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用什麼計時?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時間 2023-07-08 20:28:58

1樓:後威鑫

我國古代的計時工具有:

1.日晷。

日晷又稱「日規」,是我國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通常由銅製的指標和石制的圓盤組成。

2.圭表。

圭表是我國古代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由「圭」和「表」兩個部件組成。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

3.漏刻。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2023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4.渾儀。

渾儀是中國古代用於測量天體球面座標的觀測儀器。它是由一重重的同心圓環構成,整體看起來就像一個圓球。有資料表明,在公元前4世紀中葉,中國就已經使用渾儀觀測天象了,比古希臘約早60年。

5.天體儀。

天體儀,古稱「渾象」,是我國古代一種用於演示天象的儀器。我國古人很早就會製造這 種儀器,它可以用來直觀、形象地瞭解日、月、星辰的相互位置和運動規律,可以說天體儀是現代天球儀的直接祖先。

6.水運儀。

水運儀象臺是在北宋時代把渾儀、渾象和報時裝置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儀器,是蘇頌、韓公廉等人在開封設計製造的。宋元佑元年(公元2023年)開始設計,到元佑七年全部完成。

2樓:大虎鴨頭

漏刻是我國古代一種計量時間的儀器。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銅壺漏刻是公元2023年製造的,最上面漏壺的水從雕刻精緻的龍口流出,依次流向下壺,箭壺蓋上有個銅人彷彿報著箭桿,箭桿上刻有96格,每格為15分鐘,人們根據銅人手握箭桿處的標誌來報告時間。

古代人是怎樣計時的

3樓: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卡薩布蘭卡996

古代計時方法。

時辰」古人最常用的計時用語是「辰」,也稱「時辰」。他們將一晝夜分成十二個「時辰」,並給每一個「時辰」取名,也就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每曰「時辰」從子時(相當於現在我們說的夜裡十一點鐘到一點鐘)開始,到亥時(相當於夜裡九點鐘到十一點鐘)結束。

古人說一個「時辰」就是現在的兩個小時,半個「時辰」就是一個小時。

刻」古人計時也說「刻」,這一時間概念源自於古老的計時工具日晷和漏壺。日晷是在一圓盤當中垂直豎立一杆,利用陽光下立竿投影的移動來記時,並以盤上刻痕為時間標記,即所謂的「晷度日刻」。最初用漏壺計時,一晝夜有一百「刻」,故古人言中的「刻」和我們現在說的一刻鐘在時間長短上有出入,直到清代改一百刻為九十六刻,一刻才完全等同現在說的十五分鐘。

一盞茶」、「一炷香」

明清**中常用「一盞茶」和「一炷香」來表示時間。中國人自古就有喝茶的習慣,所以用喝茶的時間來計時是很自然的。古人稱喝茶喝酒用的小杯子為「盞」,所以才叫做「一盞茶」時間。

寺廟是老百姓常去的地方,燒香又是寺廟裡最常見的宗教儀式,所以燃燒「一炷香」的時間也成了人們常用的表達時間段的用語。

一歇」、「半歇」

歇」也是古人表示時間的用詞,有「一歇」和「半歇」的說法,意思差不多,都是「一會兒」的意思。例如《水滸傳》十五回,說阮小二哥幾個把「三隻船廝並著劃了一歇,早到那箇。

4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的計時方法一般如下。

1.太陽、月亮和星星 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古巴比倫人把一天分成24個部分,也就是24小時。

2.日晷 人們注意到,隨著太陽由東向西移動,樹木和岩石投下的影子從一邊移到另一邊,以此可確定一天時間的變化。

3.水計時 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使用水鍾計量時間。水從一個碗滴到另一個碗。

4.火計時 古代中國人通過燃燒一根以固定間隔打結的溼繩子來計時。後來,人們記下了燃燒一根蠟燭或一盞油燈裡的油所需的時間。

5.沙漏 沙子以均勻的速率從一個玻璃球流到另一個玻璃球。許多年來,水手們攜帶這些計時工具出海航行。

6.機械鐘(1世紀) 第一臺機械鐘通過使用重物驅動轉輪,帶動指標計時。

7.鐘擺(17世紀末) 一個名叫克里斯蒂安·於讓的荷蘭人,最早發明了走時準確的鐘。這些鍾由一個鐘擺控制。相同長度的鐘擺完成每次擺動花去相同的時間。

這是義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2023年發現的。

8.航海鍾(1世紀)一個英國鐘錶匠約翰·哈里森在2023年發明了第一臺"航海天文鐘",即在海上工作的時鐘。

9.電子鐘(19世紀初)電池被用來給最早的電子鐘提供動力。今天,我們通常把這種鐘的插頭插入我們家中的電源插座。

10.石英鐘(2023年)石英是一種礦物,當電流通過它時,它每秒鐘振動32768次。今天,大多數的鐘表都有一塊石英晶體。許多鐘錶使用數字代替了鐘面。

11.原子鐘(2023年)原子鐘是最精確的。這種時鐘在37萬年裡快慢誤差不會超過1秒。原子鐘以銫原子的振動為基礎,銫原子的振動速率是每秒9192631770次。

5樓:_蘇離微

好像是沙漏,分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還有「更」要的話追問吧。

6樓:南昌志明

您知道古時候人們是怎麼計時的嗎?根據太陽照射杆子形成的倒影?這只是其中之一,他們還會用「龍舟香漏」和「延佑滴漏」等更簡單易懂的方法!

