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未嘗」的的意思是什麼,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10-18 06:22:47

1樓:

文言文中「未嘗」的的意思是尚未,從未。

未嘗的意思:

1、未曾:終夜~閤眼。

2、加在否定詞前面,構成雙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沒)」相同,但口氣比較委婉:這~不是一個好建議。你的辦法固然很好,但是也~沒有缺點。

拼音:[ wèi cháng ]

引證解釋: 郭沫若 《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 魯迅誠然是一位現實主義的偉大作家,但未嘗沒有濃厚的浪漫主義的成分。」

未嘗的近義詞:

一、不曾[ bù céng ]

(「曾經」的否定):我還~去過廣州。除此之外,~發現其他疑點。

楊朔 《木棉花》:「這裡有一座橋昨天炸壞,還不曾修理完好。」

二、未曾[ wèi céng ]

沒有(「曾經」的否定):~同意。~前往。這是歷史上~有過的奇蹟。

冰心 《冬兒姑娘·我們太太的客廳》:「我們的先生愕然了,從來未曾受過這樣的溫存!」

2樓:

未嘗: 尚未,從未的意思

不過也有特別比如"那也未嘗不可"這個句子中的`未嘗`就不能做為尚未和從未來解釋,這裡的未嘗是說那也沒有什麼不可以,是雙重否定的,也就是說表示是可以去做的或者說可以去嘗試等.

3樓:

就是"沒有過"的意思

4樓:

未 從沒有過

嘗 曾經

未嘗 曾經從沒有過

5樓:璩颯

你很棒★p*^o^*

6樓:

你說的是送東洋馬生序裡的吧?是從未有的意思

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7樓:匿名使用者

在文言文中「嘗」的意思有:

1、吃;品嚐。

2、嘗試。

3、經歷;遇到。

4、曾;曾經。

現代漢語中「嘗」的讀音、釋義及組詞如下:

嘗 cháng

釋義 1、吃一點兒試試;辨別滋味:~~鹹淡。

2、經歷;體驗:艱苦備~。~到了體育鍛煉的甜頭。

3、曾經:未~。何~。

4、姓。

相關組詞:未嘗、 原嘗、 越嘗、 奉嘗、 不嘗、 閒嘗擴充套件資料一、字形演變

二、字源解說

文言版《說文解字》:嘗,口味之也。從旨,尚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嘗,親口品味食物的味道。字形採用「旨」作邊旁,採用「尚」作聲旁。

三、相關詞彙解釋:

1、不嘗

[bù cháng]

未曾。2、閒嘗

[xián cháng]

亦作「間嘗」。猶曾經。

3、驩嘗

[huān cháng]

馮驩 和 孟嘗君 的合稱。

4、嘗藥

[cháng yào]

古禮侍奉尊長服藥,先嚐後進。

5、嘗穢

[cháng huì]

謂舊時的孝親之行。

6、迪嘗

[dí cháng]

進嘗,進食。

7、尋嘗

[xún cháng]

平時。8、秋嘗

[qiū cháng]

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

9、嘗酎

[cháng zhòu]

祭祀時嘗飲新酒。

8樓:瀛洲煙雨

1、吃;品嚐。

《察今》:「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譯文:嘗一塊肉, 就知道一鍋的味道,一鼎的調和。指事 物之間是互相聯絡的,由部分可以推知

整體。2、嘗試。

《齊桓晉文之事》:「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譯文:我雖然天生並不聰明,但是願意請求您讓我嘗試著做這件事。

3、經歷;遇到。

《庖丁解牛》:「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譯文:「依順牛本身的結構,(宰牛刀)連經絡相連和筋骨結合的地方都沒有遇到過,何況是大骨頭呢?」

4、曾;曾經。

《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譯文: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

文言版《說文解字》:嘗,口味之也。從旨,尚聲。

白話版《說文解字》:嘗,親口品味食物的味道。字形採用「旨」作邊旁,採用「尚」作聲旁。

相關詞彙解釋:

1、品嚐[pǐn cháng]

仔細地辨別;嘗試(滋味):品嚐鮮桃。

2、嘗試[cháng shì]

試;試驗:他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嘗試過各種方法。

3、何嘗[hé cháng]

副詞。表示婉轉的否定,帶有反問和辯解的語氣。

4、嘗新[cháng xīn]

吃應時的新鮮食品:這是剛摘下的荔枝,嚐嚐新吧。

5、秋嘗[qiū cháng]

古代天子與諸侯於秋季舉行的宗廟之祭。

9樓:最愛只是當時

嘗動詞義:

