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為什麼都有別名,古代人為什麼都有一個別名?

時間 2021-08-14 14:51:48

1樓:水在江湖雲在天

古人有名、字、號。

比如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道號臥龍。

通常自稱時,稱名。不熟的人稱名。關係好的人稱呼字。尊稱用號。

2樓:節曄

張飛字翼德不對,應該是張飛字益德。

「翼德」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正確的應該是陳壽的《三國志》裡的「益德」。

我想「飛」字有「超越本身,更加」的意思,而「益」是更加的意思,「益德」有「更加有德」之意,所以「益德」應該是對的。

說的簡明一些就是古人用「字」來解釋名字。 稱呼別人時用「字」顯得親切一點。

3樓:

古人那個不叫別名,大多數的是字號

就像 蘇軾,字子瞻 李商隱,字義山一樣通常他們的字就是對他們名字的解釋

古人通常都叫對方的名吧,好像是關係很好的朋友之間才叫字~

4樓:匿名使用者

讀書人才有,大眾也只有名

為什麼古代人的名字後面都有個都有個字

5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古代人重禮儀,五經就有《禮》這本。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古代人認為直接叫名字不禮貌。。

古代你要是叫人家名字,就和現在罵人家尼瑪xx的差不多...

主要是為了社交需要。

6樓:匿名使用者

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冠而字」

《儀禮·士冠禮》:「冠而字之,敬其名也。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

7樓:**胡兒工作室

1、1。對人的稱呼:男~。妻~。士~(讀書人)。舟~(船伕)。才~。

2.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先秦諸~。2、

8樓:暢遊忘川

古代男子**,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因稱字為表字。

為什麼古人都有字什麼,號什麼?

9樓:苦味精味苦

1、古代男子**,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後稱字為表字。

2、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

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鬆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10樓:圍棋少年支持者

字大多是別人給的,號是自己起的

古代人都是怎麼取名字的?

11樓:姬覓晴

古代人有「名」有「字」,「名」又叫「 本名」,舊說是古代嬰兒出生後三個月由父親所取(當然亦有一說是出生後即可取名了);

而「字」又叫「表字」,是除本名外另取一個與本名有所關聯的名字,男子在二十歲行冠禮時取字 ,而女子則在十五歲行笄禮時取字。

名,在夏朝之前已經有,而取字據說始於商朝,如推翻夏桀的商湯,原名履,又名天乙,字湯。還有,名與字是有區別的,古人常自稱己名以表示謙稱,稱人之字以表示對人尊稱,另姓與字連稱亦是對人尊稱。

名與字是有關係、關聯的。有的是意義上的聯絡,有的是意義上的相輔,有的是意義上的相反。另外,古人的名和字往往取自古典古籍。

12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我們現在稱某人的名字是什麼與古人是不同的。古人名是名,字是字,各有用途。

古人一誕生就起名,**後則有字,號;死後有諡號。《禮記.檀弓上》:「幼名、冠字,周道也。

」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 「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裡的,所以又叫「表字」。

古人「名」和「字」的關係有意義相同的,如:東漢創制地動儀的張衡字平子、「擊鼓罵曹」的文學家禰衡字正平,他們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詩人秦觀字少遊、陸游字務觀,他們名、字中的「觀」和「遊」也是同義。

「名」和「字」有意義相輔的,如:東漢「舉案齊眉」的文學家梁鴻字伯鸞,「鴻」、「鸞」都是為人稱道的兩種飛禽;唐代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因「樂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補之字無咎(「咎」是過錯),因能「補」過才能「無咎」。

「名」和「字」有意義相反的,如:宋**學家朱熹字元晦、元代書畫家趙孟頫字子昂他們「名」、「字」中的「熹」與「晦」、「頫(俯)」與「昂」都是反義。

古人的「名」、「字」往往取自古書古典,如:曹操字孟德,《荀子》有「夫是之謂德操」句。唐代文學家陸羽(著有《茶經》,後世尊為「茶神」)字鴻漸,是取自《周易》「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

古人的「名」、「字」還常用來表示在家族中的行輩。先秦時,常在名、姓前加伯(孟)、仲、叔、季表兄弟長幼,如伯夷、叔齊,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漢代以後逐漸在「名」或「字」中用同樣的字或偏旁表同輩關係,如宋代文學家蘇軾、蘇轍兄弟共用偏旁「車」表同輩。

除了名、字,有些古人還有號。「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往往以住地和志趣等為自己取號(包括齋名、室名等)。

如唐代李白的青蓮居士、杜甫的少陵野老、宋代蘇軾的東坡居士、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清代鄭燮的板橋等,都是後人熟知的;有些別號的使用率甚至超過本名(如蘇東坡、鄭板橋等)。別號是使用者本人起的,不象姓名要受家族、行輩的限制,因而可以更自由地抒發或標榜使用者的某種情操。別號中常見的「居士」、「山人」之類就是為了表示使用者鄙視利祿的志趣。

