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說得荊州者得天下,諸葛亮為什麼在後來沒奪回荊州

時間 2022-04-16 15:00:04

1樓:曦月

諸葛亮是說取了荊州再取益州方可安定天下

其一、荊州當地軍事、人才、資源都比較富庶,而且地處戰略要地,是三足鼎立局面的重要支點

其二、劉備當時已知天命的年齡了,劉備集團也一直面臨挫敗,先取荊州穩定局面建立信心而且當地人也比較認同劉備,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也

其三、劉備得荊州之後必然引起各方面的妒忌和顧慮,一不小心就會腹背受敵四面楚歌,北邊曹操集團東邊是孫家西邊是劉璋。

最後,益州易守難攻,而且資源非常富庶,諸葛亮還分析了劉璋那邊各種形式認為可取,待取得之後以西南益州為基地,立荊州之勢以對曹操和孫權,形成鼎立博弈的局面,才能安得一方天下,至於收復漢室其實孔明打一開始也沒誇那個海口打那個包票。

2樓:匿名使用者

可兩路出兵北伐 迫使曹魏首尾不能兼顧

三國上說得龐統和諸葛亮得任何一人便可得天下,為什麼劉備兩個全得了都沒有得天下?

諸葛亮為什麼在後來沒奪回荊州

3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伐吳為關羽報仇只是個很好的藉口,所謂扯著虎皮做大旗就是這樣.要知道荊州對劉備來說是奪取天下的保證啊,諸葛亮曾在隆中分析得很清楚:取荊取益,而得天下。

則荊州益州一如兩足,可立身,可行走。所以劉備欲得天下則需以荊益為足。 在剛剛血戰拿下漢中的大好形式下,關老二居然把根本之地丟了,自斷一足,我估計劉備如果不是顧念著兄弟之情或者關羽之死還有那麼多的號召力,那麼連鞭屍的心都有了,還報個屁的仇.

(如果相信為了報仇失去理智的屁話,那麼老劉可是等了足足兩年才出兵的)扯到荊州了,就得說說荊州之於劉備是多麼重要了.劉備集團失去荊州三郡之後,從根本上,已經退出了爭天下的行列。劉備想爭天下,就一定得佔據到一塊立足點,這就是所謂的進可攻退可守之地,軍事要點。

如果佔不到荊州的一部分,即使只想守,那也是守不住的。從荊州方向攻益州,只需要數萬兵,劉備自己就剛成功過。所以最後結果只能是魏滅吳再從荊州方向出兵滅蜀,或吳滅蜀。

至於是吳先滅魏再滅蜀還是先滅蜀再滅魏或被魏滅,那已經不是需要蜀首腦考慮的事了。總之對荊州方向蜀是守不住的,想求苟安一隅兩面防守只能死得更快。所以奪回荊州的一部分是生死攸關的事情.

為什麼是一部分呢?因為蜀國並沒有那麼大的實力完全吃下荊州.在221年劉備準備發動伐吳戰役時,歷史上其真實兵力大約是11萬左右。

除去防禦漢中必須的3萬人和成都、內地的留守1萬人外,能用於進攻東吳的只有7萬人。由於道路遙遠,沿途的留守部隊還需要分兵,實際能用於同東吳作戰的前線部隊僅有4萬多人.東吳方面,當時總兵力應在15萬左右——陸遜所督的兵團有5萬人,原巫山、秭歸一線駐守部隊5千人,荊州留守部隊(諸葛謹部)至少1萬人,東線防備曹軍的部隊不會少於5萬人(因為在當年10月防禦曹軍大舉進攻時,東線的兩路大軍兵力是很強大的),另外在南方等地的鎮守和平叛部隊也有1~2萬人,加上孫權手中的戰略預備隊2萬左右。

所以劉備在兵力方面根本沒有吞下荊州的實力,他打著的是以打壓談,取得外交上的主動權,順利奪回荊州一部分的主意.這其實從他的兵力組成也能看個端詳的,劉備軍的水軍很弱小,在其發動進攻之前,沒有大規模修造戰船和訓練水軍的記載,從後來戰役中劉備沒有水陸並進的情況,也可以明瞭,劉備其實也知道自己的水軍不是吳軍的對手。以這樣的水軍實力,要想在長江沿岸的荊州地區贏得戰役的勝利,基本是不可能的,曹操在赤壁已經做出了很好的證明。

所以綜合分析得出這次戰略的動機實際上很簡單教訓下孫權,奪回部分荊州.

4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的荊州一小半屬曹 一大半屬吳 而孫劉又是聯盟 去奪荊州 不就等於毀盟開戰嘛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吳蜀聯盟、諸葛是一直主張這樣做的!所以既然是友軍、為了維護關係、也就只能如此了、再說諸葛時期大將已經沒幾個了、條件不認可啊!還有東吳也不是吃素的!

