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的歷史文化是怎麼樣的,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時間 2021-10-25 17:21:34

1樓:匿名使用者

北宋政和七年(2023年)取《詩經·常武》小序「有常德以立武事」之義置常德軍而得名

常德歷史的演變過程

2樓:匿名使用者

常德市自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築城拒楚以來,迄今已2280多年。兩千多年來,其城名隨著歷史的演變而不斷變化,先後有臨沅、監沅、武陵、嵩州、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名稱。通常人們較為熟悉的有武陵、朗州、鼎州(鼎城)、常德等。

武 陵

漢高祖(劉邦)時所置郡名。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南)。漢高祖五年(前202),更黔中郡為武陵郡,轄索、孱陵、臨沅、沅陵、鐔成、無陽、遷陵、辰陽、酉陽、義陵、佷山、零陽、充等十三縣。

轄境相當今湖北長陽、五峰、鶴峰、來鳳等縣,及湖南沅江流域以西,貴州東部及廣西三江、龍勝等地。東漢移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其後轄境逐漸縮小。

隋開皇(楊堅)九年(589)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又曾改朗州為武陵郡。境內少數民族和漢族錯居,被稱為「武陵蠻」。

「黔中」為今貴州東部、湖南西部地。貴州的苗嶺有支脈東北出,迂道川、鄂,行烏、沅二江間,入湖南西北境,蔓延於澧水之南,至常德縣(今鼎城區)西境止,通稱「武陵山脈」。其所分佈大部為古「黔中」地。

因此,取「黔中」為郡名。

晉代潘京解釋「武陵」說:「止戈為『武』,高平曰『陵』」。就政治意義與地理形勢說明了命名的由來。

隋平陳,廢郡,並臨沅、沅南、漢壽三縣,置武陵縣。因武陵山脈止於境內,故以「武陵」名縣。大抵隋以前,武陵只為郡名;隋以後,武陵遂兼作郡、縣名,歷為武陵郡、朗州、鼎州、常德府、常德路治所,治所均在今常德市。

朗 州

隋文帝(楊堅)開皇時所置州名。隋開皇16年(596)改嵩州置朗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隋煬帝(楊廣)大業初復為武陵郡。

轄武陵、龍陽(今漢壽)二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桃源縣、漢壽縣。唐代轄境相當今桃源以東的沅江流域,瀕洞庭湖,唐時興修永泰渠、北塔堰等水利工程,溉田甚多。

五代末周行逢割據湖南,曾以此為根據地。《武陵縣誌》記:「沅水經青泥灣與馬面溪合,折東十里,經縣治南,為朗水。

」每當春夏水漲,江中一道清流,上起青泥灣,下迄德山,有如匹練,清瑩澄澈。可見朗水即沅水,自青泥灣流經市治與德山的一段,它以其清朗的特徵而得名。故隋、唐時改武陵郡為朗州,後又稱武陵城為朗江,而在德山所建書院也稱「朗江書院」。

鼎 州(鼎城)

宋真宗(趙恆)時所置州名。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朗州為鼎州。治所在武陵(今常德市)。

轄武陵、桃源、龍陽(今漢壽)三縣。轄境相當今武陵區、鼎城區、漢壽縣、沅江市、桃源縣等地。

《武陵縣誌》記:「漸水(在今常德北,東南流入沅水。《漢水

3樓:匿名使用者

以前是朗州 現在是常德 將來是國際大都市 o(∩_∩)o...哈哈

4樓:匿名使用者

看清楚上面的答案了沒啊

湖南常德桃花源怎麼樣,真正的桃花源是在湖南常德麼

桃花源景區佔地157.55平方公里。其中 世外桃源 主體景區15.8平方公里,武陵漁川 沅水風光帶水域44.85平方公里,外圍保護區96.9平方公里,主體景區包括桃花山 桃源山 秦人村 桃仙嶺。風景資源16類。其中山巒 巖體 水體 河洲 洞穴 峽谷 天象 生物景觀8類 標準景點95個,內部景界分佈丘...

佤族人是怎樣傳承佤族歷史文化的?

佤族是以牛為圖騰崇拜的民族。牛在阿佤人心目中是吉祥 神聖 高貴 莊嚴的象徵。佤族對牛的崇拜,產生出一系列與牛有關的文化現象。透過這些文化現象,我們可以感知佤族對牛崇拜的文化心理。在佤族創世史詩 司崗裡 和古代神話 達惹嘎木 中,記述了牛是人類始祖的傳說。在另一則佤族祖先的傳說中,講述了牛是佤族的救命...

學歷史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歷史文化應持怎樣的態度?

張冰玉 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從學習歷史的第一天開始老師就告訴我們 對待歷史要持客觀公正的態度 這一點也貫穿了歷史學習的全過程。歷史需要歷史去檢驗,我們只能在前人總結的歷史和自己身處的歷史中去謹慎評價與客 待歷史上的人和事。對錯是非不是我們一句話就能下定義的,正如任何一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影響都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