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淺談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

時間 2021-05-07 19:59:10

1樓:血殿下

傳統的課堂以教師、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壓抑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而未來的教育不再是傾聽者的教育,要放飛課堂,要給學生一個初試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靈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滔滔不絕,反而是沉默是金。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成為學生自由展現的地方,成為學生個性釋放、自主學習、主動**的家園,一直是我們的理想,也是課改積極提倡的。

一、「還」的認識

眾所周知,「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是現在人們說的最多的話題。問題的關鍵不是提出一個口號,大家喊喊就行,關鍵是弄清楚:還什麼,——時間、空間、主動權;為什麼還,不需多言;怎樣還,這才是關係到課堂生命力質量和效益的最大因素。

還,意思為「回、歸、歸還」。本來屬於誰的,歸還與誰。課堂屬於學生的,就要歸還與學生。

歸還是什麼都毫無保留的給予嗎?當然不是,學生是跟隨老師來學習的,老師還須有必要的「傳道、授惑、解業」。當我們需要和想還的時候,老師自身的認識,一種認為老師需要有充足的儲備,十分的把握,以避免出現還給學生之後,老師收不回來的「尷尬」,覺得收不回,是有失老師「身份」的。

其實,我認為這恰恰是「不想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的原因。孔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並且坦然地在小孩子面前承認:關於什麼時候,我們離太陽遠還是近的問題說不知道。可是,我們現代的教育中,學生們一致認為老師的見識是高過學生,學生肯定不如老師知道得多,所以,當學生問的問題老師不知道的時候,就認為「不正常」。

那麼,在課堂中就可能出現兩種現象:第一,學生的問題逃不出老師的手掌心,老師是萬能的,無所不知的(往往不真實);其二:學生的問題超出老師的預料,老師感到無所適從,早早的將學生的問題「帕斯」。

這樣,就無法真實地體現「把課堂還給學生」。

所以,「還」的意識應該有,更應該有一種平等、寬容的認識。要相信學生有超乎老師能力,出乎意料的智慧。要有去發現學生智慧的想法,這樣的課堂才會令人嚮往,是充滿靈性,每天有新風景的課堂。

1、 教師備課,要有「預謀」

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在備課中要有「預謀」,也就是在備課中要提前想到,在哪個環節想讓學生充分地說,學生可能說出那些答案。對於學生的這些答案老師怎樣與學生互動交流,想最終達成什麼樣的效果,鬥志的老師做充分的備課。而且在這樣充分開放的環節中老師還要做好如果招架不住的準備,怎麼準備,準備什麼,都需要老師去捉摸。

如果老師在課堂上走過這樣的幾輪,體會一下其中的滋味,必然會在遇到此類問題就有了「免疫力」,就會豁達了。

2、課堂準備:蹲下來,天地將更寬廣

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學的最佳手段,在於培養學生在教師適時、適量的引導下,運用恰當的方法去主動認識客體,在認識客體中最終掌握方法去生成客觀知識,再反作用於客體。基於此,教師在設計教學的時候,大可蹲下來,設身自己是學生,改傳統的以「教」為核心的教學設計為以「學」為核心的教學模式,形成教與學的同步推進。在課堂上,教師要做好學習方法的示範,設計有針對性地學法訓練;在各個環節上指導學生,並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方法要求,引導學生把自己的主動(自主)學習作為認識思考的物件,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思維過程、思維方法,形成學習方法——掌握運用——強化遷移的鏈式結構。

教師要以自己的經驗為學生創設一個能讓他們既激情洋溢的的場所,又是一個有著無窮新的奧祕的的天地,吸引著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渴望學習,渴望擁有知識。

3、課堂引導: 在自由的天地,學會飛翔

要讓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必須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自主意識、自主思維、自主學習。在這個目標下,首要的是必須結合學科特點讓學生明白學什麼,怎樣學,為什麼學。只有先有了一定的規矩,方圓也就畫成了一半。

所以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習程式、學習方法、學習要求上進行預先指導,要求學生按照一定的學習規程進行基本的訓練和初步的實踐,進而再通過自己的新的認知時間來循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4、教師點評:不要簡單的肯定和否定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需要有自己教學語言,可是有一種語言,很多人善說:「對」或者「不對」,總是急於肯定學生的回答,特別是學生的答案正是教師預想中的答案的時候。老師要學會穩住自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要急於作任何正面的肯定,更不能作定性的評價。

學會說:好,還有別的想法嗎?引導學生說出隱藏在心裡的所有的想法。

數學名師華應龍在執教乘法的交換律的時候,當學生通過解答一道題目之後,老師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回答:

交換因數的位置,積不變。這顯然是老師需要的答案,但華老師沒有做肯定,說:你看老師說交換3和4的位置,積不變,和第一位同學的說法有什麼不同?

