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一」有什麼意思,「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時間 2022-02-13 07:20:07

1樓:睦楚

漢字 一

釋義 yī

①《數》。《狼》:「~屠晚歸。」

②《連》一邊;一面。《蘭亭集序》:「~觴~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③《形》同一;一樣。《察今》:「古今~也。」

④《動》看作一樣。《蘭亭集序》:「固知~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⑤《動》統一。《阿房宮賦》:「六王畢,四海~。」

⑥《動》專一。《勸學》:「用心~也。」

⑦《副》全;一概。《岳陽樓記》:「而或長煙~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誠~開口請如姬,如姬必許諾。」

⑨《副》才;剛剛。《赤壁之戰》:「初~交戰,操軍不利。」

⑩《副》初次。《曹劌論戰》:「~鼓作氣。」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時;忽然。⒊形容時間很短。

【一何】多麼。

【一力】⒈協力。⒉竭力。

【一體】關係密切,如同一個整體。一樣,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2樓:莣憂草

1、原因,情由。《文子·自然》:「天下有始主莫

知其理,唯聖人能知所以。」

2、可與形容詞或動片語成名詞性片語,仍表示原因、情由。《莊子·天運》:「彼知矉美,而不知矉之所以美。」

3、用以,用來。《莊子·天地》:「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

4、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下半句,由因及果。《荀子·哀公》:「君不此問,而問舜冠,所以不對。」

5、連詞。表示因果關係。用在上半句,由果探因。《史記·魏公子列傳》:「勝所以自附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義,為能急人之困。」

6、連詞。表示因果關係。上半句用「因」或「緣」,下半句用「所以」。後來發展為「因為……所以……」的句式。唐劉肅《大唐新語·諧謔》:「只因心溷溷,所以面團團。」

7、可以。《易·乾》:「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

8、所作,所為。

《論語·為政》:「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康有為注:「以,為也。」

所以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是suǒyǐ,意思是指原因,情由,用以,用來。宋蘇洵《幾策·審勢》有記載:「故威與惠者,所以裁節天下強弱之勢也。」

基本解釋

今:表示因果關係,常與「因為」連用 他因為刻苦訓練,所以成績提高很快;

古:……的原因 例句: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使楚》

指實在的情由或適當舉動 忘乎所以

所用;用來 夫仁義辨智,非所以持國也

原因;緣故 故今具道所以。——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而慎取之也。——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3樓:亢汀蘭國霜

你說的是不是這一首古文

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

」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

」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日之與鍾、龠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道之難見也甚於日,而人之未達也無以異於眇。

達者告之,雖有巧譬善導,亦無以過於盤與燭也。自盤而之鐘,自燭而之龠,轉而相之,豈有既乎?故世之言道者,或即其所見而名之,或莫之見而意之,皆求道之過也。

然則道卒不可求歟?蘇子曰:道可致而不可求。

何謂致?孫武曰:「善戰者致人,不致於人。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莫之求而自至,斯以為致也歟!

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苟然哉?必將有得於水之道者。

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問於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

故凡不學而務求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

昔者以聲律取士,士雜學而不志於道;今也以經術取士,士知求道而不務學。渤海吳君彥律,有志於學者也,方求舉於禮部,作《日喻》以告之。

賞析賞析

據傅藻《東坡紀年錄》,此文作於元豐元年(1078),時蘇軾任徐州知州。文章旨在說明求知不可像眇者猜日,脫離實際,自以為是。而應像南方弄潮兒日與水居那樣,從學習和實踐中求得真知。

文章譬喻生動,說理深入淺出。

這篇文章所闡述的道理,是有蘇軾親身體驗在內的。對於探求真理和鑽研學問的艱苦歷程,蘇軾自己是過來人,所以談起來格外親切有味。我們通過這篇文章,可以更好地理解三方面的道理。

首先,做學問如果不通過自己刻苦鑽研,親身實踐,只是靠打聽別人,隨便相信別人,就一定不會深入,不僅失於片面,而且還容易犯錯誤。如果只憑主觀瞎猜,危害性就更大。其次,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起作用,專靠外力是無濟於事的。

探求真理,鑽研學問的內因,就是靠自己學習,不能只撿別人的現成果實。還有第三點,所謂學習,不能只空談理論,而是得自己下真功夫,下苦功夫,要有真才實學,要受過實際鍛鍊。儘管蘇軾說,有一天"道"會不用你去求而主動地來找你,實際上他卻正是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作用,你要不下苦功夫,」道」是不會來找你的。

這些道理,在今天看來,還是正確的,對我們是有用的,值得借鑑的。

文言文中的「之」都有什麼意思?

