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教育達人小嫣
因為年輕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少年當時就是中國的希望。梁啟超先生當時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中國正處在乙個動亂的時代,想要建立強大的國家,就要靠一代一代的年輕人學習,去拼搏。
少年中國說。
是清朝末年梁啟超(1873—1929)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
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
全文在闡發辨析「老大帝國」與「少年中國」的過程中,圍繞「老大」與「少年」的基本形象進行鮮明的對比。如有少年人與老年人的對比、中國過去強盛與今日頹老的對比,有「如其老大」與「如其非老大」的對比。
而在每一對比中都大量運用鮮明的形象來說明,如將老年人比作「夕照」、「瘠牛」;少年人比作「朝陽」、「乳虎」;將老朽。
為保其位比為乞兒拾金錠;將老朽、少年與中國之關係比為遷居者、入室者與屋之關係。形象的對比不但使抽象的事理具體化,還使文章顯得搖曳多姿,奇彩紛呈。
2樓:睡覺了去看海吧
梁啟超先生認為建設少年中國的責任全在我中國少年,其原因是:年輕人肩負著建設少年中國重任,有以下特點:
1、奮發有為,少年自強。《少年中國說》中的「少年」,不僅僅指現代漢語中一般意義上所說的青春少年,而是廣泛意義上的能夠擔負國家社會責任的青年人。建設少年中國,年輕人要挺身而出,自強不息,不能等別人安排,靠別人施捨。
2、敢闖敢試,少年獨立。在建設少年中國時,年輕人應獨立自主,這就需要年輕人具備世界的眼光和視野,樹立新的國家觀念,奮發向上,擔起家國的責任,正所謂「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
3、改革創新,少年先行。建設少年中國,離不開新「國民」的培養,所以梁啟超呼籲中國的年輕人不要再做「老大帝國」的改朝換代之民,不要再追逐舊王朝的功名利祿。少年人接受新事物快,思想顧慮少,做事雷厲風行,建設少年中國更容易成功。
3樓:雍商貧
建設少年中國的責任全在我中國少年,原因是,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在少年中國說中梁啟超的觀點是什麼
4樓:軒澤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梁啟超為什麼要寫少年中國說呢?
5樓:阿鑫聊生活
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是乙個國家的未來,乙個國家的少年是什麼樣子,這個國家的將來就是什麼樣子。
梁啟超寫少年中國說。
的原因:他寫少年中國說,是想喚起國人的一點少年之氣,一點活力與朝氣,呼喚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先進的制度文化,去改變當時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
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前兩句是: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
6樓:元惠然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梁啟超先生為什麼要寫《少年中國說》這一篇文章?
7樓:匿名使用者
國家危亡之際,號召中國人民自立自強,為國家的民主富強而奮鬥,在當時國人麻木不仁的情況下起了乙個思想啟蒙和思想宣傳的作用,所以是一代思想家。
8樓:枝谷之
國家衛臨之際,號召中國人民自強自立,為國家人民主富強而去奮鬥,當時人麻不麻木木不人的情況起了乙個思想啟蒙和思想宣傳的作用?所以是這一代的思想家,所以梁啟超想到了要寫一篇中國少年說。
9樓:請叫我成總歐皇
當時戊戌變法失敗。梁啟超流放到日本。為了鼓勵國人寫下了《少年中國說》。
10樓:運兮命兮
因為中國要崛起,要從少年抓起,少年強則祖國強。
11樓:心儀物語
少年強則中國強!
大理之聲,振聾發聵。
梁啟超是什麼在什麼時候寫的?《少年中國說》
寫於1900年。梁啟超寫此文是在戊戌變法失敗之時,當時的中國極度腐朽,保守落後,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沒有一點生氣。他寫 少年中國說 是想喚起國人的一點少年之氣,一點活力與朝氣,呼喚更多的青年人,接受先進的制度文化,去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現狀。 歷史風吧 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 1873 192...
少年中國的意思,少年中國說的意思?
減速孫誰哇啊 比喻現在的孩子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未來的棟樑,俗話說得好,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 慶昀欣 少年中國說中老大和少年分別指充老朽腐敗的中國和滿活力的中國。少年中國說是清朝末年梁啟超所作的散文,寫於戊戌變法失敗後的1900年,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治下的中國是 老大帝國 熱...
少年中國說的對聯,關於少年中國說的古詩
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關於少年中國說的古詩 日本人之稱我中國也,一則曰老大帝國,再則曰老大帝國。是語也,蓋襲譯歐西人之言也。嗚呼!我中國其果老大矣乎?任公曰 惡!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國在。欲言國之老少,請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將來。惟思既往也,故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