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早期海禁以及乾嘉時期的對外貿易限制是怎樣的?

時間 2025-07-11 10:31:17

1樓:寧曦

清朝早期海禁的實行與開放的三個階段:

清初,為對付出沒於東南沿海的鄭成功集團,厲行海禁,嚴禁民間船隻私自出海,違者本人正法,貨物沒官。又頒佈「遷海令」,強迫海島及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設界不得逾越。對外通商口岸。

只有澳門。對外**。

和沿海經濟都因此大受影響。

康熙平臺灣後,於二十四年(1685)解除海禁,指定廣州、漳州、寧波、雲臺山。

四地為對外通商口岸。對外**悉照明朝引舊制。閩粵各關皆設正副監督各一人,相當於以前的市舶使,來船經監督盤驗許可後,才能進行**。

對外**的商人叫作「行商」、「洋商」,又叫「官商」。對外**的組織叫作牙行,又叫「十三行」。

為了統一**的規程,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成立了「公行」,公行壟斷對外**,其他的商人不得參與。康熙時,清朝**雖然開關與外國**。

但對外國商船的活動極為注意,對逗留外國的中國人也防範極嚴。

乾嘉時期的嚴格限制:

乾隆二十二年(1757),又將通商口岸縮減至廣州一處。二十四年,頒行《防範夷商規條》,在對外**方面設定了種種嚴格的管理規定,以後又多次續頒補充條款。清朝對外**皆由官府指定的廣州「十三行」行商**,漏昌行商作為清廷。

與外商的中介,要負責向外商徵收關稅,代為管理外商,並從事對外交涉。

外商在廣州活動以及與「行商」以外的其他商民進行交往,都受到嚴格限制。加埋搜圓強對內地商人的限制,設「保商制度」。保商受**委派,擁有對外彎塌**的特權,凡外來的一切人員、船隻、貨物及納稅等事皆由保商擔保。

加稅也是限制與西洋各國通商的辦法之一。清朝**的關稅分船鈔、貨稅兩種。除康熙時曾一度減輕稅額外,以後各種名目的附加稅。

日益增多。同時,清朝**還先後頒行了禁止五穀、金銀、銅觔、絲斤出洋的種種禁令。

2樓:財稅社會

海禁是清朝早期實施的一項政策,限制海上旅行和海上**,以限制中國與外國的接觸。

這項政策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中期一直有效,是由朝廷實施的,目的是控制外國影響的傳播並保持政治穩定。這項禁令是通過海岸巡邏、海關檢查和對違規者的處罰來執行的。

乾隆時期的對外**限制是清朝**擾賀在乾隆年間實施的**政策。這些政策旨在限制對外**,減少**流入中國,這被視為對經濟的威脅。這些限制包括限制在中國允許的外國**商數量、可交易的商品型別以及悄老**地點。

這些政策主要旨在控制中國與外國之間的貨物流動,限制外國勢力在中國的經濟和文化影緩運派響。儘管有這些限制,但在這一時期,對外**繼續蓬勃發展,許多外國商人找到了繞過這些規定的辦法。

3樓:創作者

這樣做是為了有效的避免海盜,避免國土受到影響,當時的清朝對於一些海上的**是非常嚴格的。

4樓:番茄味雞腿堡

清**設立了壟斷的制度,嚴格的管理進出口**,進行納稅,管束一些外國人,更好的進行對外**。

5樓:帳號已登出

實際的話對待**確實是比較嚴格的,而且這時候他們是封閉全國的封閉閉關鎖國的。

海上**可以帶來巨大的收入,為何清朝還要實行海禁?

6樓:一天比一天好呢啊

清朝實行海禁,大概有五種原因。其一,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其二,為了防止沿海的居民和反清勢力、外寇勾結。

其三,防止外國的資本主義對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造成打擊。其四,遏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其五,清朝**認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無需與外國人交流。

清朝實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樣可以鞏固自己的政權,中國自古是農耕生活,百姓們習慣了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只需要進行田間勞作,然後每年再交稅,生活就可以過得很安定。清朝**只要不斷的收稅,沒有百姓起來叛亂就心滿意足了。

明朝的鄭成功被清朝逼退到海島上,在島上發展自己的勢力。而清朝害怕鄭成功再次對清朝政權進行打擊,所以禁止海上活動。防止沿海的居民接濟反清勢力,從而對鄭成功進行遏制。

清朝有很多的英國人滲透到中國,他們在沿海進行各種非法的舉動,這引起了清朝**的注意,清朝**為了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於是關閉通商口岸。

當時中國的商品在世界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很多的國外商人都想到中國購進陶瓷絲織品以及茶葉,有些外國商人還帶著自己國家的特產來中國進行拍賣和交易,這影響了中國的小農經濟。

而且隨著外國商人的到來,中國的資本主義也得到了發展,開始出現萌芽。清**為了保護自己的政權,實行加強重農抑商的政策,維護小農經濟,遏制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總的來說,清朝實行海禁政策的原因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益,維護封建主義制度。

