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3-01-10 19:50:02

1樓:新左右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為政》的內容,孔子的意思是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樓:小玖予學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意思是說孔子在十五歲那年立志從學,三十而立並非三十歲成家立業,這裡的"立"是指學業的根基已經樹立,就是個人的價值觀已經形成,不會被外力所動搖。四十不惑,確切的說也不是四十歲沒有疑惑,「立」與「惑」是一組對立,界定在於是否懂得行權,三十而「立」時通常遇事無權可行,無權則無發言權,對事態度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四十時,已掌握一定權利,此時處事相對通達,對待事情是無可,無不可。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並非常言說的年紀大了,耳朵順了,聽什麼都能接受。《說文》中提到:「理也,損百川。

」意思是河川流通順暢了以後,才看得天下美景。正所謂,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解釋

3樓:愛單單愛

「七十而。

來從心所欲不逾矩」,意自思是七十歲bai時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du規矩。

從:zhi遵從。逾,越過。矩,dao規矩。

這句話出自於《論語·為政》篇。孔子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會逐步提高,到了七十歲則達到主觀意識和做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意識到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可能一下子完成,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存在循序漸進逐漸進步的過程。他認為到了七十歲就可以說達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也就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統一。

在這個階段是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自己的心意去做。

4樓:匿名使用者

1、「七十而從心所抄欲不逾矩。襲。

」七十歲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並且符合社會的規範。

2、出自《論語·為政》,原文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3、翻譯: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想追求人生的真諦,三十歲的時候開始能夠有自己的價值觀,四十歲的時候開始沒有說明困惑了,五十歲的時候開始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六十歲能夠不在乎外界的看法,七十歲能按照自己的內心做事,並且符合社會的規範。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遇矩」的意思是什麼?_?

孔子曰:「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是什麼意思

5樓:地下水汙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的意思是說: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耳順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什麼話都能聽得進去了。耳順就是「心」靜如止水,任憑千言萬語投進來,都激不起任何波浪。通常來講,就是任何言語都能接納。

從心所欲,不逾距,指孔子在七十歲前後這個階段,達到了「從心所欲」且「不逾矩」的至高境界。俗話說,「人活七十古來希」。古代生產力低下,人的壽命相對較短,不象現在,活到。

八、九十歲的人也很常見。

在古代,特別是中國,「孝」的觀念很強,對老人的行為極為寬容。對七十歲的老人,通常就「隨他去吧」,就是「隨心所欲」的意思。但孔子之言恰是到了七十古來稀之年,能夠隨心所欲,也要不越過該有的起碼的規矩。

6樓:匿名使用者

60歲,一聽別人言論便可以分辨真假,判明是非;到了70歲便隨心所欲,做任何事都不越出規矩。

7樓:匿名使用者

「六十而耳順。」鄭康成注:「耳順,聞其言,而知微旨也。

」皇《疏》:「但聞其言,即解微旨,是所聞不逆於耳,故曰耳順也。」皇《疏》又引李充說:

「心與耳相從,故曰耳順也。」順字,《說文》:「理也,損頁川。

」段注以為,自人之頭頂至腳踵,如河川流通,至為通順。順之而後,始見天理,始著條理。由此可知,「耳順」就是耳的功能已經通順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故能聞他人之言,即知他人的心意。

此是耳聞無礙之境。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心的從字,作順從講。「矩」是端正方形的工具,《說文》作巨,引申為法度之義。

孔子至七十歲時,順從心之所欲而不逾越法度。順心而為,自然合法,也就是動念不離乎道。

論語中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指的是什麼?隨便做什麼事都可以嗎?

8樓:淨成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後遂以「不逾矩」指不越出規矩。

出自《論語·為政》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順(5),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6)。」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

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有合理因素:

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鍊,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這兩點對任何人,都是適用的。

9樓:三生石上往生花

並不是,是說做什麼事都不會逾越應該遵守的規矩。

10樓:匿名使用者

? 天異星 呂自成 ? 天煞星 任來聘 ? 天微星 龔清 ? 天究星 單百招。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隨心所欲,不逾矩」的意思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50歲就瞭解不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60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超過規矩。

12樓:信者信不信

省略了前面的難免斷章取義。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實是而志於學、而立於學、而不惑於學、而知天命於學、而耳順於學、而從心所欲於學,此「學」即為《周禮》。

十五歲開始學習,三十多歲學成所學,四十多歲可為師傳授所學,五十多歲感悟到所學符合自然規律,六十多歲順應自然規律,七十多歲才真正掌握了所學,可以在不違反自然發展規律的前提下,隨心所欲的應用所學。

因為無心所屬,所以隨心而安,是什麼意思

凝夜紫緣夢 因為流浪的心還找不到可以依靠的港灣,沒有遇到可以相守的人。一個人沒什麼值得牽掛的,那麼到哪都一樣。無心所屬,隨心而安 給人一種渴望被愛,渴望相守卻又享受自由的矛盾心理。 因為無心所屬,所以隨心而安 就是形容一個人對任何事情都能坦然處之,從不計較,所以內心輕鬆自如,沒有任何壓力和影響。 此...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什麼意思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譯文 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別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達事理首先要使別人也通達事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是孔子的一個重要思想,也是實行 仁 的重要原則.如果能夠 推己及人 也就做到了 仁 這是儒家道德修養中用於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即忠恕,忠恕要求...

「笑而不語」是什麼意思,「笑而不語」的意思是什麼?

木納君 意思就是自己心知肚明,不願意說出來,只是通過微笑的表情表達出來。1 拼音 xi o r b y 3 造句 小王今天又在我面前說小陳從來不請大夥吃飯,從來不帶好吃的來公司,我聽後,笑而不語。4 近義詞 1 沉默不語 ch n m b y 指什麼也不說,保持沉默。2 笑而不答 xi o r 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