種種原因、因為他要對抗的是曹魏、而不是東吳!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北伐時奪荊州意味著兵分兩部分了 國力不支援 何況當時最大的敵人是曹魏 而不是孫吳

7樓:匿名使用者

不可以再和東吳鬧僵,需連吳抗曹。

8樓:墨梧闕思義

龐統說過,荊州雖東連吳會,西通巴蜀,但也是眾矢之的.聯吳抗魏是葛亮隆中對之要,故不奪之

9樓:幹懋姓文軒

他奪不回啊,蜀國是三國中最弱的一個,諸葛亮雖然厲害,但是光憑一人之力加上張飛關羽幾個人,沒有兵將,怎麼奪啊。

在三國裡,說臥龍鳳皺得一人者得天下,為什麼劉備把這兩人都得到了,卻得不到天下呢?

10樓:匿名使用者

當日司馬徽(水鏡先生),在臥龍出山前就感言:其生不逢時。意思就是在當時局勢下,曹魏是已「一家獨大」,人才濟濟,早晚統一大勢所趨,而孔明等想要扭轉敗局非人力可為。

在演義裡,龍鳳都是定國安邦大才,龐統善於行軍攻堅(風險大故死得早),而孔明更善於統籌管理。按現代企業來說,龐是研發總監,而孔是運營總監.

是人才但未必能遇到好老闆,遇到好老闆未必就能代表成功可通俗說這是命運。龍鳳算是運氣好,遇到劉備這樣的仁德之君,重情重義,算是好老闆。但劉備個性有些過於義氣用事,否則不會不切實際的攻打東吳(當東吳沒人才呵呵)導致火燒連營八百里,元氣大傷。

後面孔明和姜維北伐只是完成意願耳

11樓:威

因為一山不容二虎,兩個都得到了反而不好。嘿嘿,也是劉備自己的問題,一副假仁假義的樣子,幾次錯失良機,整個三國因為關羽的敗走麥城而形勢逆轉,劉備唯一一次不聽諸葛亮諫阻而被火燒連營,你說他浪不浪?一世基業毀於他的一念之間

12樓:51看中國

歷史不是一個人創造的,是少數人帶領一群人前仆後繼創造的,說臥龍鳳雛有囊括天下之才不假,但也要順天順地順人,劉備有德無才、本性柔疑、靖王之後身份不正,關鍵時刻浪費天賜良機,不聽孔明言、為關羽報私仇盲目伐吳,直接導致蜀國敗落,終難成大器。孔明一場大火沒有燒死司馬懿,天數不在蜀國也。機會和人心,都不會總是等待、眷顧那些一直短淺而又浪費的人。

1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覺得這裡面是有原因的:諸葛亮是屬於內政型的人才,所以得了諸葛亮就相當於對於內政無憂,治理國家,這是 個不可缺少的因素,龐統是屬於軍事型人才,有了龐統,對於攻城略地就不用操心,這是擴張國土的必備條件。而龐統早死,把諸葛亮調到軍事上,這個是屬於用人的不當,所以對於得到了臥龍鳳雛卻沒有得到天下

14樓:匿名使用者

那是演義,是要捧紅諸葛,歷史上諸葛並沒有那麼牛,託孤之前諸葛最大的功勞是促成孫劉聯合,龐統是人才,打成都的時候死了,要知道夷陵之戰蜀國哪有啥人才了,還想得天下可能嗎

15樓:北方的漢子

首先,水鏡先生說的是2者得一即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其次,劉備的「仁義」做的太過了,最先的時候諸葛亮勸他取荊州,他說是他兄弟的家業不取,以導致最後向東吳借,不但丟了那時的天時,地利最重要的是你是借別人的 最後把東吳逼的鋌而走險,殺了關羽,丟了荊州.自古荊州乃兵家必爭之地,後面諸葛伐魏的時候也嘆息 如果荊州還在他們手裡該多好!

其次就是取西川的時候,許多天賜良機他都不去把握,非要犧牲龐統以後所謂的「出師有名」才攻取西川,客觀講,如果他一開始就堅決取西川,龐統就不會死,更不用諸葛以及關.趙兩位大將出荊州,那荊州也不會丟!關羽更不會死!

第三就是最後劉備已經不相信諸葛亮了,才導致陸遜火燒聯營700裡,看起來其實劉備有一萬個理由統一天下的,可是他唯一錯在沒有按照諸葛的隆中3策堅決的走下去!!

16樓:藏教

這句話是誰說的?

司馬微,龐德公,黃承彥,徐庶......反正說過這話的人都是荊襄出身的人,徐庶是潁川人,但是是在荊襄求學的。他們這麼說只不過是為了諸葛亮和龐統造勢罷了,如果不這麼吹了好幾年,他們也就二十出頭的毛小子,沒有任何的軍事政治方面的經驗,怎麼可能直接就被重用?

