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孩子理解死亡減少恐懼,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時間 2022-03-16 20:55:08

1樓:木蓮媽媽

兒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去梅蘭妮·克萊因說過,孩子對於死亡的恐懼,是從最初有生命體驗的時候就已經存在的,嬰兒最初的焦慮,也**於對死亡的恐懼。

這也意味著,當孩子對死亡產生好奇,並帶著恐懼去問父母時,逃避只會讓孩子產生更深的焦慮。

恐懼大多**於未知

避諱死亡,並逃避孩子關於死亡的問題,這是目前部分中國父母的做法,這部分人認為,只要孩子不知道,就不會對死亡產生恐懼。

然而,未知才是恐懼的最大**,孩子們不僅不會因為父母的避諱而心安,反而會因未知而對死亡妄加揣測,這往往會比告訴孩子真相更加可怕。

父母避諱,岔開話題,對孩子的問題避而不談,本質上其實只是因為父母自己對死亡產生的恐懼。

當孩子敏感的捕捉到父母的這種恐懼、焦慮時,大多會選擇將自己的情緒壓抑,壓抑過度不僅不能幫助孩子好好的認知死亡,反而會為孩子增加不必要的焦慮,如果這種焦慮長期無法舒緩,甚至有可能形成心理疾病。

孩子希望瞭解死亡,坦然地和孩子聊清楚就好葬禮上我們看著死者的遺體會哭泣,有對逝者的惋惜,有痛失親人的悲傷,深藏在心底的,還有對生命的敬畏,和對死亡的恐懼。

孩子也會產生恐懼,他們對死亡最直觀的感受就是,離開了,再也見不到了,他們也會因此而產生焦慮。他們向父母提問,既是對死亡產生好奇,也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

孩子對於死亡產生的恐懼大多不是真正的害怕死亡這件事,而是害怕離開自己愛的人和愛自己的人,這其中產生的分離焦慮會對孩子造成困擾。

如果一開始父母就坦然地和孩子聊聊,理清關於死亡的認知,安撫好孩子的情緒,這樣的焦慮就不會產生。

當死亡發生時,幫助孩子瞭解死亡和安撫孩子都很重要當孩子帶著問題來找父母時,及時的迴應和答疑,才能更好的幫助孩子緩解焦慮的情緒,如果孩子沒有主動的詢問這些深刻的問題,父母們最好不要跑到孩子面前灌輸自己的想法。

假如孩子正在為寵物可愛而開心,父母突然來一句:「寶貝兒,這玩意兒會死的,別這麼高興。」這該是多掃興的一件事。

1、 繪本、故事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生命教育的繪本、故事書等等,當孩子提問時,開啟繪本陪著孩子一起慢慢品味,聊一聊對生命的認知和感受,用孩子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幫助孩子瞭解死亡。

值得父母警惕的是,如果孩子在看繪本的途中提出各種稀奇古怪的問題,不要因為難以回答就回避,如果可能,問問孩子怎麼想的,說說自己的真實想法,如果難以解決真正的問題,那就陪著孩子一起去尋找答案。

2、 直觀的事件

對於孩子來說,第一次見證死亡大概是上了年紀的親人離世。

也許孩子這個時候表現會千奇百怪,有的大哭,有的平靜,有的甚至會直接的表現出害怕,但父母們最需要做的,就是儘可能的關注和了解孩子的情緒,及時的對孩子進行疏導和寬慰,而不是讓孩子直面死亡後將所有情緒埋在心底自我消化。

此外,也許在部分父母眼裡,寵物的離世算不得大事,但對孩子來說,那也是一件極為重要的事。對孩子來說,那是一個好夥伴的離去。

孩子對寵物的感情越深,感觸越深,甚至可能嚴重到長大以後也不敢直面寵物,因為害怕見到他們的死亡。

3、 真實的自然現象

生和死是無法挽回的,唯有享受期間的一段時光。死亡的黑暗背景對托出生命的光彩。

——桑塔亞那

花花草草可能是孩子最常見到的與死亡聯絡上的事物之一。花謝花開,年年更替,但去年開的那朵花,今年也不可能再見到。

可我們可以告訴孩子:

「花很美,對嗎?儘管花會凋謝,但我們已經見證過它最美的時候,人也一樣,只要我們曾經開開心心的活過,死亡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4、 人生短暫,體驗才最重要

