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有祭拜親人的習俗嗎,關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時間 2021-05-07 20:01:01

1樓:有錢哥哥

有的,祭祖也是端午節的習俗之一,拜神祭祖是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端午節,本是南方吳越先民創立用於拜祭龍祖、祈福辟邪的節日。因傳說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羅江自盡,後來人們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2樓:肥菲富嬋

端午節雖然是個祭祀的節日。但我瞭解的應該沒有那個地方這一天會是祭拜親人的習俗。

3樓:寶秀榮伏卿

有祭祀這個儀式,但不是祭拜親人,而是祭祀天地神靈。

我們這邊農村就有這個老傳統,就是到端午節這天,要把新出的農作物作為祭禮,祭拜天地神靈,一是感謝本年莊家未受天災,二是祈求來年豐收。

4樓:顏楚隆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從端午節的由來可知道端午節是紀念的日子,當然也可以用來祭拜已逝的親人

端午節有祭拜親人的習俗嗎

5樓:歐豪的海鷗

初五小端午可以祭祀親人,因為初五是哀悼日,紀念很多像屈原一樣的冤魂。農曆5月15是月圓之日,陽氣徹底迴歸,正氣滿滿的一天,中午過節為大端午,花好月圓人更圓,如同中秋節春節,這一天主要祭祀的是天地,感謝上蒼一路的庇佑,未來可以繼續平平安安,是喜慶的節日象徵,大家可以盡情的吃喝玩樂。

6樓:浮山小偉

端午節雖然是個祭祀的節日。但我瞭解的應該沒有那個地方這一天會是祭拜親人的習俗。

7樓:眾生語

有祭祀這個儀式,但不是祭拜親人,而是祭祀天地神靈。

我們這邊農村就有這個老傳統,就是到端午節這天,要把新出的農作物作為祭禮,祭拜天地神靈,一是感謝本年莊家未受天災,二是祈求來年豐收。

8樓:中山學文教育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是中國人民祛病防疫的節日,吳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詩人屈原在這一天死去,便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從端午節的由來可知道端午節是紀念的日子,當然也可以用來祭拜已逝的親人

9樓:鸉銘

有啊,紀念祖先,懷念親人。不過各地方習俗不同,懷念的方式也不同

10樓:我是龍的傳人

端午節在民間有祭拜親人的習俗。

端,自然是「開端」、「初」之意。午與五是相同的。在我國傳統紀年裡,農曆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又為陽數,所以,初五又可稱為端五。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民間習俗很多,所以在一些地區端五也被稱為重

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所以,端午節在我國一些地方又稱「五月節、艾節、夏節、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重午節」等等。

端午節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

各地的端午習俗:

河北省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葚,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葚,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

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鹹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2]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鍊),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

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

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醃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

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徵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高郵的端午較為特殊,有系百索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等習俗,孩子興掛「鴨蛋絡子」,就是挑好看的鴨蛋裝在綵線結成的絡子中,掛在胸前。

四川省石柱(石柱縣位於重慶市東部。)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

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上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字子」的習俗。

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下,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一**五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衡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在綿陽市和遂寧市的部分地區,有端午吃包面[和餃子類似,用麵皮包餡煮食]的傳統,具體由來有待考證。

浙江省桐廬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採藥,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黃岡市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市秭歸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

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另有祭祀、招魂等紀念屈大夫的活動,這一天還有晒水給小孩洗澡的習俗,就是放一盆水中太陽下晒,等水熱了給小孩洗澡,據說可以洗去汙濁和病魔。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五月二十五又稱「末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嶽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藥王晒藥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繫於釵上。

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

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海南省每逢端午,海南各處都會如中原一般舉辦龍舟競渡等活動。在如今儲存最為完好的古縣治城垣定安,五百年曆史的明成化古城門洞內,仍有兩個石階疊架著兩條鮮豔、修長、昂揚的龍舟。海島先人,端午時節,扛起龍舟,奔向大河,揮汗於南渡江中競渡……歷史就從一個個古色端午,時光交錯著流淌到了今朝。

素有「椰鄉」之稱的文昌,是宋慶齡的祖居地,臨海傍河。自古以來,當地沿海沿河居民每逢端午,都會舉辦賽龍舟的活動,祈福求安。海南除了與內地相同的賽龍舟、吃粽子、掛菖蒲和艾草,還有一個海島百姓都熟知的內容,就是洗龍水和洗草藥澡。

飲雄黃酒:在長江流域地區盛行。

吃餾米:在部分晉語地區盛行,餾米即黃米(黍)蒸制的米飯。

遊百病:在貴州地區盛行。

臺灣省臺灣過端午節時,許多住家門口都掛菖蒲、艾草和貼鍾馗畫像,**飲雄黃酒,小孩子佩香包,這些據說都有避邪保平安的作用。對商家來說,端午節是營銷民俗文化的好商機,每年都在挖空心思為賣粽子吸引眼球,臺灣什麼稀奇古怪的粽子都有哦,很多民眾也很樂意展示自己的創意。臺南地區端午節不吃粽子,而是吃一種叫「煎堆」(又叫「煎錘」)的食物。

此俗也與鄭成功有關。臺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划龍舟。臺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端午節這天都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江南地區

端午節賽龍舟,在我國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當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龍舟船的大小因地而異。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

我國各族的龍舟賽略有不同。漢族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船長一般為20—30。

關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

11樓:匿名使用者

1、吃粽子

粽子,又叫「角黍」、"粽籺"、「筒粽」

。粽子由來已久,花

專樣繁多。據記載,早屬在春秋時期就有粽子,當時人們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慶食品。

2、划龍舟

賽龍舟歷史悠久,已流傳兩千年以上,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龍舟」一詞,最早見於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於大沼。

3、拴五色絲線

中國傳統文化中,象徵五方五行的五種顏色"青、紅、白、黑、黃"被視為吉祥色。在端午這一天,孩子們要在手腕腳腕上繫上五色絲線以驅邪,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

4、飲蒲酒、雄黃酒、硃砂酒

在端午節,人們用菖蒲艾蓬等浸酒蘸灑於牆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塗小兒耳鼻、肚臍,以驅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5、打午時水

端午,是五月初五,「五」(午)是陽性,古人認為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午時驅邪最佳,所以端午當天有取「午時水」的說法,用來煮飯、燒水、煮湯,具有辟邪、淨身、除障的效果。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 各國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的習俗有浸龍舟水,畫額,避五毒。浸龍舟水 端午節期間浸龍舟水是嶺南一帶的傳統習俗,因為龍舟寓意吉祥,龍舟滑過的水人們都認為是 大吉水 按照傳統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 事事順心。端午節期間下的雨水稱為龍降水或端午水 龍舟水,每年 龍舟水 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 龍舟水...

端午節的習俗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滾雪球的祕密 1 端午節習俗之賽龍舟 賽龍舟南方比較盛行,北方的水比較少。這個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有也人認為划龍舟是為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2 端午節習俗之吃粽子 吃粽子也能看出...

端午節的習俗和故事有哪些,端午節有哪些民俗故事?

閎耘谷幹 這要從端午節的由來說起。端午節歷史悠久,距今已有至少兩千年的歷史。目前,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學界說法不一。其中,影響力最大的兩種說法是起源於惡日禁忌和紀念屈原,此外還有紀念吳國名相伍子胥 晉國名士介子推 越王勾踐 孝女曹娥,以及起源於龍圖騰等說法。古人認為,五月是 陰陽爭,死生分 的月份。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