而且他們成年的時候,曹操已經統一北方,大勢已定。當時南方根本就不行,屬於偏遠地方,緊挨著土蠻野人,經濟文化政治中心一直都是北方,只不過北方大亂,又遭到天災,所以長江以南才收容了大量的流民,又沒有遇到戰亂與災荒,這才形成了南北對立的局面。君不見,北方經過三四代的繁衍回覆了生機,馬上就把南方平了嗎?

1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驚人的相似,劉邦也是佔據巴蜀出川得天下,但也只有劉邦做到了。劉備,後來的南宋到後來的老將等都沒有成功?

諸葛亮為什麼北伐前不取先荊州,荊州是天下之腹四通八達,取了荊州無論是伐魏還伐吳都大有幫助為什麼不取

18樓:能不能沒有名字

這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腹背受敵啊親

因為蜀漢在西南,荊州在它的東邊,攻打荊州同時對抗吳魏,他要面臨東、南、北三個方向的攻擊,四通八達在己方便於調動的同時,也意味著敵人可以任意選擇攻擊的方向。

而先伐魏後圖統一,就算東吳先翻臉,也只是東、北兩個方向開打,且能借助四川易於防守的地理環境拖住吳。

19樓:匿名使用者

聯吳伐魏是三顧茅廬時就定下的戰略。對蜀漢來說,要匡扶漢室,必先明確誰是主要敵人,誰是可以暫時聯合的盟友。在北伐曹魏和收復荊州之間取捨,故收復荊州只能先放一放了。

20樓:匿名使用者

蜀漢蜀漢,既然是漢就得學著劉邦,那哥們當初被封做漢中王,就是從那裡先佔關中而後取天下。諸葛亮對此念念不忘吧,劉備稱王時也是漢中王,不知對否

21樓:j千古風流人物

正因為四通八達 所以才跟容易兩面夾擊

22樓:匿名使用者

兩弱還相爭就沒法活了……和東吳聯手是唯一的辦法

23樓:浮雲已散月闌珊

蜀國立國之本在於「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蜀漢的首要國策就是出師表中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諸葛亮就在這句話的指引下,進行北伐 。不然的話,蜀漢的建立就沒有根據了。

另外,魏強吳弱,諸葛亮必須要聯合,吳國這是必然的。

若去荊州,必然要和吳國翻臉,而且荊州三面受敵,難以久守。況且蜀漢水軍不精,難以和吳軍較量,軍備供給困難。

諸葛亮之所以北伐,有模仿漢高祖劉邦的意思,這也是為蜀漢正統地位尋求支援。

諸葛亮為什麼讓關於守荊州

24樓:林宥嘉

摘自品三國劉備當時採納龐統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留下來了。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那麼留的這個人對不對?

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為什麼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點:

第一是忠誠,這個不要論證了,這個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的;

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

第三呢,內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一直是很困難的。但是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

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關羽率水軍來接應嘛,後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嘛。這樣一個人選來都督荊州是再合適也沒有了。

其次,那麼,關羽督荊州是不是劉備用人不當呢?我覺得也不是。為什麼?

第一,此刻無人可選,你說不留關羽留誰?沒人可留,確實沒人可留。第二個呢,更重要的就是劉備的事業發展太快,組織準備不足,他沒有想到自己那麼輕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漢中曹操又跑了,這個時候他完全來不及做任何的這種準備。

在這個時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馬上派人去荊州去把關羽換下來他也是來不及了。何況這個時候,劉備集團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奪取益州的勝利之中,也是想不到關羽這樣一位百戰百勝的將軍怎麼會一敗塗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集團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隆中對中諸葛亮如何分析天下形勢,《隆中對》中諸葛亮是對什麼時期天下形勢的分析

亮答曰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 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 蜀,此用武...

諸葛亮為什麼不東征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

諸葛亮為什麼要南征?在當時有什麼影響呢?南邊有很多少數民族,影響到了當時國家的發展,而且也是為了擴大國家疆土面積所以才會選擇南征。這在當時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而且也給很多少數民族敲響了警鐘,也統一了中國。諸葛亮這樣的做法也給其他諸侯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體現了當時劉備的實力。因為諸葛亮想要維護蜀漢政權,...

諸葛亮怎麼不聰明,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聰明?

誰說的,不要侮辱古人 古人的智慧是我們現代人無法猜測的!我總覺得 是他的後人,是同鄉,同村出生的,又同樣的聰明,厲害!他實際聰不聰明我不知道,但我從他的故事中我覺得他很有智慧!他還不聰明?呵呵 可能是沒你聰明吧 誰說的,俺活了這麼久,就沒聽說諸葛亮不聰明 諸葛亮為什麼那麼聰明?在正史上諸葛是位優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