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教育小百科達人
這篇遊記用簡潔的文字,緊緊抓住大林寺的特點,創造了乙個與人世隔絕的藝術境界。作者描寫那裡不同於山下的季節氣候和幽美的景色,發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筆簡潔,格調清新,並將記敘、描寫、抒情、議論熔於一爐,韻味雋永。
遊大林寺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篇序。
白居易在唐憲宗李純元型宴和十年(815)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時,因直言灤事,被貶為江州司馬,當時四逗沒十四歲。司馬本為州郡刺史下的武職佐吏,但到白居易時代,已經成了被貶京官的名義職位,沒有實權。
既然沒有實權,無實際公事可辦,他就在閒暇中漫遊風景名勝之地廬山,還寫了好幾篇紀遊的詩文。這篇小品文,是元和十二年(817)四月九日,偕同廬山隱士元集虛等十七人遊廬山大林寺時寫的。
2樓:斯文且坦然的小超人
這首小詩即是通過荒野小寺中,桃樹開花時節的異常來顯譁仔示此地春天的姍姍來遲。人們總是喜愛春天的。春天萬物復甦,百花配亮爭豔,給人以美的遐想。
培蘆寬可是春光畢竟不能長駐,到四月份時花草都已凋零。這對喜愛春光的詩人來說,不能不說是極其遺憾的事。
3樓:小小石頭子
遊大林寺序》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篇序。文章的重點是描寫那裡不同於山下的季節氣候和幽美的景色臘耐,發抒了自己的感慨。全文文筆簡潔,格調清新,並將記敘、描寫、抒情、議鉛鄭論輪激春熔於一爐,韻味雋永。
4樓:惜志一
你都不知道我怎麼知道啊。
5樓:
樓主。雙休日語文回家作業吧- -
《遊大林寺序》中用自己的話說說白居易一行遊大林寺的行蹤。
6樓:網友
【答案】12.白居易一行從遺愛草堂出發,經過了東林、西林二寺,到達化城寺,在峰頂上稍事休息,便登上香爐峰,住在大林寺。(2分)
《遊大林寺序》中用自己的話說說白居易一行遊大林寺的行蹤?
7樓:她們的情感劇
行蹤:作者及其好友共十七人,從遺愛寺旁邊的草堂出發。
經過東林寺和西林寺,抵達上化成寺,然後在峰頂院歇息一會,再登上香爐峰,在大林寺住宿。
大林寺在僻遠之處。這裡由於山高地深,季節轉換得很遲,人物風俗氣候與平地的村落都不一樣。
初到這兒恍忽進入了另乙個世界。於是作者作詩:「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一行人遍觀了房間的牆壁,看見蕭存郎中、魏弘簡郎中、李渤補闕三人留下的姓名和文句,但自從蕭、魏、李三人到此遊覽之後,至今相隔將近二十年無聞問津了。
原文:遊大林寺。
白居易(唐)
餘與河南元集虛輩,自遺愛草堂歷東、西二林,抵化城,憩峰頂,登香爐峰,宿大林寺。大林窮遠,人跡罕到。環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
寺中惟板屋木器,其僧皆海東人。山高地深,時節絕晚,於是孟夏,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
初到,恍然若別造一世界者。因口號絕句雲: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既而,周覽屋壁,見蕭郎中存、魏郎中弘簡、李補闕渤三人姓名詩句。因與集虛輩嘆,且日:「此地實匡廬第一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
自蕭、魏、李遊,迨今垂二十年,寂寞無繼者。嗟呼,名利之誘人也如此!」 時元和十二年四月九日,樂天序。
賞析:唐代人詩人白居易在被貶為江西江州司馬後,同好友元集虛等十餘人一起遊覽江西廬山大林寺時所寫的一篇記遊散文,幾乎是他寫《琵琶行》同時。
作品以遊蹤為線索,重點描繪了大林寺獨特的景緻:粗筆勾勒「清流蒼石,短松瘦竹」,細筆刻畫「山桃始華,澗草猶短」;用「山高地深,時節絕晚」寫出其總體特徵;用「人物風候,與平地聚落不同」突出其地域特色。接下來的一首七絕,作者以奇妙之筆抒寫情致,把詩人遊賞的感受寫得淋漓盡致:
你看,在平地桃花已凋落的季節,山寺的桃花卻開得異常繁盛。
如此勝境,又臨近人路,竟然人跡罕至,可見世人是多麼熱衷於追名逐利而無暇欣賞美景啊!
《浪淘沙九首》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這首絕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們對淘金生涯的厭惡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是在河邊生活,牛郎織女生活的天河恬靜而優美,黃河邊的淘金者卻整天在風浪泥沙中討生活.直上銀河,同訪牛女,寄託了他們心底對寧靜的田園牧歌生活的憧憬.這種浪漫的理想,以豪邁的口語傾吐出來,有一種樸素無華的美 這首詩寫於夔州,是民歌體...
《外家南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請結合具體詩句作簡要分析
mc哲彪 表達了詩人 家亡國破此身留 的遺民生活。境異情移,這裡雖然還能喚起他兒時的親切回憶,但亡國之悲,流離之痛,已浸染了南寺風光。謝謝採納。 透明捏桃嘰 1 鬱郁 二句 陰森森的梧桐樹在秋日的晚煙中搖動,滿庭寒涼的風露,更感到秋天特地來到這兒了。鬱郁 樹木茂密貌。秋偏 意謂秋意不平均偏在這兒。2...
惜牧丹花中 唯有 表現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這句是說對於牡丹的喜愛,人應該是很多了。用牡丹反面襯托,牡丹指追求富貴高傲之人。從這裡可以看出,周敦頤是高傲的,他那種不從眾只求純淨的心態,在碌碌塵世中是難能可貴的。他感嘆,是因為世風日下,大多數人皆被世事玷染也。表達了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態度,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