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韓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鎮,建有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祠墓。
起碼前於西元前145年生於韓城(古稱夏陽)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10歲起便苦讀典籍,10歲後歷遊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
他42歲時開始礎妒芳恰罰78歲時因李陵一案手牽連,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不輟,歷經16年完成鉅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共130篇的歷史鉅著——《史記》,又名《太史書》,長達52萬字。
楊雄稱讚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我國第一部通史,影響極其深遠。
他的《項羽本紀》把失敗了的項羽寫入皇帝的行列,他的《陳涉世家》肯定了農民起義的作用,他的《河渠書》、《平淮書》、《貨殖列傳》等反映了社會經濟生活,他的《匈奴列傳》、《西南夷列傳》等記述了少數民族的活動,他為那些遊俠、刺客、龜策、曰者(占卜的人)等下層人物都寫了傳記,他敢於批判皇帝,包括他本朝的皇帝,他講漢武帝窮兵黷武。賣官晉爵。迷信神仙,用女兒換取不死之藥,所有這些,使他這部著作成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魯迅語),也構成了他自己的核攜高大形象 。
這當然也是司馬遷祠墓如此吸引有關工作者和旅遊者的原因,越過芝水上的枝陽橋,眼下便是一座山坡,俗稱太史坡。坡下豎立一木牌坊,額為「漢太史司馬祠」6個大字。從坡下至山頂有99個臺階,山頂是祠院。
臺階風為四段,每段用磚石依山勢築成4個平臺。第乙個平臺上是第二個牌坊,上書「高山仰止」,比喻司馬遷德高望重,世人敬仰。第三個纖氏拿平臺上有磚砌牌坊,上毀搭題「河山之陽」4字,語出太史公自序中的「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
2樓:匿名使用者
生於夏陽龍門也有的說是陝西河津。
司馬遷祠墓位於哪個省?
3樓:愛讀書的呂老師
1.陝西。2.山西。
正確答案:陝西。
司馬遷祠我枯緩們俗稱司馬廟,是為紀念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而建的祠墓。坐落在陝告敗磨西省韓城襪鬥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
司馬遷墓在**
4樓:匿名使用者
有人以現存司馬遷廟在韓城方憑,說司馬遷是韓城人,這不對。眾所周知,現存司馬遷廟司馬遷的墳是衣冠冢,而不是真墳。
三有司馬遷的後裔為證。河津今距司馬遷墓東約10裡,有個辛封村。村裡有姓司馬者20來戶,近200來人,世稱自己是司馬遷的後代,且有家譜,至今還儲存著世傳的司馬遷的朝王板。
這個村也世稱司馬遷故里。這是司馬遷是河津人的血親證據。
韓城那邊並沒有姓司馬的。說司馬遷是韓城人,又找不到姓司馬的,這說不通。有人說有後裔,因避難,改姓司、姓馬、姓同、姓馮了。
這也說不通。司馬遷因受李陵之禍被判刑,但並未株連九族。他的女兒、女婿、外孫都活得好好的,且女婿、外孫都受到漢武帝的重用,緣何他的遠在家鄉的兒孫們要改姓呢?
有人說不是當時改的,是後來改的。司馬遷當時受難時都不改,後來平反了,又當了太史公,得以完成《史記》。《史記》問世後,司馬遷聲望逐高,為世人所敬仰,這隻能庇護自己的子孫,怎麼反而有害了呢?
闢莽亂」,「闢劉宋之禍」,也難以成立。封建社會的刑罰是很嚴酷的,哪有改姓就能避免得了的?封建社會也從未有過以改姓代刑罰的政策。
況且,若要改姓,改姓乙個就行了,為什麼要改四姓?還有,如果確因避亂改姓,那麼亂過之後,就應改過來,為什麼直到現在還不改,還不返祖歸宗呢?這到底是真還是假呢?
5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西漢夏陽人,於武帝元封年間任太史令,著有我國第一部傳記體史書,後稱《史記》司馬遷墓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南。
6樓:草莽達人
司馬遷在韓城的墓地為衣冠冢,並不是真正的墳冢。也有人說可能在山西,緣由是有爭論司馬遷是山西人,目前這些都不可考究。我只說我的看法:
漢茂陵為漢武帝的陵寢,周圍有大量的陪葬墓,好多墓地上的墳土都已經變成平地,但還有好多有規模的大墓能見到墳冢。武帝陵墓其東北兩三公里遠的乙個村落稱之為史村,村人言司馬遷在此編撰《史記》故改村名為史村,其有村碑為證。期間在解放後有人在其村南有見一座古墓塌陷,人皆不知何人之墓,期間有老人言此為御史官之墓,問緣由只說祖上故老相傳,人皆不信。
後此墓為村民填埋。以上為真實故事,其中御史官到底為誰,考慮到村名的由來,讓人不禁遐想是否為太史公司馬遷。
7樓:匿名使用者
陝西韓城司馬祠的後面!
