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少數民族過年和漢族是同一天嗎

時間 2021-05-07 20:00:10

1樓:今日國際

少數民族是怎樣過年的?跟漢族相比,都有哪些不同

2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

關鍵看是哪個民族,那個民族用的是什麼曆紀年比如說我們常見的的回族用回曆,藏族用藏曆

而大部分中國人用的都是公曆和陰曆

所以回族和藏族分別過回曆新年和藏曆新年

而公曆新年就是元旦了

去年的藏曆新年和漢族的陰曆新年是一天,剛好重合而已!

3樓:匿名使用者

不一樣的,比如藏族就有自己的節新年.

4樓:

當然是一樣的嘍

只要是中國人都過春節

我就是少數民族--朝鮮族

不過我們過的不象漢族,不會太熱鬧,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就over了

關於我國少數民族過年的風俗習慣

5樓:匿名使用者

風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或規範。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範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某些當時流行的時尚、習俗、久而久之的變遷,原有風俗中的不適宜部分,也會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而改變,所謂「移風易俗」正是這一含義。風俗由於一種歷史形成的,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風俗是社會道德與法律的基礎和相輔部分。

中國的傳統節日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的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的歷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下面列舉的這些節日,無一不是從遠古發展過來的,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裡,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

節日的起源和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潛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滲入到社會生活的過程。它和社會的發展一樣,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我國古代的這些節日,大多和天文、曆法、數學,以及後來劃分出的節氣有關,這從文獻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書》,到戰國時期,一年中劃分的二十四個節氣,已基本齊備,後來的傳統節日,全都和這些節氣密切相關。

節氣為節日的產生提供了前題條件,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風俗內容的豐富與流行,還需要有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最早的風俗活動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關;神話傳奇故事為節日平添了幾分浪漫色彩;還有宗教對節日的衝擊與影響;一些歷史人物被賦予永恆的紀念滲入節日,所有這些,都融合凝聚節日的內容裡,使中國的節日有了深沉的歷史感。

到漢代,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都已經定型,人們常說這些節日起源於漢代,漢代是中國統一後第一個大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穩定,科學文化有了很大發展,這對節日的最後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會條件。

節日發展到唐代,已經從原始祭拜、禁忌神祕的氣氛中解放出來,轉為娛樂禮儀型,成為真正的佳節良辰。從此,節日變得歡快喜慶,豐富多彩,許多體育、享樂的活動內容出現,並很快成為一種時尚流行開來,這些風俗一直延續發展,經久不衰。

春節:一年之始,永珍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

一、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一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春節從初一到十五,各地還舉行各種廟會、社火、鄉戲等活動,是傳統節日中最為熱鬧和奢侈的節日。

元宵節: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裡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

陝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麵湯裡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一帶吃棗糕;雲南昆明人多吃豆麵團。

二月二:

俗稱「龍抬頭」,也叫青龍節,是一年農業生產開始的標誌。活動有撒灰引龍、薰蟲、挑菜、忌針線(以防「扎壞龍眼」)等 。關於此節風俗的記載唐代就有。

至於二月二這天的吃喝,一改春節期間大吃油膩之風,要動素食。

寒食節、清明節:

祭掃祖墳、踏青遊春,忌動煙火。

四月八:

相傳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多有廟會和朝山活動。

端午節:

也叫端陽節,相傳是為紀念屈原而來。主要有吃粽子、賽龍舟的活動,有的地方如青海還有系索(用五色絲線擰成的細繩,縛在手腳腕上)、插楊柳、戴香包等習俗,以用來驅蟲和祈求吉祥平安。

六月六:

亦稱「晒蟲節」,有「六月六,晒絲綢」的民諺。此日午間晾晒絲、綢、皮、毛等經常不穿的衣物,以防蟲蛀。還有「翻經會」「晒袍會」等,陝西還有放撈河燈和汲水造酒的活動,有的地區還舉行「六月場」活動,青年男女通過對歌、趕表,擲花包形式,尋求戀愛物件。

六月六也是布依族和瑤族的重大節日。

七巧節:

也叫乞巧節,傳說是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民間一般在當晚擺供桌,女子乞巧,以求給予好的女工。也有青年男女談情說愛的,也稱為中國的愛情節。

中秋節:

又稱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這一天全家團圓賞月、吃月餅,原來還有「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此節被海外遊子更為重視,不少少數民族也過此節。

重陽節:

取九九重陽之意。主要活動為登高、賞菊、飲酒等,頗受老年人喜愛,所以也叫「老年節」。

十月一:

俗稱「鬼節」、「寒衣節」,也是祭祖節。俗語說「十月一,送寒衣」,這天黃昏,家家都要上墳祭祖。因故不能上墳或遠離家鄉的人,就在場心或十字路口劃個圓圈,焚化紙錢。

冬至節: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

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臘八節:

人們習慣上把農曆的十二月稱為臘月,把臘月的初八稱為臘日或臘八,並將其當作一個傳統節日即臘八節來對待。許多與臘月或臘八有關的習俗也往往都被冠以「臘」字。這天相傳是釋迦牟尼的成佛日,許多地方都吃臘八粥,臘八其實也是春節準備工作的開始。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不同民俗的傳統節日。我國先民在幾千年的生息繁衍中創立了許多民俗節慶,既包括生產方面的,也包括生活方面的,既有飲食文化,也有禮儀文化,還有樸素神奇的科學思想,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很值得我們去發揚和傳承。

我國古代,南方少數民族和北方少數民族的區別是什麼

鑫鑫紫 煮酒論史 論中國古代南北方民族的民族強弱 沒事的時候,我經常瞎想一些奇怪的問題。或許因為我是北方人吧,我在縱觀歷史朝代更迭時,發現好像總是北方民族比南方民族要強大一些,征服 統一,總是由北向南,極少由南向北,不信往下看 我們的祖宗炎黃,都是生活在黃河流域的,而那時的強敵,只有所謂 南蠻 也即...

我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特點有什麼,我國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各具特色有哪些

我國少數民族有四方面的特點 一 少數民族地區地域遼闊 資源豐富。我國民族自治地方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64 這裡草場資源 森林資源 水力資源 動植物資源和旅遊資源都十分豐富。二 各民族分佈的特點是大分散小集中。從全國的情況來看,雖然漢族主要居住在內地和沿海各省市,少數民族主要居住在邊疆各省 自治區,但...

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我國55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

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是壯族,根據最近一次人口普查 即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統計,壯族總人口數為16926381人。壯族源於先秦秦漢時期漢族史籍所記載的居住在嶺南地區的 西甌 駱越 等,在全國的31個省 自治區 直轄市中均有壯族分佈,主要聚居在南方,範圍東起廣東省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西至雲南省文山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