死並不是人生最大的損失,雖生猶死才是。

——卡曾斯

人生得意須盡歡。當生命擁有充分的滿足感時,我們也就不會再畏懼死亡。

父母教育孩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孩子明白生命應該活得有意義,對社會做出貢獻是人存在最重要的意義,但將自己的一生過得無怨無悔,價值得到認可,存在能夠被證明,也是將人生過得有意義的一種方式。

帶著孩子多感受一些不同的經歷,做一些可以讓自己變得快樂且值得的事,幫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才是父母能夠賦予孩子最大的財富。

2樓:農家小妹婉兒

讓孩子理解死亡,就要讓孩子知道我們只是一個生物。都會有消亡的一天,這樣的一個理解,可以讓他的感覺沒有那麼強烈的。

3樓:難掩的喜

你可以告訴他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常事,要學會坦然接受,不要太過於緊張,死亡也是一種重生,是另一種解脫。

4樓:花花就是我

想要讓孩子理解死亡減少恐懼的話,那麼就要引導他們告訴他們死亡只不過是正常的一個生理現象,這是人的一個終結

5樓:職場小吳老師

父母可以找一些相關的電影和影視作品和孩子一起**,這樣能夠更加直觀的表達。

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6樓:匿名使用者

或許應該告訴他花圈是生者為了緬懷死者用來寄託哀思的,講得美好一點。死亡沒有什麼可怕的,不過是那個人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去罷了。

或許給他講一些比較美麗的童話會好些,例如安徒生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是笑著死去的,她那時感到溫暖,甚至可以告訴孩子小女孩已經變成了天使,轉移孩子對死亡本身恐懼的注意力。

此外,不要讓孩子有機會看有關鬼的恐怖片,這對身心健康百害而無一益。

還是不要糾纏在這個問題上比較好,小孩子還有很多其他事可以做,他一旦提起,就把他的話岔開吧。

7樓:匿名使用者

今後避免這類話題,過一段時間就會好的。

如何讓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8樓:小媽媽的育兒故事

家長怎麼幫孩子克服恐懼心理

9樓:爵帝倵士

1.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年齡小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害怕,他對某些事物的恐懼往往是受父母師長影響的。眾所周知,孩子依戀父母師長,在他們的眼裡,父母師長是安全的港灣,一旦發現父母師長對某些事物流露出恐懼的神情,他就會感到自身的安全受到威脅,進而產生恐懼。

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些母親師長怕老鼠、蟑螂、狗等等,這種恐懼心理與行為會在有意無意之中傳染給孩子。所以父母師長要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首先必須克服自身不該有的恐懼心理。在孩子面前,對待恐懼的事物要顯示出坦然自如,沉著勇敢的樣子,這樣才會給孩子增添克服恐懼的信心和勇氣。

2.不要因為孩子害怕某些事物而懲罰或嘲笑他。對幼兒期的孩子而言,害怕是內在情緒感情的一種自然流露,並不是什麼見不得人的事。如果你總是罵他是「膽小鬼」,「窩囊廢」,孩子不但沒有因此而變得大膽,久而久之他反而會更加堅信自己真的是個膽小鬼。

假如當父母教師看到孩子表現出害怕時,以幼稚、誇大或輕蔑的語氣與孩子交流,會更增強孩子的害怕感覺──因為這樣不但不會降低孩子對該事物的恐懼,而且還會使孩子擔心因表現出對某事物的恐懼而被人恥笑。如果父母見到孩子害怕某物時,平靜地對孩子說:「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孩子都害怕它,這是正常的。

」這樣就不會使得孩子為害怕某物而感到羞恥,並能逐步減少直至消除恐懼心理。

3.不要對孩子的恐懼,特別是為了獲得關注而產生的「害怕」過分關注。

4.通過遊戲活動矯治孩子的懼怕心理。根據孩子對恐懼物件的情況,設計一些遊戲,可以使孩子在輕鬆的氣氛中認識恐懼的物件。如,當孩子對黑暗恐懼時,可以與孩子一起玩這樣一個遊戲:

將房間的燈全關上,在黑暗的環境下進行搶球比賽,看誰搶得球多。在黑暗中多次遊戲後,孩子也就不怕黑暗了。

10樓:滄海浩波

幫助孩子克服害怕心理,主要是幫助孩子提高心理素質,讓內心強大起來,這樣才能克服害怕恐懼的心理。

提高心理素質的方法:

