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對孔子言行的精闢概述,請寫出相應內容 1 因材施教2 溫故而知新

時間 2022-08-14 07:25:04

1樓:傷懷歲月

1 孔子因材施教的原文

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請教的是同一個問題:聽到一個很好的主張,是不是應該馬上去做呢?孔子卻對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

他對子路說:家裡父兄在,你應該先向他們請教再說,哪能馬上去做呢?而對冉有卻是加以肯定:

應當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西華想不通,便問孔子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開導說:

冉有遇事畏縮,所以要鼓勵他;子路遇事輕率,所以加以抑制。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事物的不同特點,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矛盾。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學思想,在中國教育史上有較大的影響。

有一次,空子講完課回到自己的書房,學生公西華給他端上一杯水.這時候,子路匆匆的走進來,大聲的向老師討教:"先生,如果我聽到一種正確的主張,可以立刻去做麼?"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條斯理的說:"總要問一下父親和兄長吧?怎麼能聽到就去做呢!"

子路剛出去,另一個學生冉有有悄悄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的問:"先生,我要是聽到正確的主張,就應該立刻去實行麼?"

孔子馬上回答:"對,應該立刻實行."

冉有走後公西華奇怪的問:"先生,一樣的問題你的回答怎麼相反呢."

孔子笑了笑說:"冉有性格謙恭,辦事憂鬱不決,所以我鼓勵他臨事果斷,但是子路逞強好勝,辦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勸他遇事多聽取別人的意見,三思而行

2 溫故而知新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

2樓:碧海尋潮

因材施教: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曰:「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

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 先進第十一)溫故而知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 為政)

孔子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1 有教無類2 因材施教3 三人行,必有吾師焉4 勤于思考5 溫故而知新6 不恥下問7 知之為知之,不知不為不知

溫故而知新 是什麼意思

4樓:不是苦瓜是什麼

溫故而知新:溫習舊知識從而得知新的理解與體會,憑藉這一點就可以成為老師了。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出處《論語》--《為政》創作為春秋時期。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造句1、在孔子看來,學習要能舉一反三,要聞一知十,這才是溫故而知新,才是創造性的學習。

2、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

3、研究歷史,就是要弄清過去事情的本來面目,才能溫故而知新。

4、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是孔子認為君主是聖明的,是錯的。

5、成長讓我們錯過了太多玩耍的機會,讓我們不得不在父母的喋喋不休下努力學習;不得不在老師的噂噂教導下溫故而知新。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5樓:真航

【原文】 論語為政第二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1),可以為師矣。」

【註釋】

(1)溫故而知新:故,已經過去的。新,剛剛學到的知識。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評析】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6樓:多肉

溫故而知新:複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從中體會和發現新的東西。形容回顧過去;認識現實。溫:溫習;故:舊的。

出處: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典故:春秋時期,孔子在教學上有豐富的經驗,常常與學生們一道研討問題,給學生解決各種疑難問題,他鼓勵學生培養很好的品德,深入鑽研,提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學生讚揚孔子教學的耐心,孔子謙遜地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擴充套件資料

造句: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但是孔子認為君主是聖明的,是錯的。

2、成長讓我們錯過了太多玩耍的機會,讓我們不得不在父母的喋喋不休下努力學習;不得不在老師的噂噂教導下溫故而知新。這就是成長的代價!

3、道不同,不相為謀。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元旦已來到,簡訊送祝福。願除舊迎新,幸福全翻新。吐故而納新,煥然又一新。溫故而知新,日新月又異。推陳更出新,永珍齊更新。

5、在國家層面,有"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價值理念;在社會層面,有"日新之謂盛德"的價值追求;在個人層面,有"溫故而知新"的價值目標。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們溫習舊的知識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學到裡面更多的新的東西。

8樓:永無止境的

微溫故而知新,也就是說一個人只有在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去回顧自己所學的東西,才能夠在此基礎上不斷的去領悟性的知識

9樓:ailia宸

溫故而知新出自論語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說,不斷的溫習舊的知識,然後再去汲取新的知識,長久下來,你就也可以去做老師了。

10樓:悟無誤

2•11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通譯】

孔子說:溫習舊的,從中推知新的,就可以做老師了。

【解說】

其一,消化過程。溫故知新,是孔子在自學成才的歷練過程的學習體驗,是學習經典的至理名言,也成為日常生活的經典成語。溫故,首先是重溫。

經典是久經大家和歷史沉澱的思想文化產品,尤其是中國古代的著作深受天人合一思想方法影響,對於初學者,往往不是一兩遍就能理解和把握的。

其二,深究過程。重溫不是死記硬背。死記硬背,往往是由於啟蒙時期對一些能終身受益的經典,受年齡制約而不可能感悟,採取先背誦的辦法,因為啟蒙時期記下來的東西是很難忘懷的。

