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早什麼時候有的海盜,中國最早的聖經是在什麼時候?

時間 2021-08-30 10:06:47

1樓:

中國封建王朝重農抑商,對外壟斷 「 貢市 」 ,禁止商民出海活動。明清王朝厲行海禁,嚴禁商民出洋**,下海出洋者被視為奸徒、海盜。縱觀中國歷史,許多所謂海盜,並非殘忍好殺之海盜匪類,應該肯定他們是海上英雄豪傑之士。

近年來,有識之士開始重視和研究中國歷史上海盜活動問題,這反映中國學者和文學家對歷史上海盜有了新的認識。

海盜 「 祖師 」 孫恩

東晉末年,孫恩和盧循領導的海上大起義,從公元 398 年至 411 年,前後歷時長達 13 年,有近百萬人的海盜大軍,轉戰長江以南廣大地區,縱橫東海、南海兩大海洋。如此波瀾壯闊的海上武裝起義,是中國海盜史上所罕見的。

孫恩,字靈秀。世奉五斗米道。東晉孝武帝時,其叔父孫泰為五斗米道教主,在民眾中有威信,敬之如神,教徒分佈於南方各地。

至孫泰遇害,孫恩逃於海,在海上聚合亡命,志欲復仇。公元 399 年,自海島帥其黨,殺上虞令,乘勝攻取會稽,隊伍迅速擴大,壯大至數十萬人。孫恩轉戰紹興、寧波、舟山、台州、溫州、南京、楊州等地。

盧循,字於先, 「 神彩清秀,雅有才藝 」 ,善草隸、弈棋,是個文雅之士,公元 402 年,孫恩作戰失敗投海自殺。餘部由盧循為主,轉戰廣州、長沙、南昌、南京和廣東各地,於公元 411 年失敗。孫恩、盧循海上反亂被稱為 「 中原海寇之始 」 ,為後世海盜活動提供了經驗。

後人常稱海盜為孫恩,孫恩成了海盜的代名詞,這就是海盜祖師孫恩的由來。

浙東 「 海精 」 方國珍

方國珍是浙東臺州黃岩縣洋山澳人,出身貧苦。史書說他 「 身長七尺,貌魁梧,面黑體白,堅毅沉勇,力逐奔馬 」 ,有歌謠 「 楊嶼青,出海精 」 ,為方國珍起義作**準備。元朝未年,公元 1348 年方國珍海上起兵,轉戰浙蘇,二十年間分居浙東三郡,威行海上阻搶糧運,在推翻元王朝的武裝鬥爭中起了重大作用。

方國珍後歸順朱元璋,被朱稱為威行海上的英雄豪傑。

東南私商領袖 —— 淨海王王直

王直,徽州歙縣人,少任俠,多智謀。 眾所周知,明王朝閉鎖國,實行海禁。王直長期從事海外走私**,開闢寧波雙嶼港,他既是海商集團首領,又是海盜魁首。

那時候,江浙海上海盜分群分黨,形勢複雜。 「 素有沉機勇略 」 的王直依仗強大實力,攻滅多股海盜,千里海疆悉歸王直控制。王直靖海有功,多次上疏請求朝廷開放海上通商**,被拒絕,反遭官府水師圍攻。

王直突圍逃到日本,重振旗鼓,嘉靖三十一年,即公元 1552 年,率龐大的武裝船隊進犯東南沿海,攻城掠地,江浙為之動搖,官軍望風披靡。王直佔據定海,自稱 「 淨海王 」 ,後稱 「 徽王 」 。

明朝廷武力征剿失敗,就改換手法,逮捕了王直徽州老家的妻兒母做為人質, 派員日本,欺騙王直同意解除海禁開市通商,設計誘捕王直,王直入獄後兩年,被朝廷下令斬殺於杭州官巷口,至死不屈。當時人言王直以威信雄海上,無他罪狀,殺之無理。徐光啟為他鳴不平說:

「 王直向居海島未嘗親身入犯,招之使來,量與一職,使之盡除海寇以自效。 」 十分明顯,捕殺王直是不得人心的。王直臨死前預言:

「 死吾一人,恐苦兩浙百姓。 」 王直是明嘉靖時期徽州商人和東南海商代表人物,東海梟雄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

明末 「 海上大王 」 鄭芝龍

鄭芝龍,字日甲,福建南安縣石井鄉人,明末著名海盜兼大海商。在海上拼搏幾十年,演出獨具特色的三部曲:早年離鄉背井闖世界;繼而當海盜,兼營海商,亦商亦盜;最後由盜而官,亦商亦官。

像他這樣一身商、盜、官三種名份與經歷的人,中國歷史上實不多見。

鄭芝龍從事海商活動範圍廣泛,從海上到陸地,從國內到國外,同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有過接觸。在海外商業競爭中,他善於經商,大獲其利,成為富可敵國的大海商。當海盜時,擁有千艘艦船與十萬部眾,入仕明王朝後控制各種海船萬艘,能號集大海船三千艘,可稱之為世界史上第一個船王。

明末,鄭芝龍率領武裝船隊縱橫海上,衝擊閉關鎖國的明王朝,屢敗官兵,擊退荷蘭殖民者幾次入侵福建沿海,消滅其它海盜集團,統一海洋,威震東南海上;後入仕任海疆將官, 「 坐論海王,奄有數郡 」 ,**海濱,壟斷海外**。

縱橫東南海上的福建海盜蔡牽

蔡牽,福建同安縣西浦鄉人,出身貧苦,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 1794 年),被迫出海為盜。至嘉慶時,部眾發展至 2 萬餘人,大海船二百餘艘,蔡牽縱橫海上十五年,曾攻略臺灣,稱鎮海威武王。

中國最早的聖經是在什麼時候?