8樓:匿名使用者
司馬遷祠墓坐落在韓城市南10公里芝川鎮的韓奕坡懸崖上,始建於西晉永嘉4年。1982年2月,***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位。司馬遷祠墓建築自坡下至頂端,依崖就勢,層遞而上。
登其巔,可東望滔滔黃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長城,北觀芝水長流,可謂山環水抱,氣象萬千。壯觀的自然形式和秀麗的風光,映襯出司馬遷的高尚人格和偉大的業績。
祠墓建築群自下至上迭有坊矗立。坡下東北方豎一木牌坊系清代重建,上書「漢太史司馬祠」六個大字。由此沿坡上行,經太公廟至岔道口,坡南有平臺之地,建有新遷的元代建築「禹王廟」、「彰耀寺」、「三聖廟」等,現已闢為展室。
自岔道而上,又有一牌坊,系元明建築物,上書「高山仰止」四字,喻司馬遷德高如山,世人至為敬仰,從此迤邐而上,牌坊上書「河山之陽」四字,語出《太史公自序》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走完99級臺階登道就進入了祠院,祠院大門上書 「太史祠」寢宮,古柏參天,環境幽靜,置身其中,如登青雲,如臨仙境。
司馬遷考察過哪些地方?
9樓:中地數媒
司馬遷。走出長安,來到汨羅江畔,祭奠了偉大愛國詩人屈原沉江的處所;他登上了九嶷山瞻仰了舜的墓地;他親臨會稽,訪問夏禹的遺址;涉跡姑蘇,考察范蠡。
泛舟的五湖;在淮陰打聽韓信。
的故事;去豐沛,參觀蕭何、曹參、樊噲的故宅。他察看過春申君的宮殿遺址,訪問過孟嘗君的封邑,還在孔孟之鄉的鄒魯進行過研究。最後,他在實地察看了信陵君駕車迎請侯贏的夷門,發出感慨:
信陵君「名冠諸侯,不虛耳!」此後便回到了長安。
司馬遷墓在哪
10樓:t提里奧f弗丁
司馬遷墓在陝西省韓城市芝川鎮南。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司馬遷西漢夏陽人,於武帝元封年間任太史令,著有我國第一部傳記體史書,後稱《史記》。這裡距禹鑑龍門不遠,是太史公的故里。墓背依梁山,面臨芝水,建築於地勢高暢、林木茂密的黃土崗阜之上。
墓地與司馬遷祠相連。在崗阜至高處。墓用磚砌成圓形寶頂,頂上植有古柏枝丫虯勁,濃密青翠,為宋元所築衣冠冢。
坡**地上築有寢宮、享堂和配殿,四周築成帶雉堞的高牆,如城似堡,道路蜿蜒而下。於此,居高臨下,極目千里,雄偉壯觀。
司馬遷祠墓的歷史
11樓:網友
司馬遷祠墓始建於西元310年,歷代曾數次重修和擴建,佔地十萬餘平方公尺。主體建築有寢宮,獻殿,祠門,山門,牌坊等十八座。祠墓對滔滔黃河,西依巍巍梁山,依崖就勢,氣象萬千,是陝西省著名的風景名勝區。
韓城市南10公里的芝川鎮,建有中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祠墓。司馬遷於西元前145年生於韓城(古稱夏陽)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10歲起便苦讀典籍,20歲後歷遊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
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他42歲時開始撰寫《史記》 ,48歲時因李陵一案受牽連,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不輟,歷經16年完成鉅著《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十「表」、八「書」、三十「世家」、七十「列傳」。
共 130篇的歷史鉅著——《史記》,又名《太史公書》,長達52萬字。楊雄稱讚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這是中國第一部通史,影響極其深遠。
關於司馬遷,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司馬遷畫像司馬遷 前145 前87年後 字子長,西漢夏陽 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 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思想家 文學家,著有 史記 又稱 太史公記 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 公元前100年 共3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 文庫精選 內容...
司馬遷是哪個朝代的司馬遷是什麼家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 今陝西韓城南 人 西漢史學家 散文家。司馬遷生卒年代,史無明文。近人王國維 太史公行年考 認為司馬遷生於公元前145年 漢景帝中元五年 一說生於公元前135年 漢武帝建元六年 大約卒於公元前86年 漢昭帝始元元年 一說卒於公元前87年 漢武帝后元二年 又一說卒於公元前90年 漢...
司馬遷的(精練),司馬遷的資料(精練)
o 啊!不知道 o 哦。司馬遷資料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 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 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 遷生龍門 太史公自序 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 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