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 素問篇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

時間 2025-07-18 07:25:19

讀《黃帝內經》素問 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4——不同疾病的狀態

1樓:遊醫明達

原文)解讀)

臂多青脈,賀孝態曰脫血。尺緩脈澀,謂之解衣安臥。 」臂多見青脈,是由於失血。尺膚緩而脈來澀,主倦怠無力,喜臥。

尺熱脈盛,謂之脫血。尺澀脈滑,謂之多汗。尺寒脈細,謂之後洩。

脈尺粗常熱者,謂之熱中。 」禪源 尺膚熱而脈來盛,主大失血。尺膚澀,脈來滑,主多汗。

尺膚寒,脈來細,主大便洩瀉。尺膚粗,脈氣常顯熱者,主熱在裡。

肝見庚辛死,心見壬癸死,脾見甲乙死,肺見丙丁死,腎見戊己死,是謂真髒見,皆死。 」肝之真髒脈出現,至庚辛日死。心之真髒脈出現,至壬癸日死。

脾之真髒脈出現,至甲乙日死。肺之真髒脈出現,至丙丁日死。腎之真髒脈出現,至戊己日死。

這就是真髒脈出現死亡的日期。

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 」頸部脈非正常搏動,並見喘咳症狀,主水病。眼泡浮腫如蠶眠後之狀,也是水病。

溺黃赤安臥者,黃疸。已食如飢者,胃疸。面腫曰風,足脛腫曰水,目黃者曰黃疸。

婦人手少陰脈動甚者,妊子也。 」小便顏色黃赤,喜臥,是黃疸病;食後仍覺得飢,是胃疸病。面部浮腫為風 , 足脛腫為水 , 目珠發黃的,是黃疸。

婦人兩手少陰脈動甚的,是懷孕的表徵。

脈有逆從四時,未有髒形,春夏而脈瘦,秋冬而脈浮大,命曰逆四時也。 」脈有逆四時的,就是當其時不出現真髒脈形,卻反見它髒的脈,如春夏的脈反見瘦小,秋冬的脈反見浮大,這就叫作逆四時。

風熱而脈靜,洩而脫血脈實,病在中,脈虛,病在外,脈澀慎薯堅者,皆難治,命曰反四時也。 」風熱的脈應該躁,反見沉靜 , 洩瀉脫血的病,脈應該虛,反見實脈 , 病在內的,脈應實,而反見虛 , 病在外的,脈應浮滑,反見澀堅,這樣的病都難治,是因為這些脈違反了四時。

今天學習了不同疾病的狀態。且繼續學習,今天就學到這裡了。

讀《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3——寸口脈與疾病

2樓:健康達人雷恩

原文)解讀)

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於左乳下,其動應手,脈宗氣也。 」胃經的大絡,叫作虛裡。貫膈而上絡於肺,出於左乳下,其脈搏動應手,這是脈的宗氣。

盛喘數絕者,則病在中;結而橫,有積矣;絕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動應衣,宗氣洩也。 」倘若跳動極劇,並且極快,這是病在膻中的徵象;若見跳動時止,位置橫移的,主病有積塊;倘若脈絕不至,就要死亡。

如果乳下虛裡處脈搏跳動劇烈振衣,是宗氣外洩的現象。

欲知寸口太過與不及,寸口之脈中手短者,曰頭痛。寸口脈中手長者,曰足脛痛。 」要了解寸口的太過與不及。寸口脈應指而短,其病頭痛。應指而長,其病足脛痛。

寸口脈中手促上擊禪源者,曰肩背痛。寸口脈沉而堅者,曰病在中。寸口脈浮而盛者,曰病在外。

應慎薯指短促迫疾,有上無下,主肩背痛。應指沉堅的,其病在中。應指浮盛的,其病在表。

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寸口脈賀孝態沉而橫,曰脅下有積,腹中有橫積痛。 」應指沉弱,主寒熱及疝瘕積聚小腹痛。應指沉緊並有橫斜的形狀,主脅下、腹中有橫積作痛。

寸口脈沉而喘,曰寒熱。脈盛滑堅者,曰病在外,脈小實而堅者,病在內。 」應指沉喘,病發寒熱,脈象盛滑而緊的,病是比較重了,是六腑有病;脈象小實而堅的,病是比較重了,是五臟有病。

脈小弱以澀,謂之久病。脈滑浮而疾者,謂之新病。脈急者,曰疝瘕少腹痛。

脈滑曰風,脈澀曰痺。 」脈來小弱而澀的,主久病;脈來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脈來繃急的,主病疝瘕小腹作痛。

脈來滑利,主病風。脈來澀滯,主病痺。

緩而滑曰熱中。盛而緊曰脹。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 」脈來緩滑,其病熱中。脈來盛緊的,主病腹脹。脈順陰陽,病易痊癒;否則,病就不易好了。

脈得四時之順,曰病無他;脈反四時及不間髒,曰難已。 」脈與四時相應為順,即使患病,亦無其他危險;如脈與四時相反,則病就難以痊癒了。

今天學習了寸口脈與疾病。且繼續學習,今天就學到這裡了。

讀書筆記‖《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上)