1、形聲字。從旨尚聲。「旨」,滋味美。本義:辨別滋味;品嚐。

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小雅·甫田》

2、嘗試。

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襄公十八年》

3、經歷。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傳·僖公十八年》

副詞義:

1、曾經。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傷仲永》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10樓:青春丶有你目送

在文言文中「嘗」的意思是:

①《動》吃;品嚐。《察今》:「~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②《動》嘗試。《齊桓晉文之事》:「我雖不敏,請~試之。」

③《動》經歷;遇到。《庖丁解牛》:「技經肯綮之未~,而況大軱乎!」

④《副》曾;曾經。《勸學》:「吾~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拼 音:[ cháng ]

部 首: 小

筆 畫: 9

繁 體: 嘗

五 筆: ipfc

基本釋義:

辨別滋味:~食。~新(吃新收穫的穀物或應時的果品)。~鮮。品~。臥薪~膽。

試,試探:~試。~敵(試探敵人的力量)。

經歷:~受。備~艱苦。

曾經:未~。何~。

相關組詞

品嚐,嘗試,嚐鮮,嘗新,何嘗,未嘗,飽嘗,奉嘗,原嘗,不嘗,嘗受,竊嘗,秋嘗,嘗藥。

11樓:泉來福永棋

也就是文中嘗古意思就是說在書籍文章中瞭解古時的東西

12樓:呂秀英鄭子

1.辨別滋味,品嚐

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小雅·甫田》

2.經歷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傳》

3.曾經

未嘗|何嘗

13樓:段幹增嶽能俏

嘗。在古文中

有曾經的意思,不如吾嘗而思之。

14樓:公西長征闞釵

一、動詞

1、本義:辨別滋味,品嚐。

15樓:行學岺煙丁

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宋·王安石《傷仲永》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宋·范仲淹《岳陽樓記》

16樓:韶華自轉人空嘆

嘗 cháng

亦作「嚐」。

1.辨別滋味,吃一點兒試試。

《詩‧小雅‧甫田》:「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唐王建《新嫁娘詞》之三:「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二章:「祖父愛孫女,閨女家有時送來幾個黏餅子、醃雞蛋,他總要留給孫女兒吃,自己只嘗一點點。」

2.食;吃。

《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朱熹集傳:「嘗,食也。」

《捻軍歌謠》:「送來銀兩窮人用,送來糧食窮人嘗。」

3.試探;試驗。

《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新唐書‧楊慎矜傳》:「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清黃宗羲《再辭張郡侯修志書》:「何苦而嘗身於市虎乎!」

4.經歷,身受,嘗受。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曹禺《雷雨》第四幕:「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5.通「常」。

《史記‧刺客列傳》:「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唐卿雲《送人遊塞》詩:「雪每先秋降,花嘗近夏生。」

清孫枝蔚《六客詩‧棋客》:「人間勝敗尋嘗有,一局何勞重嘆嗟。」

6.古代秋祭名。

《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於公先王。」

《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漢董仲舒《春秋繁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7.泛指祭祀。參見「嘗駒」、「嘗醪」。

8.副詞。曾經。

《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晉潘岳《閒居賦》序:「嶽嘗讀《汲黯傳》。」

魯迅《而已集‧讀書雜談》:「我也嘗見想做**的青年,我買**法程和文學史來看。」

----漢語大辭典

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 這句文言文中的「之」是什麼意思?

17樓:保靜安

自嫁你家,成為你家的媳婦,沒聽說你家先人們封王拜相者。

文言文中「嘗」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青山一尾魚 嘗動詞義 1 形聲字。從旨尚聲。旨 滋味美。本義 辨別滋味 品嚐。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 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 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 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 小雅 甫田 2 嘗試。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 襄公十八年 3 經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

文言文中的是什麼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在 是寡人之過也 中,譯為 這 又因為它是判斷句,因此整句譯為 這是我的過錯 說它是判斷句,因為它裡面有 之 是 在古文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正確,與 非 相對。陶淵時 歸去來辭 今是而昨非。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 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表示肯定判斷。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指示代詞。此,...

有卒卒的文言文,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卒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如下 1 同 猝 倉促,急速 行西逾隴卒。漢書 食貨志 白話釋義 行向西越過隴山去世。2 突然。則亡以應卒。漢書 辛慶忌傳 白話釋義 那麼沒有突然應付。3 古代供驅遣從事一定勞役的奴隸。後用為低階差役的稱呼。悉發卒數萬人穿漕渠,三歲而通。史記 白話釋義 全部調發兵卒數萬人開鑿漕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