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曾點氣象思想內涵及其表達特色

時間 2023-05-26 12:06:02

孔子仁學思想的主要內涵是什麼

1樓:匿名使用者

“仁” 之內涵許慎《說文解字》中的“仁”,謂:“親也,從人二”,進而說“親者,密至也” 。孔子學說具有強烈經驗性質,歷來取近譬遠,據實說虛,其立足點雖是個人的修身功夫, 目標是養成“君子” 的社會。

仁” 的倫理信條,出發點在個人,每個人必須實行於他周圍的家人,進而才是家人的親戚、親戚的親戚。這便是由近及遠的道德推衍,或稱教化。而“仁” 的內涵便是基於家庭和家族的行為規範和這套規範的價值基礎,也就是“孝悌”,至於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社會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禮樂。

論語·學而》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孝的行為準則適用於兒女善待事父母;悌,是符合倫理原則的行為,本指弟弟對兄長的善待與服從,其實也就是年幼對年長的敬重與接受教育。

仁” 並不是抽象的理念,也必須化為起居行止的“溫、良、恭、儉、讓” 的態度並體現於日常生活,最終實現於和睦的家庭生活中,無數家庭的和睦才能保證社會的井然秩序。

論語·雍也》篇中,孔子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這是從積極一面來講的。

凡是一個人想達到的想爭取的,就應該也同時想到,別人也會同我一樣,也好同好或者相似的意願。

同樣在《論語·雍也》篇中,子貢問夫子: “如有博施於人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孔子答道:“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意思是說,凡能夠廣泛地推導其仁心救濟絕大多數人眾的,**僅僅是“仁” 行呢?

仁”更多地只能化為起居飲食和待人接物的日常倫範,看他是否可以在平時履行道德禮節。這個“禮節” 就是倫理制度—— 孔子的時代,也便是“周禮”。

禮”本來用來是制“欲” 的,人的慾望氾濫,便有一切不合乎“禮”的行為,孔子因此要求以“達仁” 或“成仁” 為修養目標的,必須“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自己可以做到“終日不違仁”。

孔子認為, “禮”就是為人的本分和守則。“仁” 之為善,其實往上可以無窮進展,以至於聖人都有難得充分踐履的;往下它又有切實可行的,只要所言所行不逾出“禮” 的界限就可以了。

2樓:大道教育

仁,是人性核心,是良好政治的基礎,是優秀管理者應該具備的道德。人可以從孝弟開始認識社會,愛護他人,從而具備仁心。

3樓:匿名使用者

一。知與仁 從廣義而言,孔子所說的"知",包括知性主體即通常所說的認知心,以及由此而獲得的客觀知識,特別 是文化歷史知識,如典章文物,禮儀制度以至"草木鳥獸之名"之類,並且具有明顯的人文主義特徵。在孔子看 來,客觀的經驗知識及歷史知識,對於應事接物以至提高人心靈境界,是必要的,甚至是基本的。

人的知識是靠"學"與"思"獲得的,而"學"與"思"一般地說,可以歸之於知性活動。就"學"而言,它是經驗 的,客觀的;就"思"而言,可能是經驗的,也可能是先驗的,可能是客觀和,但不管從哪個意義上說,都可以歸於 知性範疇。 事實上,孔子雖然很重視"知",但是,並不以獲得科學知識或"客觀真理"為目的,他不是為知而知,而是 為用而知,為行而知。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孔子所說的"上達"固然是"知",但不是獲得最高的知 識,不是橫向的物件認識,而是自我超越的存在認知,也就是對人之所以為人的自我認識,就孔子而言,則 是"知天命""達天德".

孔子說過:"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說明他是把"知命"看成實現君子人格的重要條件。

人若能知德,便 能知命。"知德"和"修德"是相互聯絡的,仁德之所以成為境界,不僅靠知,而且靠行。正因為如此,孔子很重視"修 德",並以"德之不修"為憂。

境界的提高,需要修養和實踐,不只是知的問題,而要在最近生活的地方去思考,這 就是近思。"下學而上達"也是一種最高的知,就其實質而言,就是"知仁".它雖然需要生活經驗知識,但又超越 了經驗知識,它是一種真正的超越,也是一種自我實現。

只有實現了這層超越,才能達到最高境界,仁的境界。 二。勇與仁 從心靈哲學的角度說,勇是一種高度凝鍊,高度昇華了的意志力,這種意志力是理性化的,也是持久的。

孔子所說的"志於學",'志於道"就是這樣的意志力。這是生命意志,道德意志。這種意志是人人具有的,比如"三 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就是如此。

意志是人的尊嚴的表現之一.如果經過培養,使之成為持久的, 穩定的,有內容,有目的的精神力量,便成為心靈境界的組成部分. 知仁勇三者,代表心靈存在及其活動的不同方面,即智性,情感和意志.知是為了上達,即知天 命,達天德,而最高的德就是仁,所謂知,歸根到底是為了仁.至於勇,歸根到底也是為了實現仁.