1、生活多經挫折。要在挫折中鍛鍊成長,在大風大浪中成長。

2、思維不要絕對。要多渠道思考問題,不要讓「必須」,「一定」等絕對化的信念左右。莊子說:「禍兮福所伏,福兮禍所依」看問題要一分為二,要兩點論。

3、遇事常想別人。只想個人利益,就會患得患失,心理失去平衡;多想別人的人,心底無私天地寬,就會永遠快樂。

4、平時廣交朋友。沒有朋友,遇事悶悶不樂,冥思苦想,沒有交流,無處發洩那怎麼行?性格開朗的人就能多渠道交流,提高心理承受力。

通過別人看自己,瞭解別人更大的不幸是**自己不幸的良方。

如何擺脫對死亡的恐懼

11樓:小小淒涼天使

推薦你看《直視驕陽》,從根本上解決你的害怕。

其實,死,不過是活著的時候的一種想法。誰想它想得發抖了,誰就輸了,誰想它想得坦然鎮定了,誰就贏了......要是你先就對它說"不",固執地對它說"不",你不僅一無所得,反而會焦躁不安、恐懼倍加,終生受它的傷害。

其實所有的困境,包括死,都是藉助於你自己的這種恐慌來傷害你的。

——史鐵生

死亡如同驕...陽,難以直視又無所不在。本書為75歲高齡的心理**大師亞隆醫生,面對日益迫近的自身死亡所進行的深入思考和真情告白,飽含對生命的達觀和眷戀。

字裡行間中的勇敢與博愛,睿智與從容,對所有珍惜生活又勤於探索的人們來說,都是寶貴箴言。

——畢淑敏

決不枯燥,決不深奧,決不做作,讓你欲罷不能,讓你淚流滿面,讓你豁然開朗,讓你會心大笑——亞隆就有這樣的本事,帶著溫暖和智慧,讓你和他共同直面死亡。你可以不接受他的邀請,但一旦開啟《直視驕陽》,走上對死亡的探索之旅,你就會得到啟迪、陪伴和**——既然沒有人能改變必死的命運,就也沒有人不存在死亡的焦慮。對死亡的恐懼如影隨形,一直跟在我們身邊。

讓我們和它握手,因為向死而生教會我們活出意義,活在當下。

——陸曉婭

生命的終點在明確而堅定地等候著,我們能夠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時空內追求無限:無限地擴大對生命的感受。愚人在死亡面前變得混亂,智者在死亡面前會更加清醒。

亞隆站在生命的巔峰向我們講述關於死亡的一切。讀他的文字,不會增加我們的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增加我們活著的清晰度。實際上這已經足夠了,因為我們都不喜歡永生中的無聊,而喜歡短暫中的精彩。

——曾奇峰

12樓:努力奮鬥的少女

這種現象古今中外都有,有幾個人不怕死?太少了,包括學佛的人也不例外。要怎樣才能夠把這種不正常的心態消除,只有一個方法,對於生死這樁事情的真相,你要搞清楚、搞明白,這個問題就能化解了。

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報告過,現在連外國人都在研究,研究得到的結論是人不會死,死的是什麼?身體,身體有生死,身體不是自己!所以外國人現在承認有靈魂,靈魂是自己。

靈魂他又去找個身體,這個身體年歲老了,不好用,就不要了,丟掉,再去找一個,再換個身體。

我講經,前兩天停下來,我去找什麼?今天碰到這個問題,我去找這些東西,現在外國人研究這個東西材料很豐富。我讓同學們給我在美國買到六十多冊,專門研究生死輪迴的事情。

但是我只想找中文的譯本,我這兩天去找,找到二十本,還有一些,書店現在缺貨,我已經給他訂下來。大概中文的譯本有三十幾本,英文東西多,我們現在翻譯的是一半還不到,很值得做參考。可是他們,要用佛法來說,知其當然,不知其所以然。

他們認為、肯定人有靈魂,靈魂是自己,這在佛法裡不承認的。佛法裡,靈魂還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是什麼?真正自己是自性,那才是真正自己。

說靈魂是自己,比承認肉身那是進步太多了。

所以一定要認識,佛家講的真如、本性,那是自己。你看大乘教常講,學佛學什麼?把自己「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找到,那就成功了。

父母未生以前的本來面目,那是自己。而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真正自己在**?當然在身體,沒有離開身體。

離開身體,你到**去找?真正自己就住在這個身體裡頭。《楞嚴經》上講得非常清楚,是什麼?

