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文化起源以及演變是怎麼樣的

時間 2022-03-14 05:10:03

1樓:喵喵美食小百科

我國的文化歷史悠久,涵蓋了上下五千年的精髓。這就促使了我國特有的中華文明,其中漢字就是傑出代表。漢字最早起源於殷商後期的「甲骨文」,後期逐漸演變為:

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是世界上運用最多,歷史最悠久的一種文字。其文字實用性不光是對我國,甚至是全世界的文化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經過考古研究發現,在距今六千多年前半坡遺址,就發現了類似符號的印記,多達幾十種。

考古學家認為這些符號,可能就是最早的文字雛形。

在商朝初期,因為我國文明的迅速發展。人們也具備了相當高的文化素養,隨著那個時候就出現了甲骨文,甲骨文一般是指,刻在龜殼上或者野獸的骨頭上的一種文字。由於受那時文化的影響,這些國王每次要做重大決定,或者定奪什麼大的事情的時候,都會用這個甲骨進行占卜。

他們的大巫師就會把一些占卜的事情篆刻在甲骨上,然後在進行火燒。根據燒出的裂痕去占卜結果,之後會它們刻在甲骨上。

在公元前十四世紀,由於「甲骨文」的出現,多種文字也根據其形演變出不同的形態。其中夏、商、週三代是文明鼎盛時期,極大的推動了我國的文字文明的發展。漢字的演變就是慢慢的統一,標準化。

小篆、隸書、楷書,各自構成了文字的筆畫、筆形和字型。在後來的一千多年間,由逐漸的發展出表意文字型系,這些文字可以隨意組用成不同句子。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西周後期。小篆逐漸的演變成大篆,字型更加的線條畫和規範化。後期文字文明迅速崛起,相繼的發展出了:

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漢字的發展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它的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2樓:葛薇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2]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裡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中國文字史是中國文字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的歷史過程,依照發展的時間順序,基本可以分為先秦、秦、漢、唐時期文字、宋元時期、明清文字、中國近代文字和中國現代文字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從上古至近代的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優越的文字文化。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文字史是中國文字長達數千年的發展和演變

的歷史過程,依照發展的時間順序,基本可以分為先秦、秦、漢、唐時期文字、宋元時期、明清文字、中國近代文字和中國現代文字等。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從上古至近代的悠久歲月中,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祖國的優越的文字文化。

中國文字是歷史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至今通行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種文字像漢字這樣經久不衰。

從甲骨文發展到今天的漢字,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文字的發展經過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書體演變。

中國漢字是怎樣起源的?

4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大體有三種:蘇馬利亞人和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埃及的圖畫文字;中國的漢字。它們均由圖畫演進成文字。那麼中國文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

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字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易·繫辭》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鄭樵在《六書略》的《超一成文圖》一書中,認為結繩是漢文字的起源。清末王閱運也說:「結繩為繩形字母書。

」但有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些人認為中國文字源始於八卦。

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又寫成蒼)頜造字,這至少到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呂氏春秋·君守篇》中言:「倉頜作書」;《韓非子·五臺篇》亦言:

「古者倉頜之作書,自環者謂之『人』(即『私』字),背『人』謂之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頜固以知之矣」。《苟子解藪》則雲:

「好書者眾矣,而倉頜獨傳者一也。」那麼倉頡是什麼時代的人呢?歷代史學家說法不一。

還有人說「倉頜」一名,即契、刻等字一聲之轉。古人音書契,蓋古文字是用刀刻非用筆寫,因名契刻之人日倉頜云云。另有些人則認為中國最早的文字當是今立於浙江紹興禹王廟內的一塊《峋嶁碑》刻文。

但也有人說此石系明代翻刻而立,是偽作。既是偽作,文字年代自然當疑了。」

目前,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尚鉞在《中國史綱要》中說:

「到了殷商才開始有了文字——青銅器銘文和甲骨文。」范文瀾在《中國通史》中提出:「照現有《尚書》中的《商書》和地下史料來說,商是中國用文字傳下來的歷史的開始。

」至於「夏朝文化的遺址,迄今還沒有找到確實的證明。」不過,持異議者也不乏其人。丁易在《中國的文字》中指出:

「中國的文字遠在公元前1400、2023年代的殷商期,已有很多完備的文字。原始文字還得早。」唐蘭的意見更進一步,他在《中國文字學》中說:

「文字的發生總遠在夏以前。至少在4000、2023年前,我們的文字已很發展了。」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因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才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當還可前推。

至於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2023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

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郭老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呢?