4樓:單于秋芹延汝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誌。

「射」在文言文裡都有什麼意思?

文言文中的或什麼意思

5樓:老馬克必須回來

(1)表示選擇或列舉.、

(2)在不同或不相似的事物、狀況或行動之間的一個抉擇.

(3)近似、可疑或不肯定.如:在五天或六天之內(4)兩個詞或兩個短語同義、等義或替換的性質

6樓:匿名使用者

或:有時,有人,有的人,或許

7樓:迷你必死

1.有人

2.有的人

3.有的

4.或許

5.有時

8樓:我真的愛範

表示:有的。。。有的。。。有的。。。

9樓:犁堯岑瑛琭

「或」一般表示的意思可能有以下幾種

1、選擇關係:或者

2、也許:或許

3、物主代詞:有的,有些,比如:小動物們姿態各異,或抓耳撈腮,或安詳睡覺。

下面給出兩句,樓主可練習一下是什麼意思:

1、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代詞)2、殷其弗或亂正四方。――《書·微子》

希望能對樓主有所幫助,謝謝!

〞及〞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0樓:熱詞課代表

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裡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傷等,qaq有什麼梗?

11樓:曾萱涵

意思是:推及、顧及

一、及的組詞:

顧及、提及、及早、又及、遍及

波及、比及、累及、危及、無及

二、及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字源演化:

二、說文解字:

文言版《說文解字》:及,逮也。從又,從人。

白話版《說文解字》:及,從背後追上並抓捕。字形採用「又、人」會義。

三、相關組詞:

1、及夫[jí fū]

句首助詞。猶言若夫。

2、日及[rì jí]

木槿的別名。

3、及等[jí děng]

猶合格。

4、及以[jí yǐ]

連詞。猶以及。

5、殃及[yāng jí]連累。

12樓:king_逆流

這需要知道具體在哪句話中

及字在文言文中是什麼意思?

13樓:熱詞課代表

qaq為網路詞語,是一種表情,網路**裡常用,是哭的意思。qaq表示悲傷等,qaq有什麼梗?

古文所以是什麼意思,「所以」在文言文中有什麼意思

文以立仁 所以 在文言文中不是詞,而是短語,其語義並不固定,只能看句中介詞 以 的賓語 常常被省略 是什麼。具體解釋一下 所 作為助詞,在與後面的動詞 介詞結合時,構成名詞性結構,可以充當句子的主語或謂語。例如,與動詞 之 到什麼地方去 結合為 所之 表示 去的地方 將動詞 之 到什麼地方去 名詞化...

文言文中的是什麼意思,「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什麼?

在 是寡人之過也 中,譯為 這 又因為它是判斷句,因此整句譯為 這是我的過錯 說它是判斷句,因為它裡面有 之 是 在古文中有如下幾種解釋 正確,與 非 相對。陶淵時 歸去來辭 今是而昨非。認為正確。墨子.尚同上 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表示肯定判斷。論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之也。指示代詞。此,...

文言文中「嘗」的意思,在文言文中「嘗」是什麼意思?

青山一尾魚 嘗動詞義 1 形聲字。從旨尚聲。旨 滋味美。本義 辨別滋味 品嚐。天子乃以雛嘗黍。禮記 月令 臣先嚐之。禮記 曲禮 不敢嘗。論語 百鬼迪嘗。漢書 禮樂志 嘗其旨否。詩 小雅 甫田 2 嘗試。嘗,試也。小爾雅 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人,若何?左傳 襄公十八年 3 經歷。險阻艱難,備嘗之矣。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