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驚人是齊威王還是楚莊王
1樓:天府
一鳴驚人指的是楚莊王。《史記·滑稽列傳》中記載了乙個故事:戰國時期的齊國有乙個叫淳于髡的人,身材矮小、其貌不揚,但天生一副好嘴,能言善辯,巧舌如簧,數次出使列國,嘴巴上都沒輸過。
當時齊國的國君齊威王,沉迷酒色,不理國政,將一切交給底下的卿大夫打理。由此導致齊國百官內鬥,朝堂混亂,周邊諸侯乘機侵齊,形勢危急。更為關鍵的是,齊威王這個人脾氣乖張,旁邊人上諫他還不愛聽,所以大家也不敢多說什麼。
這時候客卿淳于髡看不下去了,便跑去勸諫齊威王,他知道齊威王喜歡說隱語,時常話中有話,便投其所好,指桑罵槐。他說齊國有乙隻大鳥,停在王宮庭院三年,不飛也不叫,問齊威王知不知道這是什麼鳥。齊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在說他。
於是便道:這隻鳥可厲害了,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隨後齊威王便振作起來,勵精圖治,帶領齊國很快強大起來,威震天下。
所以一鳴驚人說的是楚莊王。
一鳴驚人是齊威王還是楚莊王?
2樓:說說生活
一鳴驚人是齊威王。
出自兩漢司馬遷的《滑稽列傳》: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茄拆不蜚又不嗚,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譯文:淳于髡用隱語來勸說:「國內有乙隻大鳥,棲息在大王的宮庭裡,三年不飛也不鳴叫,大王可知道這鳥是為什麼?
威王說:「這鳥不飛則罷,一飛就直衝雲天;不鳴叫則罷,一鳴叫就震驚世人。」
人物簡介。齊桓公六年(西元前357年),齊桓公去世,田因齊繼枯瞎位,是為齊威王。同年,原呂氏齊國國君齊康公去世,絕子無後,俸邑都歸於田氏齊國所有。
齊威王元年(西元前356年),韓、趙、魏三國趁齊國國喪之機,出兵攻打齊國的靈沒納空丘。
齊威王在平陸與趙、宋會晤。齊威王二年(西元前355年)鄒忌借講琴理談治國方法,指出了上下一致.國家才會昌盛的道理,還勸威王不要再沉溺於灑色歌舞,要廣招人才,發展生產,操練兵馬。齊威王幡然悔悟,拜鄒忌為相。
一鳴驚人解釋下,一鳴驚人的意思是什麼?
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 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 喻老 記載這件事說 楚莊王蒞政三年,無令發,無政為也。右司馬御座,而與王隱 有所暗指的話稱 隱 曰 有鳥止南方之阜 土山 三年不翅,不飛不鳴,嘿然無聲,此為何名?王曰 三年不翅,將以長羽翼 不飛不鳴,將以觀民則。雖無飛,飛必沖天 雖無鳴,...
一鳴驚人的含義,一鳴驚人的意思是什麼?
一鳴驚人,讀音 y m ng j ng r n 意思是比喻平時沒有突出的表現,一下子做出驚人的成績。這個成語比喻的是平時普普通通,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但是,在某一天,在某一件事情上,忽然做出了驚人的成就,或者有重大的表現,讓人一改以前的印象。這裡感覺有點像運動員在比賽時候,平時很多場比賽都是很普通的,...
不名則已,一鳴驚人的典故是,不明則已 一鳴驚人誰的典故
阿三木的咖啡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這則成語源於楚莊王勵精圖治 振興楚國的故事。韓非子 的記載是這則成語最早的典源。據說戰國時期,有個君主叫齊威王。原本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他繼位以後卻耽於酒色,不理朝政。因此政治不上軌道,官吏們 失職,再加上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