詩人有:李白、杜甫、李商隱、陸游等。

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區別:古體詩與近體詩相對而言的詩體。近體詩形成前,除楚辭外的各種詩歌體裁。

也稱古詩、古風。古體詩格律自由,不拘對仗、平仄,押韻較寬,篇幅長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體和雜言體。

近體詩包括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以律詩的格律為基準。(絕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詩。排律則是律詩的延長)。

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用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外,必須要對仗;

3、一韻到底的平聲韻。

絕句怎麼寫 100

7樓:匿名使用者

o☆qo揚聲器可以啊你這樣的是什麼了吧,,,,,,河南話梅花園路虎衛士通用不是在家裡1畝不他他他譚1頂

8樓:老衲_堅持不洩

頭可斷血可流。姑娘不可不追求

古體詩和近體詩的區別 一句話概括

9樓:匿名使用者

3句話,

1、古體詩可以四句一韻後可以轉韻,近體詩這必須一韻到底2、古體詩每句字數不限,近體詩規定只限五字,七字3、你所說的王昌齡從軍行,如果表面看看的確是首律詩,像近體詩。但是你需要記住一點,這首詩的名字為行,也就是古詩體裡的「歌行體」,是有配樂的,這種配樂也就是所謂的樂府,屬於古體詩。

簡單點說就是古體詩可以寫成近體詩的樣子,而近體詩不允許寫的像古體詩歌行體屬於古風古體詩,你可以在詩題裡看出來如:吟、歌、行等等 再如:《遊子吟》:《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

10樓:夏寒辭

一句話有點困難……

兩者的分別和長短完全沒有關係。長短是區分絕句、律詩和排律的。王昌齡的《從軍行》就是排律。

古體詩和近體詩最大的分別應該是規矩的講究程度。

古體詩是從魏晉傳下來的,不遵守格律。

近體詩也就是一種格律詩,對於格式更加講究。平時也把近體詩稱為「今體詩」。格律詩對於平仄、用韻和偶對的要求都更加嚴格。

中間有一段時期也發展出了「四聲八病」這種規定細緻束縛很重的傾向。(你不會分平仄,具體的要求我就不多解釋了。)

鑑於你不想看太多,就到這裡為止。你要是有其他問題可以追加。

還有雖然不是有意不恭,但是你的老師的解釋未免有些……=a=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

俟瓊音勢哲 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麼,怎樣區分律詩和絕句呢?一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如孟浩然的 過故人莊 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如陸游的 遊山西村 二 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如李白的 靜夜思 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

律詩與絕句的區別

律詩和絕句都是近體詩。那麼,怎樣區分律詩和絕句呢?一 律詩一般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律詩叫五言律詩,簡稱五律 如孟浩然的 過故人莊 每句七個字的律詩叫七言律詩,簡稱七律 如陸游的 遊山西村 二 絕句每首四句,每句五個字的叫五言絕句,簡稱五絕 如李白的 靜夜思 每句七個字的叫七言絕句,簡稱七絕 如王安...

幫忙詳細講解下律詩絕句中的平仄

漢字有四聲 平 上 去 入聲,其中平聲包括陰平 第一聲 和陽平 第二聲 上 第三聲 去 第四聲 入聲即為仄聲。律詩規律 平仄交替,粘對迴圈 以下平聲仄聲分別以 1表示 一 平仄交替 五言基本格式有四 七言各前加兩字即可 1 1 1 1 1 1 1 1 2 1 1 1 2 1 1 1 3 1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