有以號明志的,如宋周敦頤稱濂川先生,明歸有光稱震川先生,王夫之稱船山先生等。還有在死後由門人、後人上的尊號(「私溢」),如晉代陶潛的靖節等。諡號,即死後由皇帝頒賜的榮稱。

如宋包拯稱包孝肅、岳飛稱**穆、清紀昀稱紀文達等。另外還有「綽號」,這大都是他人所取而得到公認的別號,是對人的刻畫和形容。如《水滸》裡梁山上一百○八人個個都有綽號,大都準確地描摹了人物性格、特長或生理特點,這些綽號作為姓名的代稱,更是人們所熟知的。

除了上述的字、號之外,歷史上常常用來代替個人姓名的還有:

⒈地名(包括出生地、住地和任職所在地等)。如東漢孔融稱為孔北海、唐代韓愈稱為韓昌黎、柳宗元稱為柳河東或柳柳州、宋代蘇轍稱為蘇欒城等。以地名稱人在封建時代是表尊敬,叫做稱「地望」。

⒉官爵名(包括職銜、封號等)。如東漢發出「窮當益堅、老當益壯」豪言的馬援稱馬伏波(曾任伏波將軍),投筆從戎的班超稱班定遠(曾封定遠侯),三國嵇康稱嵇中散(曾任中散大夫),唐代杜甫稱杜工部、杜拾遺(曾任工部員外郎、左拾遺)等。

⒊以室名、齋名、軒名、堂名為號的。如王夫之號姜齋取自他的室名;辛棄疾的號稼軒也是取自室名;北宋詩人蘇舜欽,流寓蘇州,築滄浪亭,自號滄浪翁。

⒋在姓氏前加形容詞指稱特定的同姓者。南朝謝靈運和堂弟謝惠連都是詩人,被稱為大、小謝。唐代詩人中老杜(亦作大杜)專指杜甫,小杜專指杜牧。

老蘇、大蘇、小蘇則指宋代蘇洵、蘇軾、蘇轍父子。

⒌以幾個姓並稱特定的幾個人。如 「馬班」(或「班馬」)指司馬遷(《史記》作者)、班固(《漢書》作者);唐詩人中「李杜」是李白、杜甫,「元白」是元稹、白居易;「韓柳」是韓愈、柳宗元。還有前面提到的大謝小謝合稱「二謝」,加上南朝另一詩人謝眺又合稱「三謝」;「二程」專指宋代學者程顥、程頤兄弟;蘇洵、蘇軾、蘇轍又合稱「三蘇」。

⒍在唐代還常以行第連同姓名官職等稱人。王維有詩題《送元二使西安》(「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就是其中的名句)、唐詩中屢見《答王十二》、《問劉十九》、之類的題目,都是以行第稱人的。如李白是李十

二、韓愈是韓十

八、柳宗元是柳

八、元稹是元九等。宋代也還有此風習,如秦觀稱秦

七、歐陽修稱歐

九、黃庭堅稱黃九等。

以上所說的封建社會文人的姓名字號之類,都是封建宗法制度和倫理道德等觀念形態的組成部分。由於它們在歷史上長期存在並被廣泛使用過,又是我們不能完全迴避得了的。如《正氣歌》的作者文天祥、字履善,又字宋瑞(祥、善、瑞三字同義),歷代還常稱他「文文山」(自號)、「文丞相」(官職)、「文信國」(封號)等。

如果我們對古人姓名字號的知識毫無所知,根本無從識別。所以,為了閱讀古籍以及研究古人思想、風格,還是需要我們對它有所瞭解的。

以上**,希望能幫到你!

13樓:toma鬥

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名之間帶「之」的不少,還有熟悉的介之(子)推,這些「之」字沒有含義,是一種取名的方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玄學盛行,人文清高,取名「之」,附會高雅。如王羲之,王獻之,祖沖之等。

古代取名與字,在春秋之前不甚講究,後來講究寓意,且名與字之間有一定的關係。

14樓:忘憂藥

當然 名字不只是一個稱謂 從古到今 名字一般都被賦予某些意義 除此之外還可以根據社會、風俗、重要節慶日等等用作名字

為什麼古代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字

15樓:_河仔

古代男子**,抄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

後因稱字為表字。表字,又稱字,是古代的中國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師長為自己取的與本名意義相關的別名。現代一般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舊時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

16樓:老糊

因為同樣的名字各個人的字是不相同的,字可以是大人取,也可以自己大了自己取

為什麼古代人都有名、字、號等稱呼,這代表著什麼?