2樓:無傷_凱子

中國最早關於聖經的記載,

見於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東方**教聶斯托利nestorius)派傳教士阿羅本從波斯抵達西安傳教譯經,時稱景教。他的說法深得人心,甚至得到了皇上的喜愛。唐朝貞觀12年,由唐太宗下令於長安義寧坊修建景教寺廟。

建中二年(781),德宗於長安大秦寺建立『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由景淨傳教士撰文,其上記載景教於我國之傳播及翻譯的情形:

「大秦國有上德。曰阿羅本。佔青雲而載真經。

望風律以馳艱險。貞觀九祀至於長安。帝使宰臣房公玄齡總仗西郊賓迎入內。

翻經書殿。問道禁闈。深知正真。

特令傳授。」

這是聖經在我國傳播的最早證據。

「和合本」,又稱「和合譯本」,全稱「國語和合譯本」.是聖經譯本中的一種。

2023年,上海宣教士大會議決定出版一本全國通用的中文聖經,務求做到文筆順暢而又忠於原文。次年,共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分別負責三種不同文體的版本:文理、淺文理、以及國語。

全部翻譯歷時二十七年,其中以《國語和合譯本》最受歡迎,成為今日絕大多數教會採用的標準譯本。

聖經和合本(簡稱和合本;或稱國語和合本、官話和合本),是今日華語人士最普遍使用的聖經譯本。此譯本的出版起源自2023年在上海舉行的傳教士大會,會中各差會派代表成立了三個委員會,各自負責翻譯《官話和合本》、《淺文理和合譯本》及《文理和合譯本》。

於2023年,《淺文理和合譯本》出版新約。《文理和合譯本》於2023年出版新約,於2023年出版舊約。2023年,官話和合本的翻譯工作完成了新約;2023年,舊約的翻譯工作完成。

在2023年正式出版時,聖經譯本名為《官話和合譯本》,從此就成了現今大多數華語教會採用的《和合本聖經》。

3樓:麼麼球

我國最早關於聖經的記載,見於唐朝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馬禮遜是西方派到中國大陸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他在華25年,在許多方面都有首創之功。他在中國境內首次把《聖經》全譯為中文並予以出版,使**教經典得以完整地介紹到中國。

編纂第一部《華英字典》,成為以後漢英字典編撰之圭臬;他創辦《察世俗每月統紀傳》,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國報刊發展史上位居首尊。

他開辦「英華書院」,開傳教士創辦教會學校之先河;他又和東印度公司醫生在澳門開設眼科醫館,首創醫藥傳教的方式。他所開創的譯經、編字典、辦刊物、設學校、開醫館、印刷出版等事業,使其成為開創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驅。

聖經,在中國指儒家經典,就是正統的儒家十三經。也是對佛教或其他宗教經典的泛稱,如佛教的《金剛經》、《心經》等。猶太教經典,包括《律法書》、《先知書》和《聖錄》三部分。

**教經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

聖經不是隻代表一個國家文化的書,它也不單單屬於某個國家,不要認為聖經是外國的,不屬於中國,《聖經》是世界的,是每個人的,是承載人類思想文化信仰的書籍。

在古代日本什麼時候侵略中國最早的

凮起雲湧 古代日本最早侵略中國的時間是660年。十四至十六世紀侵擾劫掠中國和朝鮮沿海地區的日本海盜,除沿海劫掠以外主要從事中日走私 通稱倭寇。近代資本主義列強侵華,日本也扮演主要角色,660年唐滅百濟,為了復興自己的朝貢國百濟,日本出兵朝鮮,被唐朝和新羅聯軍擊敗,這是日本最早一次侵略中國領土。 fl...

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於什麼時候,我國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堂海原彤 不是甲骨文!為什麼說甲骨文不能算作我國最早的文字?甲骨文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多出土於河南安陽小屯村,1898年首次發現。1928年後,經多次發掘,先後出土10餘萬片,主要刻卜辭及占卜紀實的有關文字。單字總數約4600字,可識文字達1700餘字。文字結構已從獨體趨向合體,...

最早的銀行設立於什麼時候,中國的最早的「銀行」起源於什麼時候?

銀刃 一般認為最早的銀行是義大利1580年在威尼斯成立的銀行。其後,荷蘭在阿姆斯特丹 德國在漢堡 英國在倫敦也相繼設立了銀行。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初,銀行得到了普遍發展。銀行在我國起源於唐朝,在唐宣宗時期 公元847 858年 蘇州就有 金銀行 出現。北宋嘉佑二年 1057年 蔡襄知福州時,作 教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