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中秋習俗的詩,中秋節的詩句和習俗

時間 2023-05-25 19:42:02

1樓:匿名使用者

1、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倪莊中秋》元好問。

2、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西江月》蘇軾。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望月懷遠》張九齡。

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杜甫。

5、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6、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秋宵月下有懷》孟浩然。

7、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中秋月》蘇軾。

8、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中秋月》晏殊。

9、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中秋月》齊已。

10、暑退九霄淨,秋澄萬景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11、迥徹輪初滿,孤明魄未侵。——中秋夜臨鏡湖望月》陳羽。

12、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月夜思鄉》佚名。

13、何人意緒還相似,鶴宿松枝月半天。——關中秋夕》薛能。

14、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八月十五夜玩月》劉禹錫。

15、直到天頭天盡處,不曾私照一人家。——中秋對月》曹松。

16、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十五夜望月》王建。

17、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中秋待月》陸龜蒙。

18、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中秋待月》陸龜蒙。

19、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水調歌頭·丙辰中秋》蘇軾。

20、皎皎秋空八月圓,常娥端正桂枝鮮。——八月十五夜》徐凝。

21、雖桂華飄下,玉輪移影,歸興猶未。——尾犯·中秋》曹勳。

22、涼霄煙靄外,三五玉蟾秋。——中秋月·涼霄煙靄外》方幹。

23、今年八月十五夜,寒雨蕭蕭不可聞。——八月望夕雨》徐凝。

24、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滿江紅·中秋寄遠》辛棄疾。

25、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2樓:滄月楚歌

望漢月。明月明月明月。爭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別。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

千里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鷓鴣天。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櫳。

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寢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

只應曾向前生裡,愛把鴛鴦兩處籠。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

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

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

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並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縈繫。

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覷著孜孜地。

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裡。

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

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餘香被。

祝告天發願,從今永無拋棄。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徵明。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鬚眉併骨寒,人在水晶宮裡。

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中秋節的詩句和習俗

3樓:露比莉爾

中秋節的詩句:

1、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宋·蘇軾《水調歌頭·丙辰中秋》

釋義: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2、起舞徘徊風露下,今夕不知何夕。——宋·蘇軾《念奴嬌·中秋》

釋義:在如此颯風微露裡徘徊弄舞,不知道是什麼時候。

3、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宋·晏殊《中秋月》

釋義:月光下梧桐樹影隨著時間推移,不知不覺的移動著,在這團圓夜仍是獨自面對著角落。月宮中的嫦娥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4、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唐·司空圖《中秋》

釋義:今天晚上如果再沒有圓滿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虛度光陰了。

5、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宋·辛棄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

釋義:一輪緩緩移動的秋月灑下萬里金波,就像那剛磨亮的銅鏡又飛上了天廓。我舉起酒杯問那月中的嫦娥:怎麼辦呢?白髮日增,好像故意欺負我。

中秋節的習俗:

1、觀潮。觀潮所看的河流,是有名的錢塘江。觀潮的風俗最早興起在漢代,唐宋時期,已經到達了頂峰。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

2、燒斗香。

江蘇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上月宮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紮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民間還有燒香斗的風俗。

3、燒塔。燒塔活動從下午開始準備,先是把幾個土磚擺成一個圓形,圓形的大小則決定著堆塔的高度。兩塊土磚之間各在架上一塊紅磚,將塔的基身堆積好。隨後堆瓦片,直到堆至塔頂。

燒塔時,先要向塔底土磚留下的一個「火門」裡面放柴。當整個塔身被燒得通紅,堆塔的瓦片都被燒得通紅透明時,也被稱為「紅塔」。

4、吃月餅。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月團、豐收餅、宮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

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

5、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的習俗。從每年農曆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

4樓:q王小年

【詩句】

1、《中秋月》宋代:晏殊。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翻譯:月宮中的嫦娥現在也未嘗不感遺憾吧,陪伴她的,畢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宮和孤寂桂樹。

2、《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翻譯: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溼潤。

3、《陽關曲·中秋月》宋代:蘇軾。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翻譯: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4、《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翻譯:今天晚上人們都仰望當空明月,不知道這秋思之情落在了誰家?

5、《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翻譯:去年八月十五的夜晚,在京城中的曲江池畔杏園邊歡度佳節。

習俗】1、賞月。

中秋夜在家中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葡萄等祭品,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一家人圍坐在一起,欣賞皓月當空的美景。

2、觀潮。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是又一中秋盛事。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

3、猜謎。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4、吃月餅。

中秋節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早在南宋時月餅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寄託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5、飲桂花酒。

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

5樓:小小女人的努力

雁邊風訊小,飛瓊望杳,碧雲先晚。露冷闌干,定怯藕絲冰腕。淨洗浮空片玉,勝花影、春燈相亂。秦鏡滿。素娥未肯,分秋一半。

每圓處即良宵,甚此夕偏饒,對歌臨怨。萬里嬋娟,幾許霧屏雲幔。孤兔淒涼照水,曉風起、銀河西轉。摩淚眼。瑤臺夢迴人遠。

出自:吳文英的《玉漏遲·瓜涇度中秋夕賦》。

中秋節的習俗是: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據史書記載,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習俗。

其祭祀的場所稱為日壇、地壇、月壇、天壇。分設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北京的月壇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禮記》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這裡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這種風俗不僅為宮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隨著社會的發展,也逐漸影響到民間。

有關中秋傳統習俗的詩句

6樓:生活學者

中秋節有關的詩句有哪些?

7樓:昱彧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8樓:竹玉杖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中秋節的習俗,中秋節的習俗

1 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實際上是古人對 月神 的一種崇拜活動。在古代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夕月,即拜祭月神。2 燃燈。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於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3 賞月。賞月的風俗 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

關於中秋節的詩句,關於中秋節的詩句有哪些?

十五夜望月 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南齋玩月 王昌齡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中秋月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中秋月齊...

請問 中秋節習俗由來,中秋節由來習俗

中秋節,又稱月夕 秋節 仲秋節 八月節 八月會 追月節 玩月節 拜月節 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時在農曆八月十五 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八月十六。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 賞月 拜月 吃月餅 賞桂花 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