7樓:王子欒川

倭寇騷擾與西方殖民者的擴張。由於西方殖民者的擴張,嚴重威脅到了中國的沿海安全和清**的統治,於是清**實行了海禁政策。

8樓:網友

是為了對付東南沿海及臺灣的抗清勢力。雖然八旗子弟擊潰了盤踞南方的明朝殘軍和各地的農民義軍,但反清活動仍時有發生,最大的威脅就是盤踞臺灣一島和福建沿海州府的鄭氏家族。

9樓:網友

海上**能為朝廷帶來鉅額稅收的封建社會。因此皇帝決定要搞海禁,一定是因為當時的海外**和海上活動對朝廷不利,有危害國家的可能。

10樓:驚鴻

因為那個時候的清朝倭寇盛行。而且清朝實行的是閉關鎖國政策,不接受外來的事物,防止與倭寇勾結。

11樓:豬油炒菜真香

這是因為當時清朝盲目的排外,而且當時面對倭寇的騷擾不得不實行海禁,也是封建統治的需要才進行的。

12樓:luu陽光的

因為清朝的統治者認為國內地大物博,有什麼東西是沒有的,為什麼還要向海外購買呢,所以選擇閉關鎖國。

13樓:窮加布

因為明清時期海盜很多,朝廷又沒有能力完全消滅海盜,為了減少海盜的打擾,就實行海禁了。

14樓:丸子閒談文化

那是因為當時的清朝非常的排外,面對當時倭寇的騷擾,所以才不得不實行海禁的。

海禁政策是明清王朝施行的制止中外**的政策錯**了?

15樓:倒騎駱駝笑半仙

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是兩碼事 海禁是限制民間通商 對外**由國家掌控 利潤完全由統治階級獲得 明朝時期 全球每年開採出來的** 至少有四分之一都通過**進入了明朝國庫 明朝末年南方地區還僱傭了很多葡萄牙人作為水師和火器部隊的教官胡哪 還是很開放的 而且明朝海禁的主要原因並非為了防純做鎮止外面的敵人 而是因為明朝內廷和外廷的黨爭。

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就是完全的與世隔絕 最終導致了科技嚴重落後 在明朝前期和中期 明朝是世界上科技力量 工業力量 經濟力量最強大的國家 而清朝時期舉國上下都是驚人的貧困 當時來清朝外交的英國使者曾對英國王說清朝的軍隊裝做粗備比叫花子還要破爛。

康熙初年與外國有**往來,康熙末年為何突然禁海?

16樓:職場百科小週週

在康熙末年突然禁海是由多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這也正是在歷史上有名的清朝海禁。

總而言之清朝突然禁海,有內部原因以及外部原因所造成的,但是歸結起來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採取了海禁這一政策之後對中國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為什麼明代的海禁反而促使了私人**的增長,清代的海禁就真的讓中國衰落?

17樓:億億長

明代有官方發起的「鄭和下西洋」使很多中國人知道了中國在其他國家中的影響力,同時絲綢之路由於。某某民族(記不起來了)的阻斷導致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國家在這上面有利可圖因此沒有真正禁海。清朝禁海讓中國衰落也是有相對性,若是開放國門同樣也會被資本世界沖垮,因此腐朽的封建統治才是根源。

明朝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後,一直到嘉靖時期,海禁政策時松時緊,總體上說是以緊為主。但是隨著商品經

18樓:浮生若是夢

d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

縱觀整個材料不難發現,明**的認為是乙個「錯誤地認為」,明**的做法只能是錯誤引導了中國人的海洋觀念,使中國喪失了利用海外市場發展自我的機會。當然這個錯誤認為、錯誤引導是乙個封建**必然會犯的乙個嚴重錯誤。其實王直等民間海商集團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出現的乙個很正常的民間海商集團。考點:

明朝和清朝的海禁有何不同,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有何本質上不同?

明朝的海禁政策在隆慶開關前一直是官方政策,清朝的海禁是為讓清朝背落後捱打的黑鍋扣上的。明朝的海禁與清朝的閉關鎖國有何本質上不同?明朝的海禁和清朝的閉關鎖國是不同的,海禁是為了讓 控制一些重要 不讓普通百姓去做,也是為了防止倭寇滲透和侵擾。但不是與世界隔離開來,是上層社會一些階層的自我封閉,民間的交流...

清朝至今有多少年,清朝早期到現在有多少年了

1 距今103年。2 簡介 清朝 1636 1912年 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共有十二帝,國祚267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攻佔明朝首都北京。一片石之戰後,清軍趁勢入關...

清朝為什麼叫清朝

霓脦那些 名稱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 大清 入關後成為元朝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三個 也是最後一個 把 大 字加入正式國號之中的大一統皇朝。皇太極改國號的原因,未有史料明確記載,有說法認為是為了掩蓋女真曾臣服於明的歷史以鼓舞士氣 清 之國號,或雲是金的諧音,而且滿人尚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