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人是怎樣理解「物質守恆」的思想

時間 2022-04-30 10:00:03

1樓:野談歷史

自然界生機勃勃,不斷進行著新陳代謝。人們也不斷在消耗著一些物質,但總不會發現物質的竭盡。這些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思索。

在唯心主義者看來,簡單得很,「那是上帝為了我們人類,不斷創造出來的呀! 」陳詞濫調,無濟於事。科學的任務是認真研究它,給它以正確的回答。

物理學告訴我們,自然界的各種變化過程中,物質既不消滅,也不創生,其量總是守恆的,這叫做物質守恆原理。這種思想,在我國也是「古已有之」

一、古人對「物質守恆」的解釋戰國時期的《墨經》裡有兩條記載包含著這種原理,其一條說:「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意思是說,原來沒有的,就沒有,已經有的,也不可能消滅,因為它是曾經有過的。

這一條《經說》也解釋說:「已給則當給,不可無也」。就是說,已經存在的應當存在下去,不可能消滅。

這都定性地說明了物質的不可無故消滅。

另一條還從數量關係去說明「偏去,莫加少,說在故」。意思是,某種物質被減去一點,但從總體來說,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因為合起來還是一樣多少。這一條《說》,還從反面解釋說「俱一,無變」,意思是幾部分物質合成一起,總量也是沒有變化的。

這兩條《墨經》明顯地包含著物質守恆的原理。這種思想在別的書裡,也有不少記載。差不多時期的《管子》一書裡也說到:

「天地莫之能損也」。說出了物質不滅的思想。

晉代的《列子》中更進了一步,說「物損於彼者盈於此」,「成於此者虧於彼」。意思是,在變化過程中,這裡的物質多了,那裡必然少了;這裡少了,那裡必然多了。

這是從數量關係上說明了物質守恆。其實,凡是對世界持唯物認識的人,往往是承認物質守恆的。「元氣論」,認定物質實體都是「氣」的「聚」,而「氣」絕不會生滅,所以張載就明確指出:

「本體不為之損益」,即指出物質並不會消滅或創生。

明代王夫之說得最有趣,他說:如果物質可以消滅,到**去了呢?說它產生,又何從而來呢?宇宙哪有這麼大的儲藏來供它不斷地消耗呢?這也有力地論證了物質守恆的思想。

二、王廷相的物質守恆實驗對物質守恆思想,從定性的思維到數量關係的說明,是一個進步,後來更能通過一個具體的變化過程,甚至一個實驗來闡明,這又是一個大的進步。

明代王廷相(1474-1544),在這方面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他首先指出「氣雖無形可見,都是實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搖而得」。他指出,即使是無形的「氣」,雖「有聚散」,但「無滅息」。

王廷相還舉海水為例,說「水」可凝結為冰,冰可溶解為水;冰可以有,也可以無,但把海水和冰加在一起,其總量是不會變化的。這對物質守恆思想是一個具體的說明。

三、王夫之列舉的事例在這方面發揮得最好的,要算是王夫之了。當時經濟發展,手工業生產技術有了顯著的進步,人們對物質的變化有更多的感性知識,王夫之又特別留心於實地調查瞭解,深入到手工業作坊,考察勞動人民的實踐活動。尤其是制墨、燒汞等化學工藝過程,給了王夫之很多啟發,使得他能夠更加充實與發揮物質守恆的理論。

王夫之列舉燃燒、汽化、昇華三種物質變化事例,來論證「生非創有,死非消滅」的思想。下面就基他所列舉的事實:

(1)「車薪之火,一烈已盡,而為焰、為煙、為燼;木者仍歸本,水者仍歸水,土者仍歸土,特希微而人不見耳。」這是說一車子柴,燒掉了即化為火焰、煙塵、灰燼,這時並非不存在了,只是成了「希微」,為人們不見而已。

