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西林壁古詩急用,題西林壁古詩

時間 2022-07-08 05:35:03

1樓:勾蘭英蔚嬋

題西林壁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緣:因為。

3.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

2樓:譙雪曠靜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題西林壁古詩

3樓:淨成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題西林壁》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

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4樓:鞏澤洋

héngkànchénglǐngcèchéngfēng橫看成嶺側成峰,

yuǎnjìngāodīgèbùtóng

遠近高低各不同。

bùshílúshānzhēnmiànmù不識廬山真面目,

zhǐyuánshēnzàicǐshānzhōng只緣身在此山中

5樓:雪花在夢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四年級上下的所有古詩(要快急用)

6樓:

《題西林壁》

宋代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遊山西村》

宋代 陸游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代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獨坐敬亭山》

唐代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望洞庭》

唐代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色,**盤裡一青螺。

《憶江南》

唐代 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鄉村四月》

宋代 翁卷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裡雨如煙。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四時田園雜興》

宋代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漁歌子》

唐代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題西林壁的古詩

7樓:席讓潘午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註釋]

1.西林:西林寺,在現在江西省的廬山上。這首詩是題在寺裡牆壁上的。

2.緣:因為。

3.此山:指的是廬山。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眉州(今四川眉山縣)人。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

8樓:令玉蘭鍾嬋

。北宋蘇軾作。西林,即廬山西林寺。緣:因為。

此山:指的是廬山。

〔全文〕「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9樓:反反覆覆有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從正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廬山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不清楚廬山本來的面目,只因為自己在廬山中。說明了一個道理: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編輯本段]簡析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區域性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

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眾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峰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啟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峰。

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為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為人在此山裡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

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域性,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彷彿自己也聰明瞭一些。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

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

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

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併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位於江西省北部,聳立於長江南岸、鄱陽湖之濱的廬山,自古有「匡廬奇秀甲天下」的美稱。這裡不僅岡巒環列,山峰多達九十餘座,而且長年雲霧繚繞,煙雨瀰漫。她那瞬息萬變、瑰麗奇迷的山色,為歷代文人騷客謳歌不已。

唐朝詩人錢起這樣寫道:

咫尺愁風雨,匡廬不可登。

只疑雲霧裡,猶有六朝僧。

廬山的風雨雲霧使詩人感到驚異駭怪。廬山如此神奇莫測,似乎在於雲煙霧靄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詩人蘇軾卻以他獨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這便是膾炙人口的《題西林壁》。

這首詩,是蘇軾在元豐七年(2023年)四月,與友人蔘寥同遊廬山的西林寺時的作品。其實,十幾天前他剛入廬山的時候,曾寫過一首五言小詩:「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

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風趣地說,第一次見到廬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後就得常來常往。於是他「往來山南北十餘日」最後寫出這篇歌詠廬山的名篇。

在這裡,詩人透過雲霧的迷紗打算直接體認廬山本體。你看,他從橫裡看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嶺;再從側面端詳,則是座座奇峰。無論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觀,所見景象全然不同。

然而蘇軾並沒有象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止於驚歎和迷惘,而是進一步地思索: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畢竟是區域性景緻,而並非廬山的本來面目。原因就

題西林壁古詩意思,題西林壁古詩什麼意思?

yqsy一切隨緣 題西林壁 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人身處在廬山之中。 使用者名稱用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 近處 高處 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

題西林壁怎麼寫,題西林壁這首詩怎麼寫

宋 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作者簡介 蘇軾 1037 1101 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 繪畫 詩詞 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 黃庭堅 米芾合稱 宋四家 善畫竹木怪石,...

題西林壁題目中的題是什麼意思, 題西林壁中題 是什麼意思 西林 指什麼壁 是什麼意思

秋狸 書寫,題寫。題的其他釋義 1 題目 出了五道題。2 姓。源於姒姓,出自夏王朝締造者大禹的後代,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說文解字 題,額也。從頁 是聲。漢字字源 宋 蘇軾 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譯文 從正面 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 山峰聳立,從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