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wbdzdhlp咐
還好的,李家世代業醫,祖父是「鈴醫」。父親李言聞,號月池,是當地名醫。那時,民間醫態鬧生地位很低。
李家常受官紳的欺侮。因此,父親決定讓二兒子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頭地。李時珍自小體弱多病,然而性格剛直純真,對空洞乏味攜襲的八股文不帆隱罩屑於學。
自十四歲中了秀才後的九年中,其三次到武昌考舉人均名落孫山。於是,他放棄了科舉做官的打算,專心學醫,於是向父親求說並表明決心:「身如逆流船,心比鐵石堅。
望父全兒志,至死不怕難。」李月池在冷酷的事實面前終於醒悟了,同意兒子的要求,並精心地教他。不幾年,李時珍果然成了一名很有名望的醫生。
2樓:真假戀情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13年粗改-明神宗萬曆21年,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襲兄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拍凳襲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
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時珍的後人
3樓:但醉冬
李時珍。有後代,他有乙個兒子,名叫李建元。
其他親屬成員。
祖父:為鈴醫(走方郎中)。
父:李言聞,字子鬱,號月池,當地名醫,曾封太醫院吏目。
兄:李果珍。
李時珍的學術思想和研究方法。
很有特色,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以自己的實踐經驗為基礎,改善了古代科學方法,積累了科學研究的新經驗。李時珍成功地運用了觀察和實驗、比較和分類、分析和綜合、批判繼承和歷史考證方法。
李時珍是什麼家
4樓:呼斯楞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
5樓:______芥末薍
李時珍(明武宗正德13年-明神宗萬曆21年,即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生於蘄州亦卒於蘄州。李時珍是中國明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其所著的《本草綱目》是本草學集大成的著作,對後世的醫學和博物學研究影響深遠。
李時珍是什麼家
6樓:冰糖葫蘆兒酸
李時珍(明朝醫藥學家)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後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後明朝廷敕封為「文林郎」。[1]
李時珍自1565年起,先後到武當山、廬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廣、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和處方,並拜漁人、樵夫、農民、車伕、藥工、捕蛇者為師,參考歷代醫藥等方面書籍925種,考古證今、窮究物理」,記錄上千萬字札記,弄清許多疑難問題,歷經27個寒暑,三易其稿,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萬字的鉅著《本草綱目》,此外對脈學及奇經八脈也有研究。著述有《奇經八脈考》《瀕湖脈學》等多種。
有關李時珍的資料
7樓:清淡中等候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壁。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西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西元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孝脊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鉅著,在國內外均有巧含滲很高的評價老拍,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
李時珍是什麼人,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人?
李時珍是明朝有名的醫生,原是皇宮御醫後不滿朝廷辭官回家,但仍然懸壺濟世,憑藉高超精湛的醫術在民間贏得很高的聲望。其對後世影響最大的著作當屬 本草綱目 據說為著此書,他嚐遍百草,並險些為此喪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用,給分哦!李時珍是什麼樣的人?李時珍是怎樣一個人 景田不是百歲山 李時珍是明代著名醫藥學...
李時珍是什麼代的什麼
李時珍 1518 1593 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 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 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公元1518年 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二年 公元1593年 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 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 本...
關於李時珍的介紹,李時珍的一生簡介?
你好,介紹李時珍這個人物,要把他的出生年代和對醫學上面的主要貢獻介紹清楚就行。李時珍 1518年 1593年 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是中國明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醫學家 藥學家和博物學家之一,他所著的 本草綱目 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對世界醫藥學 植物學 動物學 礦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