王夫之還舉出,如果讓松油在曠野燃燒,好像全不見蹤影了;如果密閉著燃燒,就變成黑色的煙墨。這可以更明白地證明,燃燒的過程,物質仍然是不滅的。煙、焰、爆也不可憑空創生。

(2)「一甑之炊,溼熱之氣,蓬蓬勃勃,必有所歸。若盒蓋嚴密,則鬱而不散。」這是以燒水為例:

水受熱沸騰汽化,似乎不見了,那一定有所去向,並非消失,如果蓋得嚴密,那蒸氣就跑不掉了。以此說明,水的汽化並非水的消滅。

(3)「汞見火則飛,不知何往,而究歸於地。覆蓋其上,遂成朱粉。」這是說水銀受熱昇華,變為水銀蒸氣而飛散了,好像不知**去了,實際上是仍迴歸到大地。

如果在鍊汞的器皿上加上一個蓋,水銀蒸氣就會附著在蓋子上,成為紅色粉末狀的氧化汞。這就說明了汞的昇華,也不是汞的消失。朱粉的形成也不是物質的創生。

正由於王夫之有豐富生動的感性知識作基礎,才使得他能夠形成比之前人更加深刻的物質守恆思想。他不但有一個「天地本無起滅」的總的概念,而且能夠具體指出,有形的實物,不過是「氣」聚集而成,且為人們所能覺察到,此時「非幻成也」;有形的實物不見了,那只是「氣」「散」,而為入們所不能覺察,此時卻「非消滅也」。作為物質的氣」始終是存在著的,所以他說:

「凡虛空者皆氣也,聚則顯,顯則人謂之『有』。散則隱,隱則人謂之『無。』」如此說來,世界上的物質,只有形態的轉換,而不會有量的生滅。

也就是說,總的量必是守恆的,所以他說:「聚於此者散於彼,散於此者聚於彼。」

總之,物質守恆的思想,在我國起源很早,而到了王夫之的時候,可以說已初步成型。他的著作確實是我國古代物質理論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王夫之堪稱為古代一位有貢獻的物理學家。

2樓:牧馬人

我們古代的人理解的物質守恆的理念其實是最早就提出來的,比如說一切的物質都是金木水火土所購成的,就算毀掉也會迴歸。

3樓:英姐看書說影視

戰國時期的《墨經》裡說,「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 意思是說,原來沒有的,就沒有,已經有的,也不可能消滅,因為它是曾經有過的。

4樓:歸來的_你

戰國時期的《墨經》裡是這樣解釋的,原來沒有的,就沒有,已經有的,也不可能消滅,因為它是曾經有過的。說名了物質的不可無故消滅。

5樓:咎昌淼

古人認為一個物質減少了,但從總體上來說,既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經說》當中解釋說:「已給則當給,不可無也。」意思是說已經存在的物質,就應該一直存在,不能消失。

《墨子》中說:「可無也,有之而不可去,說在嘗然。」意思是說原來沒有的就沒有,已經有的也不可能消失,因為它是曾經有過的。

運動的根本屬性是什麼,怎樣理解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運動是指宇宙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變化和過程。任何具體的物質形態只有在運動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脫離運動的物質。離開運動談物質是形而上學觀點。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脫離物質的運動是不存在的。離開物質談運動是唯心主義觀點。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

怎樣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

陰淑珍翦歌 自己總結一下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辯證關係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對立的。表現在 其一,它們的地位不同。必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支配地位,偶然性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居於從屬地位。其二,它們的根源不同。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非根本矛盾或外部矛盾造成的。其三,它們的作用...

怎樣理解民族問題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

宗雰猶童彤 我國是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文化,歷史不盡相同。民族理論與政策論述題怎樣理解民族問題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情 傅行雲時代 1 民族問題關係到人民團結和社會穩定。2 民族問題關係到社會發展和民族發展。3 民族問題關係到國家統一和邊防鞏固。1 民族團結是國家統一的基礎。2 民族團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