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之交新莽時期的「人心思漢」潮流是怎麼回事?

時間 2025-07-08 05:15:12

1樓:無敵且穩重灬小貓

這個事還得從王莽改制說起。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嚴重,貴族特權橫行,社會矛盾極其尖銳,而漢元帝下的歷任皇帝都沒有多大作為,這就給了王莽機會,說句實話,王莽篡位,支援他的人很多,包括各個階層,為什麼?大家都盼著他能倒轉乾坤,還世界乙個清平。

他的改制,是百姓和**貴族期盼已久的,但很可惜,結果卻讓人失望。

首先,土地問題。王莽上來,二話不說都歸國有,然後平分!好嘛,把貴族地主的利益完全擺一邊了,沒地的人自然很高興,能白得土地,但有大量土地的地主可就瘋了,那等於把他的祖產拿出來分啊!

而王莽的政令全部依賴**來執行,這些**本身就是這些地主,他們怎麼可能執行送祖業的政令,這不成敗家子了,所以這項政策就是個空頭命令,塌啟碼無人執行,那些等著分地的百姓團哪空歡喜一場,啥也沒分到就跟死了娘一樣,哭天喊地。

其次,五均六莞政策。這個制度在於限制貴族利用特權無限制採礦和把持國計民生的產業,控制市場**,給百姓乙個低物價社會。這是漢武帝鹽鐵政策的延伸。

但最後的失敗和上一條一樣,王莽太過依賴行政命令和那些貴族**,而**上下齊手,把這政策變成撈錢的工具,最終反而坑了百姓。

錢幣政策和換地名。要說前兩項改革還算為民著想,這個錢幣政策純粹就是搜刮民財了,還前後搜刮了四次,老百姓恨死了!換地名雖然不損失錢,算是王莽個人的小愛好,你換就換唄,哪有乙個地名前旁森後換幾十個名字的,你倒是好了,老百姓全懵逼了,這種擾民的東西失去人心最快!

人就是這樣,感覺這任領導不行,各種不好,換乙個,結果還不如上乙個,大家就會思念老領導了。起初,大家覺得漢不行了,領導的不好,呼喚改革,可是上來這位王莽弄得更糟,還不如漢呢,所以大家又思念漢朝了,人心思漢完全是王莽給逼出來的,後來卻給了劉秀等人機會,讓漢室再次崛起。

2樓:帳號已登出

這個所謂的「人心思漢」培談做潮流其實就是指即配衡使王莽篡位奪權了,但是人們還是想念漢朝,這就為後來劉秀奪回漢朝做侍團了鋪墊。

3樓:網友

王莽的改革當時的人民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無法接受王莽的新政策的所以人們思念漢朝的制度。

4樓:煦日和風

因為王莽王朝滅亡的時候,陷入了亂世,大家想念漢朝時期的穩定生活。

先秦兩漢是指什麼時代請幫忙解釋先秦兩漢的意思,一兩

鄰家有桑 先秦指秦國正式統一建國之前的時間,也就是公元前221年之前。兩漢指西漢和東漢 長安在西,洛陽在東,這是後人定義的。古人稱呼為前漢和後漢,比如諸葛亮的奏表中就有提到過 也就是公元前202年到220年。 先秦就是指秦朝建立以前的朝代,比如春秋,兩漢就是東漢和西漢。先秦兩漢文學是怎樣形成的? 中...

魏晉兩漢南北朝 草的詩歌

送別 唐 王維。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烏衣巷 唐 劉禹錫。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敕勒歌 南北 無名。敕...

兩漢經學為什么失去維繫人心的作用

未解除經學面臨的危機。第一,相信讖緯,常常以讖緯附會經說,未能衝破獨斷主義的迷霧恢復儒學的理性主義精神 第二,未能遏止經學日益繁瑣的趨勢,經學越來越變得令人生厭 第三,在東漢末年讀經不再是作官的途徑,士人不再熱衷於此道。由於這些原因,漢代經學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哪一事件可以看作是兩漢經學思想的轉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