參考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內容包括成為“聖人”和“仁人”的道德。

5樓:匿名使用者

1.愛親人。

2.愛他人。

3.愛民眾。

4.愛萬物。

6樓:cclun巨蟹

1、“仁”首先是一種足以使人誠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 有殺身以成仁”(《衛靈公》);曾子曰: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泰伯》)這種“仁為己任”,對自己所選定的人生目標堅定不移,傾其畢生而追求之的精神;這種面對生與死的抉擇,無求“生以害仁”只求“殺身成仁”的豪 邁氣概,不是著實讓人心醉神迷嗎?因此,“仁”便是一種足以讓人為之誠服的崇高,是一種人格美的展示,是一種愛的藝術的實踐。

什麼是盛唐氣象,什麼是盛唐氣象?有哪些內涵 為什麼說李白就代表這盛唐氣象?求答案

盛唐氣象是歷史上空前強大的唐帝國文治武功極盛與古典詩歌高度繁榮成熟的豐碩成果。盛唐氣象是盛唐特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開元天寶四十年,是唐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繁榮繁榮的頂峰。唐玄宗執政後,進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使全國迅速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從貞觀以來勞動人民創造的物質財富來看,盛唐社會經濟發展...

道教的思想內涵是什麼,老子的道家思想內涵到底是什麼!

道教 是以崇奉 道 為人格化宇宙神靈的宗教形式。它以有為神學的觀點理解老子的 道德經 相容內修 外練 丹藥 數術及民間多神論為一身,形成了既有主從關係,又有方術的宗教神學體系。道教正式形成於東漢時張陵所創的 五斗米道 該教奉老子為教主,張陵著 老子想爾注 對老子的 道德經 原文按自己的理解予以註釋,...

怎樣提高自己的思想內涵,如何提高自己的內涵 10

沉夜孤星 可以在素靜的文字裡尋找最初自己,能把最難熬的日子度過去 不管在什麼時候,都可以堅持自己的夢想。在這光怪陸離的人間誰可以把生活過得行雲流水呢?只有經歷過平湖煙海,歲月山河 我們的生活才能更加精彩。我們跌倒時 不要在原地坐著 重新爬起來,遂夢。提高自己的內涵,需要我們說話時 注意分寸。給別人留...

論語裡體現的儒家思想, 論語 中體現了怎樣的儒家思想

論語 作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代表了孔子的主要思想,其中包括 仁 義 禮 智 信 恕 忠 孝 悌 仁 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 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準,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

漢初黃老思想的內涵,漢初黃老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sss劉 黃老之學繼承 改造了老子 道 的思想,認為 道 作為客觀必然性,虛同為一,恆一而止 人皆用之,莫見其形 在社會政治領域,黃老之學強調 道生法 主張 是非有分,以法斷之,虛靜謹聽,以法為符 認為君主應 無為而治 省苛事,薄賦斂,毋奪民時 漢初黃老法律思想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漢初黃老學派法律思...

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侍坐譯文,論語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侍坐的全文翻譯

子路 曾皙 冉有 公西華四個人陪孔子坐著。孔子說 我年齡比你們大一些,不要因為我年長而不敢說。你們平時總說 沒有人瞭解我呀!假如有人瞭解你們,那你們要怎樣去做呢?子路趕忙回答 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夾在大國中間,常常受到別的國家侵犯,加上國內又鬧饑荒,讓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們勇敢善戰,...

“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是什麼

續德文閩己 第一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首要的是要做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的代表,只有這樣才能最終促進生產力的不斷髮展,促進國家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從而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第二 先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晶,又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援,影響人的精神和靈魂,...

論語先進中,孔子贊同曾皙的原因是什麼

七月在野 一 曾皙的觀點體現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會。孔子嚮往大同之世,終其一生他都在極力促成以周禮為代表的小康社會的實現。當其時也,賢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會和諧。士大夫不必穿梭於各諸侯國之間鼓脣弄舌,他們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詠彈唱。這是曾皙心嚮往之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

《論語孟子》分別體現了孔子 孟子的什麼思想

t阿毛 論語 中反映的是孔子的主要思想 仁 即忠恕之道。當然還有 禮 和 德 孟子 體現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和仁政學說。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 論語是仁心仁術,仁者無敵 孟子傳乘發揚光大 論是巨集觀,是基礎,是根 孟是微觀,是方法,是樹枝 從漢朝的董到明的朱,極左 到了五四到改革...

傳統謀略思想中的“守柔”的內涵是

知道不知道灬 22 不爭思想 不爭學說是 道德經 根本思想之一,貫徹始終。老子說 不尚賢,使民不爭 第3章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第8章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22 66章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第73章 是謂不爭之德,第68章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第81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 第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