是本性,什麼是本性?在眼睛叫見性,在耳朵叫聞性,所以在六根就隨著六根的名字,叫六種性。實際這六性是一個性,一個性在哪個地方產生什麼作用。

這個東西要用比喻,諸位就好了解。譬如說我們的本性就像電,電大家知道,你看在熒光幕上,它就變成彩色;你們打**,它就變成聲音。但是統統都是一個電,在各種不同的器具上,它就起不同的作用。

我們眼耳鼻舌身這六個不同的器具、不同的器官,電流在哪個器官就產生什麼作用。在眼它就能看,在耳就能聽,在鼻就能嗅,在舌就能嘗,它起這個作用,這是自己。所以佛法稱之為本性、真性,這是自己,不是靈魂。

靈魂是怎麼回事?靈魂還是本性,是本性在迷的狀態,迷惑顛倒的狀態。真性的作用它永遠不迷的,為什麼?

眼見色,耳聞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個人我們就叫他做佛,他就是佛,他就是菩薩。他還起心動念,但是沒有分別執著,這是菩薩;如果還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他不執著,他就是阿羅漢。如果統統都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都有,他是六道凡夫。

這個我們在講席裡頭報告很多次。所以同修要曉得,這是真正的自己,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這是真正的我。身體就像衣服一樣,衣服壞掉的時候,你們曉得馬上就換一件。

所以身體可以常常換的,無量劫來不知道換多少次,這有什麼可怕?有什麼恐怖?

所以說黑不要怕,這是正常的現象,不要怕。醫院是真可怕,死不怕,醫院太可怕。所以生病,我勸大家不要去醫院,不要去找醫生,不要去吃藥,「山西小院」那套非常管用,你學那套就行了。

實在要找醫生找中醫,不要找西醫,千萬不要進醫院,這是我自己的經驗。現在的,我們只是有這麼一個觀念,也就是從外國這些著書的人,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醫生,都是心理醫生、精神科的醫生。他們都通靈,有許多用催眠**的方法,直接跟靈媒、靈界溝通,所以得到很多的資訊。

你說病人他的**,會到過去生中找,過去再到過去找。有一個病人,這個心理醫生給他**,深度催眠,好像他可以能夠回到他八十世以前,四千多年,八十世以前,那個地方得的**。找到之後跟他講,他明白了,他的恐懼就消除了,那個病就很容易治好。

所以實在講,病是什麼?病是分別執著,只要放下分別執著,人就很輕鬆、就很愉快,病就很好治。堅固的執著是非常的麻煩,這個要知道。

人要常常保持很好的情緒,真的遠離一切妄想。對於世間所有一切法不要看得太重,應當要放下。人生在世,實在講,你每天吃飽,可以穿得暖,有個小房子遮蔽風雨,夠了,比釋迦牟尼佛日子好過多了,是不是?

如果再要奢求的話,你就會生病,你的慾望超過你的需要,病就來了。如果是我的慾望跟我的實際需要完全相應,這人不會生病。

如何讓耗電減少,如何減少手機耗電量?

很多朋友都會覺得自己的手機耗電很快,有時候不到一天就沒電了,其實是因為這裡沒有設定好,下面一起來學習一下吧。嗨!如果你感覺電量使用不正常,建議你嘗試下面的操作看是否可以解決問題的 1.請你開啟後臺應用管理 v5是自啟動管理 檢視下是否有開機自啟動的應用 如果有,選擇禁止。2.也很有可能是電池,記憶不...

如何讓孩子走出自卑,如何讓孩子走出自卑

天空學苑 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或自我意識,自卑是因為不夠相信自己,所以作為家長,我們要幫助孩子樹立自強的觀念,用樂觀態度面對失敗。在日常生活中要多鼓勵,多激勵,少批評。在他做錯事的時候,不要喝斥,更不能用暴力來解決,要耐心。試試參加傑出青少年系統培養計劃,或許能夠解決,我的孩子參加後進步很大。 ...

如何讓孩子懂得愛,如何讓孩子學會關愛他人

樓上的回答是如此的隱諱呢 孩子學習如何去愛,可以影響到他一生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很重要的人生教育,父母應該做出表率作用,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去影響孩子,別人有困難,能幫的幫一下,做的多了,孩子自然就知道怎麼做了 以身作則,令其耳濡目染。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相信自己,你可以把你的愛的方式教會孩子讓他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