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司馬遷寫對聯
1樓:網友
為司馬遷寫對聯,就得理解司馬遷的經歷,司馬遷號稱太史公,是中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一代君權痛蠶室,千秋史筆溯龍門。」這幅對聯出自蒲松齡,是描寫了司馬遷一生的命運和不朽的成就。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可得「正氣千秋,史記直筆耀今古,傳說萬載,信條光芒照往來。」
對聯的工對講究一對,二意,三韻(平仄聲調),對聯的寬對注重對和意。為司馬遷寫對聯,可以參考名家給司馬遷的對聯。
2樓:吾本漁樵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凌雲漢,幽而發憤著成史記照塵寰。
史學傳千古,神威鎮一峰。
3樓:愛憐的天使
剛正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漢。
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形容司馬遷的詩句
4樓:摘星唐手
司馬遷墓 --牟融,唐,貞元、元和間人。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蹟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剛直不阿,留得正氣沖霄汗;幽愁發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5樓:網友
而且是文天祥寫的。
司馬遷詩句
6樓:護航學長
1.《司馬遷墓》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
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蹟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2. 司馬遷》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
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
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
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3.《賢者之孝二百四十首·司馬遷》
悲哉執手泣,論著謹毋忘。
豈識遷它日,能紬石室藏。
4. 司馬遷》
子長少不羈,發軔遍丘壑。
晚遭李陵禍,憤悱思遠託。
高辭振幽光,直筆誅隱惡。
馳騁數千載,貫穿百家作。
至今青簡上,文彩炳金雘。
高才忽小疵,難用常情度。
譬彼海運鵬,豈復顧繒繳。
區區班叔皮,未易議疏略。
司馬遷詩詞名篇名句
7樓:網友
司馬遷的名句。
1、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2、不知其人,視其友。
3、智者貴在乘時,時不可失。
4、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5、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6、君子拙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
7、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8、物盛則衰,時極而轉,一質一文,終始之變也。
9、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10、明者遠見於未萌,智者避危於無形。
8樓:厹甜恬
司馬遷的《李將軍列傳》中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讚美「司馬遷」的詩句和對聯有哪些?
9樓:小黑裙
讚美司馬遷的詩句:
落落長才負不羈,中原回首益堪悲。
英雄此日誰能薦,聲價當時眾所推。
一代高風留異國,百年遺蹟剩殘碑。
經過詞客空惆悵,落日寒煙賦黍離。
孔鸞負文章,不忍留枳棘。
嗟子刀鋸間,悠然止而食。
成書與後世,憤悱聊自釋。
領略非一家,高辭殆天得。
雖微樊父明,不失孟子直。
彼欺以自私,豈啻相十百。
司馬遷寫的詩句
10樓:樂筆曉新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好學深思,心知其意。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識理義。
勇怯勢也,強弱形也,審矣,何足怪乎。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司馬遷詩詞詩句
11樓:小寒大航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史記》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司馬遷 《史記》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馬遷 《史記》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司馬遷 《史記》
關於司馬遷,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司馬遷畫像司馬遷 前145 前87年後 字子長,西漢夏陽 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 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 思想家 文學家,著有 史記 又稱 太史公記 他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 公元前100年 共3000多年的歷史。關於司馬遷的事情 關於司馬遷的故事 文庫精選 內容...
司馬遷的(精練),司馬遷的資料(精練)
o 啊!不知道 o 哦。司馬遷資料 司馬遷 公元前145年 公元前90年 西漢史學家 文學家 思想家。字子長,左馮翊夏陽 今陝西韓城西南靠近龍門。所以司馬遷自稱 遷生龍門 太史公自序 龍門,龍門山,很有名氣。傳說大禹曾在龍門開山治水。龍門山的南面是黃河。司馬遷的家正好在黃河 龍門之間。當地名勝古蹟很...
司馬遷故居?司馬遷祠墓位於哪個省?
韓城市南公里的芝川鎮,建有我國著名史學家司馬遷的祠墓。起碼前於西元前年生於韓城 古稱夏陽 農村,其父司馬談任西漢太史令。他從歲起便苦讀典籍,歲後歷遊江淮名地,考察史料,走訪民間。後來繼承父業任太史令,掌管文書,記載史事。他歲時開始礎妒芳恰罰歲時因李陵一案手牽連,慘遭漢武帝的宮刑。出獄後做中書令,筆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