如果那隻當鬧鐘的公雞被宰了,怎麼辦?古人當然不會弔死在一棵樹上。除了漏壺和日晷外,古人還發明瞭香鍾。

就是以特製的模子製成盤香,盤香粗細均勻,燃燒時間才能準確。再從燃燒後剩餘的盤香上的刻度來推測時間。後來,古人對香鍾進行了改良,在香火燒到固定刻度時,上面掛的重物就會落下,撞擊盤香下的金屬器皿,達到鬧鐘的效果。

古人如何計時的?

7樓:乘迴夢

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這一問題,首先是古人對於時間段的劃分,其次是古人用於計時的工具。

首先,在古代,自西周起就有了以十二個月劃分一年,以十二時辰劃分一日的歷算方式。古人認定的一天的開始往往是夜半時分,以十二地支來命名十二個時辰。

分別是子時(23:00-00:59)、丑時(01:

00-02:59)、寅時(03:00-04:

59)、卯時(05:00-06:59)、辰時(07:

00-08:59)、巳時(09:00-10:

59)、午時(11:00-12:59、未時(13:

00-14:59)、申時(15:00-16:

59)、酉時(17:00-18:59)、戌時(19:

00-20:59)、亥時(21:00-22:

按照人們的活動,又有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的說法,古人的一個時辰即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兩個小時。比時辰更小的單位則是刻,如果按照通用的百刻制來算,每刻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分鐘,古人一般採用某時某刻的方式來表達時間。實際上,古代的時辰劃分和刻度劃分在不同時期也有差別,還有十時辰制、十六時辰制或是一百二十刻、九十六刻等。

其次,古人用於計時的工具也是很多元的,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日晷、漏刻、香燭這幾樣。最初,古人是根據太陽的影子位置來判斷一天內的時間的,這是日晷發明的基礎,日晷又稱圭表或日規,由一根垂直的石柱和一個石板(一般為圓形)組成,晷面有刻度,人們可以根據影子落的位置判斷時間;

漏刻也是一種常用的工具,漏指漏壺,刻指刻度,是根據水滴落下的時間均衡的原理髮明的一種儀器,壺中的刻箭上標有數字,這樣也可以判斷出時間,與此相近的還有沙漏,原理也相似;香燭也是古人常用來計時的工具,古代的蠟燭上有刻度,也可以作為時間的標示,古裝劇中常說的「一炷香的時間」反映出古人也常用香燃燒的速度來作為計時的工具。

8樓:看鑑

古人計時的方法有很多種,除了日晷、漏刻、更夫打更,還有更高階的水運儀象臺。

9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沒有時鐘,沒有手機。他們計時完全依靠於太陽。在古代人們一般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根據太陽的軌跡來判斷當時所處的時間。

10樓:魔獅迪露

古人的計時都是通過看太陽的位置來進行計算的,畢竟他們沒有手錶。

11樓:蘇默

古人記錄時間的方式有燃香、日晷、漏刻等。燃香起源於古時僧人打坐,一炷香的時間為一小時左右。日晷是利用影子測時間的計時儀器,漏刻則是利用滴水來測量的時間的。

漏刻又叫漏壺,是利用滴水來測量的時間的。早期的漏刻通常是讓水從壺中的孔流出,漏壺中則有隨著水面下降的浮箭,可以通過浮箭指示的刻度來檢視當前時間。

古代時期古人是如何計時的?

12樓:乾萊資訊諮詢

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

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過許多計時制度,從而產生不少名稱。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_。

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早在商朝時期,古人便發明了圭表計時,其原理便是在地上直立一根長杆,通過影子長短的變化來判斷時間。

古代人說古文還是白話文,古代人說話是用文言文還是白話文

大局大曆 古代人說話用白話文。古人的普通話與我們現在有很大的不同,不僅是發音方面,詞彙的組成和含義也有很大的差別。先秦時期的文學著作非常精簡,例如 春秋 記錄了魯國三百年的歷史也不過一萬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寫作技巧掌握在讀書人手裡,而古代的識字率大多在10 以下,先秦的時候也就在2 左右,大多數老百姓...

古代人怎麼刷牙漱口,古代人怎麼漱口?

根據 禮記 記載,古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刷牙護齒的習慣。所謂 雞初鳴,鹹漱 便正是指古人通過漱口的方式清潔牙齒。當然,他們的漱口水也是有講究的,諸如 醋 鹽水 茶等具有消毒清潔作用的液體。茶水中含有氟和維生素,長期用茶水漱口,具有清潔口腔 防止蛀牙的作用。並且,中國最早出現的牙齒清潔工具是楊柳枝。...

為什麼古代人這麼聰明,為什麼古代人比現代人聰明?

典型的證明 佛教 農曆 黃帝內經 本草綱目 易經 孫子兵法 道德經 八卦 四大發明。任何一個東西你去仔細琢磨吧,放今天,都不是一個高智商的人不輟地奮鬥一生就能完成的。還有很多,可能你我不知道的證據 神相 被一個醫生用15萬掌紋標本驗證為並非封建迷信。麻沸散,今天我們仍做不出來。為什麼古代人聰明呢?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