但孔子所說的溫習,是思考,是**。只有深究經典中深藏的至理,才能收受同情,從中得到啟發和感悟。

其三,出新過程。溫故知新,溫故的目的是為了推陳出新,知新必須以深知故舊為前提和基礎。當然,故舊是已經千錘百煉的經典和公理。

否則,出新就很可能走向童蒙之憬,阿q之妄,狂人之臆,杞人之思,或帝王之願,譁眾之想。

【啟示】

孔子「好古敏學」,基本是自學成才。十五有志於學,年三十辦學收徒。顏回的父親顏無繇聞訊登門,成為孔子最早的學生之一。

孔子在自我磨礪的學習歷練中,感受了學習的關鍵,在於充分理解原意的基礎上得到啟發創新,這便是所謂「溫故而知新」。

溫故知新,闡明瞭一個極為重要的學習方法問題,這就是溫故與知新相輔相成。由溫故到知新,藉助的是思考。學習需要思考,才能把所學變為自己的理解;思考立足學習,思考才是有源之水,出新才是有本之木。

這樣學習,就使自己站在歷史峰巔之上,憑藉前賢先哲的眼界,看世界,辯人物,想問題。

《周易·象傳》解讀大畜卦說:「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可見,孔子所言溫故知新並非易事。漢·班固深明此理:「溫故知新已難,而知德者鮮矣。」(《東都賦》)

11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12樓:匿名使用者

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

希望能幫到你的忙!

13樓:竹軒之聽雨

複習學過的東西會有新的體會

14樓:計致包秀媚

「溫故而知新」有三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學的知識,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

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三為,溫故,知新。隨著自己閱歷的豐富和理解能力的提高,回頭再看以前看過的知識,總能從中體會到更多的東西。

合併這三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範圍以內,儘量廣泛閱覽典籍,反覆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複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近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慧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

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除本章外還有三章。

15樓:命運與夢

詳解:這章,大概沒幾個中國人不知道的,但所有通常的解釋,錯得離譜。按這通常的解釋,如果所有人都能「溫故而知新」,那不人人都成老師?

而那些毫無根基,只為顛覆而顛覆的人,不都成了大老師?「溫習過去,以知道未來」就可以當老師,那誰能保證「溫習過去」就一定可以「知道未來」?又是哪個上帝的冷戰讓過去一定對映為未來、舊知對映出新知?

其實,「可以」不是白話文裡的一個詞語,而是「可」+「以」,「溫故而知新」因強調而提前,相當於「可以溫故而知新為師矣」。「可」,應當;「師」,不能狹義地理解為一定是某人,所有學習、效法的物件、目標都是「師」。「溫」,通「蘊」,積聚、包容;「故」,故有的,這裡指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知」,「智」的本字,智慧;「新」,鮮活的創造與呈現。

「溫故而知新」,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

「由知、德者,鮮矣!」,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的君子,永遠處在創新、創造之中啊。「故」,就是蹈行、踐履「聞、見、學、行」「聖人之道」智慧所得,「溫」所得,是一種積聚、蘊藏,沒有「溫故」,就沒有智慧的創新與創造,沒有「由知、德者,鮮矣!

」。而「知新」,其「新」如果不能「溫故」,那就不能成就真正鮮活的智慧,沒有積聚、蘊藏是無智慧可言的。這種相互相成的「溫故」而「知新」,是「見、聞、學、行」「聖人之道」可以「為師」的。

孔子、儒家絕不泥古,師古、好古是師其智慧、好其智慧,而智慧必須在當下能活用出新,才是真正的智慧,否則,把「溫故」當成在故紙堆裡找些原則、準繩來勾畫、**未來,只能是愚行。「習舊知而開新知」只能是某種擴充知識的途徑,但決不是唯一的,更不可以此為「師」。類人猿的「舊知」,無論如何去「習」,都開不出網路世界的「新知」。

但智慧是超越這一切的,無論是「新知」還是「舊知」,都離不開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這才是真正可以為「師」的。

白話直譯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應當把「積聚、蘊藏故有的、經過時間沉澱、檢驗的智慧而保持智慧當下鮮活的創造與呈現」作為君子「見、聞、學、行」「聖人之道」所師法的目標啊

孔子孟子眼中的管仲是怎樣的,孔子對管仲作出了怎樣的評價?

司馬遷說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 一語,似乎不太恰當。孔子確實說過管仲器量狹小,不知節儉,更不知禮,因為他幾乎什麼都要與諸侯國的君主一樣。然而,孔子也另有話直接顛覆了這個意思,更有對管仲的高度評價。例如,他將 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 之事,歸功於管仲,連聲說 如其仁!如其仁 又如,他說管仲為相,...

談談你對孔子道與德的看法,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德,德行,德操,品德,道德,言行舉止。這是說的一個人的 表現。道,天理,道理,倫理,自然規律。這是說的 前進方向與目標。三人行必有我師,是讓自己虛心聽取意見,博採眾長,以利於今後自己可以走正確的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是為直也。說的是父親對於子女的一些過失,侄女對於長輩的一些過失,不要斤斤計較,不要...

一對情侶的對話。你認識下面會怎樣,請認真回答。謝謝

一 四目相對。你還回來幹嘛?走啊你,以後別讓我再看見你!女 好,我走!男,盯著,停幾秒說,轉身離去,女摔門繼續生氣。二 四目相對,沉默。女哭。男長呼氣。我真的是不知道你要怎麼樣,我 女低頭。男上前,擁,好了,對不起,你說怎麼樣才行 什麼叫我想怎麼樣啊?女哭腔 好,我說錯了 聲音淡出,幕落。男 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