你有什麼想法?顯然,通過這樣的比較,更激發學生全面辯證的看待問題,以至於學生到最後說出:不要通過一個或者幾個簡單的例子就來證明問題是不科學的的想法就不足為奇了。

不做簡單的肯定和否定,需要教師學會穩住,學會讓學生在辯證、比較、觀察、選擇中分析問題,能對問題有更全面透徹的理解。

5、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氛圍,提供提問的機會。

無論學生提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給予鼓勵,要號召全班學生向經常提問的同學學習,看誰提的問題多,提的問題質量高,努力創造良好的、民主的、寬鬆的課堂氛圍。學生若有疑問,鼓勵他們不僅可在授新課前問,可在課後練習前問,甚至在課堂教學中隨時都可以問,以培養學生問的興趣。讓學生自己問,教師不僅要釋疑、解惑,而且要啟思設疑,引而不發。

教師決不掩飾自己在某些問題上的失察,甚至無知,也不因似是而非的回答遏止了學生的創新。教師需要採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需要尊重並認真思考學生的提問,不能讓問題止於自己。通過讓學生問,真正懂得學習的真諦不在於獲得已有的結論,而在於發現尚未解決的問題。

還給學生的話語權——課堂上學生說話的權利,老師肯定都想給。而且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學會積極主動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可是,我們的希望和我們看到的有時候相反,學生總不能有見地的談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大部分學生似乎總是無話可說。可是下課的時候,一個個說的滔滔不絕。課堂上缺什麼呢?

導致學生就不想說,不能說,久而久之就不會說了。我想這是一個老師的功力。從目標的把握、問題的設定、學生積極性的調動、課堂良好氛圍的營造,值得我們研究的。

每一個環節都不是單獨存在的。

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需要老師有意為之作專項訓練的。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有經驗的教師往往在教學設計中善於做「茅盾的始作俑者」,故意製作知識的矛盾衝突,引發學生爭論。在爭論中,對知識的綜合分析應用能力得到極好的練習。

例如,一位教師在執教《24時計時法》時,在黑板上板書「9點到青島」的資訊,讓學生說說,是什麼時候?學生在爭論中認為可能是上午9點,也可能是晚上9點,因為一天中有兩個9點。這樣對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認識基礎,對學習新知埋下很好的伏筆。

**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

數學課怎樣把課堂還給學生

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2樓:愚者思思

首先是觀念,你只要想,課堂就是孩子的。其次是在正確觀念指導下的備課,簡單灌輸學生會覺得索然無味。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你會找到教材要求和學生需求的結合點,讓學生學到方法,學到規律,從而讓學生享受到學習的樂趣。願你做個成功的老師。

3樓:匿名使用者

多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意見,自己對他們的要求低一點,甚至可以讓他們自己制定班規

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上的真正主人

4樓:丶蛋急

這就要考老師

的能力了,有很多方法,我個人

比較看重的一個方法是讓學生來做老師。讓學生來,最開始肯定是沒有學生願意報名的,都不好意思,這個時候可以讓班幹部帶頭,畢竟班幹部是要發揮作用的。每節課讓一個學生提前預習下堂課該學習的內容,可以給學生一些參考或者平時自己上課時的方案。

每個月或者每週進行 一次評比,由老師和學生共同選擇。同時由班費設立獎品,提升學生的積極性,慢慢的報名的學生會變多,但是也不能完全把課堂交給學生,可以留一半或者三分之二的時間給學生,剩下的時間老師點評,同時指出**應該改進,但是不要直接說這是錯的之類的字眼,會打擊學生信心,最好用「這裡應該這樣改進一下」「這個題目或者什麼講的其實很好,但是有沒有思考過另外一種**或者解法等讓人容易理解的方法」這樣既不會讓學生感到尷尬,又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和控場能力。這是建議,可以借鑑一下

課堂教學中如何更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精品教育 如何把課堂還給學生傳統的課堂以教師 書本為中心,不重視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壓抑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 積極性和創造性,束縛了學生主體的發展,而未來的教育不再是傾聽者的教育,要放飛課堂,要給學生一個初試羽翼的天空,而不是囚禁心靈的場所。教師在課堂上不再是滔滔...

如何讓學生成為英語課堂的真正主人

如果教師用傳統的 老師講,學生聽 教師問,學生答,動手練 進行教學,學生會感到很乏味,越學越不愛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力求形式新穎,寓教於樂,減少機械化的程式,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何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主人 陌 首先得培養學生的興趣,先得讓學生喜歡你,你儘量得融入學生那個集體,你的教學...

如何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如何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文庫精選 內容來自使用者 趙學紅 新課改以來,課時大幅度減少,但內容並沒有減少。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作為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於張揚學生個性的 場所 讓學生的個性在寬鬆 自然 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然而長期以來,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個性的發展,過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