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醉落魄(憶別)》原文及翻譯賞析
1樓:得書文化
蒼頭華髮。故山歸計何時決。茄帆舊交棚毀新貴音書絕。
惟有佳人,猶作顫和雹慇勤別。離亭欲去歌聲咽。瀟瀟細雨涼吹頰。
淚珠不用羅巾裛。彈在羅衣,圖得見時說。 詩詞作品:
醉落魄(憶別)
蘇軾的醉落魄主要講了什麼?
2樓:以心
醉落魄·席上呈楊元素》:分攜如昨。人生到處萍漂泊。
偶然相聚還離索。多病多愁,須信從來錯。尊前一笑休辭卻。
天涯同是傷淪落。故山猶負平生約。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
蘇軾的這首《醉落魄·席上呈楊元素》用詞細膩質樸以情感懷扣人心絃,它是蘇軾密州赴廳絕任與楊元素還朝,兩人從杭州同行至潤州時分手所作。整首詞浸潤在一種淒涼哀傷不捨的氛圍之中,蘇軾官場沉浮屢次被貶,心中抑鬱可想而知,他與楊元素同行又同病相連,大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二人分手在即,離別不捨之情縈繞而出。
上闋:「分攜如昨」開篇即抒發感慨,感嘆相聚之短,為離別打下基調。「遊攜萍漂泊」一語道破蘇軾自身前途未知的境遇,也表述了其內心的孤寂,「相聚」、「離索」又表明二人即將分手,離別情緒盡顯,「偶然」一詞道出相遇的欣喜與要分開時的不捨。
病」「愁」「錯」都表達了作者的孤獨寂寞冷的情緒。可以說整個上闋都是蘇軾內心孤獨渴望宣洩的情緒流露。
下闋:作者筆鋒一轉,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與友人喝離別酒,「一笑神伏伏休辭卻」「同是傷淪落」大有苦中作樂自我消遣之意。「故山猶負平生約。
西望峨嵋,長羨歸飛鶴。」表達了蘇軾的退隱還鄉之意,可惜身不由己一直沒能夠實現這個願望,仕途坎坷再加上蘇軾年事漸長,他渴望迴歸內心的平靜,遠離朝堂的歸隱是他所渴望的,「歸飛鶴「就是他自己願望的化身。<>
3樓:能徹底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
蘇洵長子。西元1057年(嘉祐二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攜尺明殿學士、禮部尚書。
曾橋隱衡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西元1080年(元豐三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博學多才,善文,工詩敏做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豔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蘇軾在望湖樓上還是在船上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是蘇軾在望湖樓上,喝酒之後寫的。未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譯文 做不到隱居山林,暫時先做個閒官吧,這樣尚可得到長期的悠閒勝過暫時的休閒。我本來就沒有家,不安身在這裡又能到 去呢?何況就算是故鄉,也沒有像這裡這樣優美的湖光山色。擴充套件資料...
三分醉七分醒,是什麼含義,我帶著三分醉意七分清醒來到這裡感覺冷嗖嗖
億家號 人生需要三分醉七分醒 人人都怕自己不清醒,希望自己心明如鏡。其實人生何必太清醒?做粥要放三分米,七分水。處事要三分為己,七分為人。對朋友要三分認真,七分寬容。對家庭要三分愛,七分責任。看文章,三分在看,七分在品。喝酒要到三分醉,七分醒。三分 七分 才是人生。人生需要清醒,但有時也需要迷糊。難...
我醉駕但只負百分之50的責任怎麼賠,我醉駕對方逃逸
你為啥不逃,不管多少責任,你醉酒就麻煩了!醉駕撞車,我車上的人受傷,沒有賠償能力,法院怎麼判決,我和對方司機各百分之五十的責任,按事故責任來計算賠償,你的保險公司也應當理賠。醉駕者承擔刑事責任,肇事者按責任比例賠償費用 如果你是酒駕,那麼你是全責的。醉駕三個輕傷一個重傷,百分之五十責任,沒有逃逸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