17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剛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長大以後要取字,兩者相連,通稱名字。關於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應奎曾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

」意思是說,名是用來區分彼此的,字則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質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樣。一般說來,古時候,名是階段性的稱呼,小時候稱小名,大了叫大名。

等有了字,名就成了應該避諱的東西,相稱時也只能稱字而不稱名。

名與字在多數情況下共同構成一個人的代號,儘管用途不盡相同,二者之間還是有聯絡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與字內容毫不相干的情況幾乎見不到。如三國時的名將張飛,字翼德,在這—名字中,

「飛」是名, 「翼德」則是對「飛」的解釋,因為

「飛」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動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字樂天,名與字之間也有聯絡,即「居易」是因,「樂天」是果,只有居處安寧,才能知命而樂天。

古人的名有多種種類,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們取字非常簡單,往往只取一字,與「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齡階段的字相連。如孔子**顏回字子淵,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這些名字中的「淵」、「牛」、「弓」就是他們的字。

當然,有些人取字時乾脆只用一字,不加別的字辭,如陳勝字涉,項羽字籍等即是。東漢以後,人名取字才越來越講究,情況也越來越複雜。人們在有了名以後,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

有些人在取字時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則」、「思賢」、「師亮」等等;有些人則寄託對當事人的厚望,取字「溫叟」(長壽不天)、「永全」等等。這些,無不含有深刻的意義。

古人除有名、字外,又多取號以代替名字。號是一種固定的別名,又稱「別號」。早在周朝時,人們就已經開始取號。

對此,《周禮》解釋說,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意思是說,號是人在名、字之外的尊稱或美稱。早期的號具有這一特點,有號的人多是那些聖賢雅士。如老子別號廣成子、范蠡別號鴟夷子皮等。

先秦時期有名字又有號的人並不太多,至秦漢魏晉南北朝時,取號的人仍不很多,名載史籍者僅有陶潛別名五柳先生、葛洪別號抱朴子等數人。但是,到了隋唐時期,伴隨著封建國家的強盛和文化的高度發達,在名、字之外另取別號的人也逐漸多了起來。如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皆屬此類。

到了宋代,取號之風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人們熟知的《水滸傳》108將個個都有別號,正是代表著當時的社會風氣。明清人更把取號視為一種時髦,上至皇帝,下至一般黎民百姓,幾乎人人有號。

正如清人凌楊藻在《蠡勺編》一書中記載的那樣,其時「閭市村壟,嵬人瑣夫,不識字者莫不有號,兼之庸鄙狂怪,鬆蘭泉石,一坐百犯;又兄『山』弟則必『水』,伯『鬆』則仲必『竹』,不尤大可笑也哉。近聞婦人亦有之,向見人稱『冰壺老拙』,乃嫠媼也」。甚至一些落草為寇的盜賊也有別號。

如上述書中舉了一個縣官審案的例子,就十分能說明問題。這一例子說,一位縣官在審理一樁竊案時,責難犯人為自己開脫罪責,犯人突然說道:「守愚不敢。

」縣官不解其意,一問左右,才知道是犯人在自稱別號。

在用字上,取號與取名、字不同,大多不受字數多少的限制。從已知的歷代別號來看,有2字號,也有3字、4字號,甚至還有10餘字、20餘字的別號。如清代畫家鄭板橋的別號就有12字,即「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

至於宗教界的一位叫釋成果的法師,別號的字竟達28個之多,即「萬里行腳僧小佛山長統理天下名山風月事兼理仙鶴糧餉不醒鄉侯」。一個人的別號竟然用了近30個字,真可謂古今一大奇觀。

因為古人取號有較大的隨意性,並且不必加以避諱,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飽受***和避諱之苦的明清人,促使他們在名字之外更取別號來表現自己。當時的大多數人都取一個別號,但有些人的別號也有好幾個。如清初畫家石濤法名弘濟,別號清湘道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瞎尊者,達4個之多。

綜上可知,我國古人的稱謂遠比現代人複雜,他們有姓名又有字、號。這種姓名字號的並存,既適應了當事人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情況下的需要,也為中國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內容。

古代人為什麼壽命那麼短,古代人的平均壽命是多少?為什麼古代人的壽命會那麼短?

在人類歷史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人類的壽命是不同的,現代人的壽命比古代人的壽命長。比如不同時期歐洲人的壽命就清楚地闡明瞭這個問題 見下表 過去人們想象,以為時代愈早人類的壽命愈長,這是錯誤的。現代人比古代人活得長有以下幾個原因 表 不同時期歐洲人的平均壽命歷史時期 平均壽命 年 生鐵青銅時期 18 古...

古代人為什麼都有字,古人為什麼有了名字還要有字?那有什麼意義?

k特警 字 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禮記 曲禮 上說 男子二十冠而字 女子十五笄而字 就是說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尊重他,供他人稱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輩和屬下只許稱尊長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古人命字方法的主要依據有以下幾種 同義反復。如屈原名平,字原,廣平為原。孔子學生宰予,...

為什麼古代人這麼聰明,為什麼古代人比現代人聰明?

典型的證明 佛教 農曆 黃帝內經 本草綱目 易經 孫子兵法 道德經 八卦 四大發明。任何一個東西你去仔細琢磨吧,放今天,都不是一個高智商的人不輟地奮鬥一生就能完成的。還有很多,可能你我不知道的證據 神相 被一個醫生用15萬掌紋標本驗證為並非封建迷信。麻沸散,今天我們仍做不出來。為什麼古代人聰明呢?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