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徐霞客和徐霞客遊記》
十二日飯後,從靈峰右趾覓碧霄洞。返舊路,圓啟鋒抵謝公嶺下。南過響巖,五里,至淨名寺路口。
入覓水簾谷,乃兩崖相夾,水從崖頂飄下也。山谷五里,至靈巖寺。絕壁四合,摩天劈地,曲折而入,如另闢一寰界。
寺橘晌居其中,南向,背向屏霞嶂。嶂zhàng高險如屏障的山頂齊而色紫旁頌,高數百丈,闊亦稱之。嶂之最南,左為展旗峰,右為天柱峰。
嶂之右脅介於天柱者,先為龍鼻水。龍鼻之穴從石罅直上,似靈峰洞而小。
如何評價《徐霞客遊記》?
2樓:網友
《徐霞客遊記》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雁蕩山、黃山、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粵西遊日記》、《黔遊日記》、《滇遊日記》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主要按日記述作者1613~1639年間旅行觀察所得,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3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徐霞客遊記》乃千古奇書。此書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而且還是一部極為珍貴的文學鉅著。其筆力雄健,辭采飛揚,通過他的精心描繪,把瑰麗的中國山河,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所以,前人評此書是世間的真文字、奇文學。
徐霞客遊記原文
4樓:網友
原文:
登山裡許,飛流汩然下瀉。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從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業已上登,不及返顧,遂從三姑又上半里,抵換骨巖,巖即幔亭峰後崖也。
巖前有庵。從巖後懸梯兩層,更登一巖。巖不甚深,頌公升而環繞山巔如疊嶂。
土人新以木板循巖為室曲直高下隨巖宛轉。
翻譯:
登上山走了一野穗老裡多路,就看見山泉汩汩地往下流瀉。俯身鳥瞰下面,也有高聳的巖壁,清泉水從巖壁的半腰處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興致。然而業已登上三姑峰,來不及返回光顧,於是從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達換骨巖,換骨巖就是幔亭峰的後崖,換骨巖前面有座庵。
從換骨巖後面架設的兩層懸族告梯,又登上另外一懸巖。懸巖不很深邃,環繞著山巔有如疊嶂。當地人用木板沿巖壁修築房屋,有的彎曲,有的筆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順著宛轉的巖壁修築。
《徐霞客傳》翻譯,徐霞客遊記翻譯
一 譯文 他出行,只帶著一個奴僕,有時是一個僧人 一根柺杖,一件包袱。不刻意整束行裝,不包裹食物 能忍受飢餓幾天不吃飯,能遇到什麼食物就吃什麼食物,並能吃飽,能徒步跑幾百裡。攀登陡峭的山壁,踏過叢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橫渡山谷,像拿繩索打水一樣。敏捷得如同猿猴,強健得如同黃牛。把高峻的山岩當作床蓆...
徐霞客遊記概括,徐霞客遊記的主要內容
徐霞客遊記 是一則以日記體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學家徐霞客經過34年旅行,寫有天台山 雁蕩山 黃山 廬山等名山遊記17篇和 浙遊日記 江右遊日記 楚遊日記 粵西遊日記 黔遊日記 滇遊日記 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死後由他人整理成 徐霞客遊記 世傳本有10卷 12卷 20卷等數種...
劉心武《一顆小桃樹》誰有這篇文章謝謝急需
杜樂英 是賈平凹寫的吧?一棵小桃樹 我常想給我的小桃樹寫點文章,卻沒寫出一個字來。只是自個兒懺悔,又自個兒安慰,說 我是該給它寫點什麼了。今天下雨,早晨起來就淅淅瀝瀝的,我還高興地說 春雨今年來得這麼早!一邊讓雨淋溼我的頭髮,一邊還想去田野悠然地踏青呢。那雨卻下得大了,而且下了一整天。我閉了柴門,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