3樓:吃瓜小能手

題解】 該篇是《內經》闡述中醫學基本理論的最重要的篇章,所以稱為「大論」。

該篇圍繞「陰陽」來,陰陽關係著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生、發展、消亡。

在自然界中,水屬於陰,火屬於陽。陽是無形的氣,而陰則是有形的味。飲食五味直接關係著人類的生存。

陰陽水火、精氣味形之間相雹頌宴互轉化,它們統一在大櫻禪自然的「陰陽」系統中。

陰陽偏盛偏衰都會造成疾病,因此,我們應根據陰陽轉換的規律注意養生。

象」 指萬物之現象。根據《周易》的原理,紛繁的永珍可以歸結為不同的種類。《周易》之八卦即是八種象,五行就是五種象,而最基本的象就是陰陽之象,所謂「 陰陽應象 」就是把紛繁的永珍歸屬於陰陽。

古人認為,天地萬物(當然包括人類)都由一 氣 所化。因此,依照它們共同的生化規律和運動法則,天地萬物與人類實際上是可以通過「氣」和「象」聯通起來的。

象」是「氣」的顯現,同樣的「氣」有同樣的「象」,彼此之間具有感應親和關係,所謂『『同氣相求」、「同類相動」。

當然,古人所理解的「象」並不是固定不變的形象,而是 功能之象 ,即功能相同或相通的事物具有相同的「象」。

所以,才能通過「象』』把外形不同,但功能相關的事物聯絡成乙個以陰陽五行為內在結構的整體網路系統。

這個系統的各部分相互作用、相互關聯構成乙個動態平衡的開放體系。這成為古人認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具有極其重要的理論價值。

本篇就是依照自然界 陰陽轉化 的特點,主要講了「陰陽應象」這套理論,並根據該理論闡述了人體的生理特點、早期**的意義,針刺、診病及**源銀的基本原則。

讀《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 1——呼吸脈搏次數知健康

4樓:花為誰栽

原文)解讀)

黃帝問曰:平人何如? 」黃帝問道:無病之人的脈象是怎樣的呢?

岐伯對曰: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 」岐伯說:

無病之人一呼氣一吸氣,叫作一息。另外,一吸終了到一呼開始的交換時間,共有五次搏動,這是閏以太息 ( 閏,即有餘;太息,指深呼吸 ) 叫作平人。

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平人就是無病的人。

通常用無病之人的呼吸情況,來調候病人的脈息,醫生無病,所以可以調勻自己的呼吸以候病人的脈搏次數,這是脈診的法則。

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賀孝態。人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而躁,尺熱曰病溫,尺不熱脈滑曰病風。 」人呼 氣時脈搏 只一次跳動 , 吸 氣時 脈 搏 也 是 跳動一慎薯次,這是 因為氣不足, 氣虛的現象。

人呼 氣時脈搏有三 次跳動,吸 氣時 ,脈 搏 也有三次跳動並且躁急,尺部**發熱,這是溫病 ( 感受溫邪所引起的一類外感急性熱病的總稱,以發熱、熱象偏盛(舌象、脈象、便溺等熱的徵象)為臨床表現) ,尺膚不熱,脈搏往來流利的,這是風病。

人一呼脈四動以上曰死,脈絕不至曰死,乍疏乍數曰死。 」若人一呼,脈的跳動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脈搏中斷不復至的必死。脈搏忽慢忽快的也是死脈。

平人之常氣稟於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 」人的正常脈氣,是**於胃的,胃氣就是平人脈息的正常之氣,人的脈息如無胃氣,叫作逆象,逆象是能夠致死的。

今天學習了根據一呼一吸脈搏的次數識別身體的健康。且繼續學習,今天就學到這裡了禪源。

黃帝內經分為多少部,《黃帝內經》共有多少冊?

黃帝內經 分為兩部分。黃帝內經 分 靈樞 素問 兩部分,是中國最早的醫學典籍,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 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 脈象學說 藏象學說 經絡學說 學說 病機學說 病症 診法 論治及養生學 運氣學等學說。從整體觀上來論述醫學,呈現了自然 ...

黃帝內經是講啥的,黃帝內經第一篇是講啥的

是上古天真論篇第一說明了養生的積極意義,不僅可以預防疾病,而且是延年益壽的有效措施。具體指出養生的方法 精神上的修養 飲食起居的調節 體格的鍛鍊。人生的生,長,衰,老過程,以及生育的功能,主要關鍵都決定於腎氣的盛衰。舉出四種養生者的不同養生方法和結果,來啟示人們注意養生,祛病延年。黃帝內經 主要講的...

黃帝內經中有關膝部的內容有多少呢

膝部的穴位有足三裡,陰陵泉 陽陵泉 膝眼 血海 委中 陰谷 樑丘等。足三裡.位置 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操作 用拇指端按揉。約1 3分鐘。主治 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洩瀉,便祕,四肢無力等 經屬 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 不靈。三裡膝眼下,三寸兩筋間,能通心腹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