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因此「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子遺」。

如按此說,中國文字則應算成有近2023年的歷史。

隨著時代不斷在變更,漢字的起源和演變是怎樣的?

5樓: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漢字字形字型逐步規範化、穩定化的過程。小篆使每個字的筆畫數固定下來;隸書構成了新的筆形系統,字形漸成扁方形;楷書誕生以後,漢字的字形字型就穩定下來,確定了「橫、豎、撇、點、捺、挑、折」的基本筆畫,筆形得到了進一步的規範,各個字的筆畫數和筆順也固定下了。

一千多年來,楷書一直是漢字的標準字。 漢字是以象形字為基礎,以形聲字為主體的表意文字型系,總數約有一萬個,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個左右。這三千餘個漢字可以組成無窮多的片語,進而組成各種各樣的句子。

漢字產生以後,對周邊國家產生了深刻影響。

6樓:

一、起源

中國考古界先後釋出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賈湖刻符經碳14物理測定,距今約2023年(±128年)歷史。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後期的屬於初步成熟階段。

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二、演變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漢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簡略歸納為五個階段:

聲、形、象、數、理。「聲」是任何一種語言的必要組成部分。

在遙遠漫長的太古時代,人類從本能的哭聲、笑聲或模仿大自然的聲音中逐漸分化出具有一定意義、代表一定事物的聲音,這就是語音的進化。語音進化到現代,已是一個十分複雜的系統,漢語中大約有1600種聲音。

語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規律,從現代語言中可以分辯出一些線索。「形」是語言的第二個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遠古時代人類主要面臨的是生存和種族延續問題。

在與大自然和猛獸毒蛇等的鬥爭過程中,有時需要用形或畫來表示事物。比如說遠出狩獵,為了不至於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樹幹上做一些標記。

擴充套件資料

漢字簡化歷史

漢字中許多字自古以來在民間就有多種寫法,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筆畫少的叫做簡體字。

隸書和楷書走上歷史舞臺之時,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種繁體字和簡體字,但是針對隸書和楷書形式的一些漢字,人們又漸漸創造出的新的書寫形式,有的寫法筆畫多,有的寫法筆畫少。一般筆畫少的佔多數。

這些筆畫少的書寫形式叫做簡體字,筆畫多的叫做繁體字。簡體字一般不被官方認可,只流行於民間,因此又叫俗體字。

7樓:有嗨咩

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

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 漢字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圖為秦始皇。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漢字的演變 監獄裡造出的漢字: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型。

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

找中國漢字歷史文化,比如怎麼來的,怎麼演變的,是誰造的

演變漢字的演變經歷了幾千年的漫長曆程,經歷了甲骨文 金文 篆書 隸書 楷書等階段,至今仍未完全定型。古文字階段的漢字,漢代以前的文字。更具有形象性。戰國文字 諸侯力政,不統於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田疇異畝,車塗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秦國文字,漢字發展...

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北宋政和七年 1117年 取 詩經 常武 小序 有常德以立武事 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築城拒楚以來,迄今已2280多年。兩千多年來,其城名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先後有臨沅 監沅 武陵 嵩州 朗州 鼎州 鼎城 常德等名稱。通常人們較為熟悉的有武...

走路,內,外以及凌波微步的是說怎麼樣de

內八字腳的人,兩腳外旅位站立 外八字腳的人,兩腳內旋位站立 凌波微步 編輯本段 成語 名稱 凌波微步 拼音 l ng b w i b 解釋 形容女子步履輕盈。出處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凌波微步是逍遙派的獨門輕功步法,以易經八八六十四卦為基礎,使用者按特定順序踏著卦象方位行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