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啼是什麼意思,蹄在古文裡都有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5-07 19:59:11

1樓:義笑笑

「啼」在這裡是「鳥鳴叫」的意思。子規,就是杜鵑,也有的地方叫鷓鴣,其實就是布穀鳥吧。 因為這種鳥的喙是紅的,所以它鳴叫的時候,我們會看到它的嘴是紅的,好像它咳出了鮮血一樣,讓人不由地產生同情之心。

如果人的心情本就不好,就容易與其產生共鳴,自己的悲痛更添數倍,也就更加感覺到似乎子規的鳴叫聲特別悲哀。此意互相襯托,互相渲染,悲情於是倍加濃烈。這就是古代詩人們常以「子規啼」「杜鵑啼」「鷓鴣聲」「鷓鴣飛」「鷓鴣啼」等表達悲情的原因所在。

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杜鵑啼血猿哀鳴」;李商隱《錦瑟》中的「望帝春心託杜鵑」;顧況《子規》中的「杜宇冤亡積有時,年年啼血動人悲」;常建《嶺猿》中的「鷓鴣飛處又斜陽」;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中的「山深聞鷓鴣」; ……

蹄在古文裡都有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2樓:drar_迪麗熱巴

1、 又如:或人(某人。不稱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或曰:「以慰夫賢而辱於此者。」——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

或語公(袁可立):「此弄臣,奈何窘之?」——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

2、又如:或時(有時);或一,或種(某種);或日(某日,有一天)3、用作虛詞

君實或見恕。——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或異二者之為。——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4、表示假設。猶倘若,假使。如:

或若(假使,倘或)古文字中,「國」(繁體字為國)字從口從或,究竟是「口」還是「或「為原形,眾說紛紜。馬敘倫先生主張口為國之原字,......日本學者後藤朝太郎則主張「或」為國(國)之原字。

他認為加以口者,系秦漢以後之事。並於《國家學會》雜誌第二十七卷第六號上發表**,說之如下:「國(國)字作口,乃秦漢以來之事,周代春秋戰國時代,只有或字。

」按:或為戈與口之合體,後漢許慎於《說文解字》中亦曰,或者,邦也。

3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4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5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6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7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8樓:匿名使用者

「及」在文言文中的字義如下:

1、用作動詞,意思是:趕上;追上。

出處:春秋·左丘明《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三十三年》「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義:追到河邊,(孟明等人)已登舟離岸了。

2、用作動詞,意思是:至;到;到達。

出處: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疇。」

釋義:農夫把春天到了的訊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

3、用作動詞,意思是:遭遇;遇到。

出處:春秋·佚名《叔向賀貧》:「略則行志,假貨居賄,宜及於難。」

釋義:犯法胡為,放利聚財,該當遭到禍難。

4、用作動詞,意思是:推及;涉及。

出處:先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釋義:敬愛自己的長輩,進而也敬愛別人的長輩。

5、用作動詞,意思是:來得及。

出處:漢·劉向 《荊軻刺秦王》:「方急時,不及召下兵。」

釋義: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及召來侍衛。

6、用作動詞,意思是:趕得上;比得上。

出處:先秦·佚名《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釋義:您美極了,徐公怎麼能比得上您呢?

7、用作介詞,意思是:等到;到了。

出處:魏晉·王羲之《蘭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釋義:等到對得到或喜愛的東西已經厭倦,感情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

8、用作介詞,意思是:趁著。

出處:先秦·左丘明 《子魚論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

釋義:對方人多,我方人少,趁著他們沒有全部渡過泓水,請攻擊他們。

9、用作介詞,意思是:跟,與。

出處:先秦·左丘明《左傳•僖公四年》:「屈完及諸侯盟。」

釋義:後來,屈完代表楚國與諸侯國訂立了盟約。

10、用作連詞,意思是:和,與。

出處:魏晉·李密 《陳情表》:「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釋義:我的辛酸苦楚,並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

恆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9樓:瀛洲煙雨

1、永久不bai變;固定

。《齊桓晉du文之事》:「zhi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dao為能專。」

譯文:沒有固定的資屬產而有一定的道德水準,只有士人才能做到。

2、經常;常常;總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恆過,然後能改。」

譯文: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

3、平常;一般。

《童區寄傳》:「寄偽兒啼,恐慄,為兒恆狀。」

譯文:假裝小孩子哭,驚恐戰慄,作出小孩子平常的情狀。

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恆,常也。從心,從舟,在二之閒上下。心以舟施,恆也。

白話版《說文解字》:恆,常久不變。字形採用「心、舟」會義,表示一切在二之間。以舟施心,這就是恆心。

相關詞彙解釋:

1、恆人[héng rén]

常人,一般的人。

2、恆醫[héng yī]

一般的醫生。

3、恆準[héng zhǔn]

固定的標準。

4、恆等[héng děng]

完全相等的;產生或實現同一的--主要指邏輯命題和數學的方程與演算所表示、產生或實現的方面。

5、恆交[héng jiāo]

平常的交情。

10樓:匿名使用者

①《形》永久不變;固bai

定。《齊du桓晉文之事》:「zhi無恆產而有恆dao心者,惟內士為能。」

②《副》經常;常容常;總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恆過,然後能改。」《聊齋志異·山市》:「數年恆不一見。」

③《形》平常;一般。《童區寄傳》:「寄偽兒啼,恐慄,為兒恆狀。」br>

【恆產】指土地、田園、房屋等不動產,也指代代相傳的財產。

【恆醫】普通醫生。

文言文中「得志」是什麼意思

11樓:匿名使用者

文言文中「得志」是的意思有三個,分別是:

1、謂實現其志願。

2、指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多含貶義。

浩然 《豔陽天》第一○三章:「他帶著一臉小人得志的奸笑,拍著 馬子懷 的肩頭說:『爺們,那天在集上我怎麼跟你說的?』」

3、謂揣度而得其意旨。

擴充套件資料

近義詞一、得意 [ dé yì ]

1、領會旨趣。

2、猶得志。

劉紹棠 《鄉土與創作》:「後來少年得意,一帆風順。」

3、稱心,滿意。今亦指驕傲自滿,沾沾自喜。

趙樹理 《小二黑結婚》十二:「﹝ 小芹 ﹞過門之後,小兩口都十分得意,鄰居們都說是村裡第一對好夫妻。」

魏巍 《東方》第六部第十三章:「 陸希榮 得意地笑了笑,說:『不瞞你說,我現在是西北潘記皮毛公司的副總經理。』」

4、指及第。

二、稱心 [ chèn xīn ]

遂心適意。

三、滿意 [ mǎn yì ]

1、決意,一心一意。

2、意願得到滿足。

蕭紅 《小城三月》:「 翠姨 梳頭梳得是很慢的,必定梳得一絲不亂;擦粉也要擦了洗掉,洗掉再擦,一直擦到認為滿意為止。」

3、滿以為;原先料想。

4、猶充盈。

12樓:匿名使用者

得志,意思是志願實現,多指滿足名利的慾望。

【拼音】dé zhì

【出處】

1、先秦·佚名《易·賁》:「『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素白無華的文飾、必無咎害,可以說是實現其志願了。

2、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白話釋義:闔廬自立後,實現了願望,就把伍員召回,官拜為行人,同他一起策劃國事。

擴充套件資料

一、得志的近義詞

1、高興 [ gāo xìng ]

釋義:愉快而興奮。

出處:晉·殷仲文 《南州桓公九井作》詩:「獨有清秋日,能使高興盡。」

白話釋義:只有清秋時節,才能使得高雅的興致盡情釋放。

2、得意 [ dé yì ]

釋義:稱心如意;感到非常滿意。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白話釋義: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

二、得志的反義詞

1、潦倒 [ liáo dǎo ]

釋義:指頹廢、失意的樣子;舉止散漫、不自檢束等。

出處:三國魏·嵇康 《與山巨源絕交書》:「足下舊知吾潦倒麤疎,不切事情。」

白話釋義:您知道我從前潦倒頹廢、粗布疏遠,不切合實際。

2、失意 [ shī yì ]

釋義:指不如意、不得志;意見衝突,不和睦。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蓋寬饒傳》:「 寬饒自以行清能高,有益於國,而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

白話釋義:寬饒自以為行為清廉,才能過人,有益於國家,卻被平庸之輩超越,更加失意不快。

13樓:文以立仁

「得志」,直接解釋為:志向得到了實現。本義為褒義。

如,某人想成為科學家,果然在很年輕的時候就做到了,稱為「少年得志」;某人想實現自己為國家貢獻才能的願望,而到老都不能,謂之「鬱郁不得志」。這個詞也引申為「得意」,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如「小人得志」,貶義。

14樓:知否

文言文中「得志」一般有以下含義:

實現志願。

《史記·伍子胥列傳》:「闔廬既立,得志,乃召伍員以為行人,而與謀國事。」

名利慾望得到滿足。多含貶義。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於去惡》:「得志諸公,目不覩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

謂揣度而得其意旨。

《史記·李斯列傳》:「方今天下之權命懸於胡亥,高能得志焉。

語出《易·賁》:「『白賁無咎』,上得志也。」

15樓:翔正(北京)教育科技****

得逞所願。得成自己的志向

16樓:匿名使用者

他年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文言文中「當道」的意思是什麼?

17樓:白水和襪子

「當道」多數情況下指當權的人。如張溥《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有時用它的原意:處在道路的當間。如馬中錫《中山狼傳》:「 有狼當道,人立而啼。」

文言文重點詞語釋義:

將:統帥、指揮、統領

何:怎麼、為什麼、怎麼辦、多少

嘗:曾經、常常、嘗試、品嚐

故:所以、死亡、老朋友、原因、緣故

以為:認為

是:從此

乃:就、於是

此:這遂:就、於是

俄而、少頃、須臾:一會兒

方:正、剛、方圓

耳:罷了

諸:各位

舉:推薦

遷:調任

且:而且

道經:路過

顰:皺眉

歸:回還:回去

所以:...的原因

古文言文中素是什麼意思,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暗地喃喃 1 本色 白色 2 本質 本性 3 舊交 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且 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複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主要用法有 一 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 啊 二 代詞 此,這 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 周頌 載芟 三 發語詞,用在句首,與 夫 相似 且說。四 副...

屬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屬 在古文裡的解釋有哪些?

1 引進動作的時間 處所 範圍 物件 方面 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 在 在 方面 在 中 向 到 自 從 跟 同 對 對於 給 由於 等。2 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 比 有時可譯為 勝過 3 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 被 有時動詞前還有 見 受 等字和它相應。4 放在句子開...

遂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遂在文言文中時什麼意思

遂 su 動 1 形聲。從辵 chu 2 同本義 escape 遂,亡也。說文 3 行,往 go 遂,往也。廣雅 釋詁一 不能遂。易 大壯 遂賢良。禮記 月令 4 又如 遂行 通行 順適地進行 5 稱心如意 使得到滿足 fulfill 他年如遂隱,五老是知音。唐 李中碧 廬山 王吉曰 長卿久宦遊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