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孟子的「親親,仁也」

時間 2021-09-11 22:28:02

1樓:夙眔巳

是: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出自《中庸》孔子所言。

【原文】

子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中庸》

孔子說:「仁愛就是人,將愛父母親放在第一位。」

側重談「仁」的外延。

「仁者人也」,意思是人所具有的各種美德屬於仁,換一句話說,仁所涵蓋的美德是仁的外延。反過來說,「人者仁也」,「仁」又是屬於「人」的範疇。「仁」與「人」,如影隨形,互相依存,「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即仁道,「人」必須有「仁」,「人」若無「仁」,則不成其為人。

道不遠人,道不離人,「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人而不仁」是從反面界定「仁」這個概念的外延。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親親為大」是儒學「愛人」與其他學派「愛人」的一個重要區別,如墨子「兼相親,交相愛」;聖經的「博愛」;佛教的「愛眾生」。其它學派均是愛無等差,儒學的愛有等差,先是愛父母,「親親為大」,次是愛兄弟,「友于兄弟」,其次是愛朋友,又其次是「泛愛眾」。

第一個「親」,為動詞,親近、親愛,

第二個「親」:名詞,父母

2樓:紫月幽絮

【翻譯】:愛父母就是仁。

【原句】: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

【原句翻譯】:孟子說:「人不經學習就具備的,是良能;不經思考就知道的,那是良知。

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們父母的;長大後,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們兄長的。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這沒有別的原因,因這兩種人的本效能通行天下。」

談談你對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3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民賊,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

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歷史事例反覆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孟子說:「夫仁政,必自經界始」。

所謂「經界」,就是劃分整理田界,實行井田制。孟子所設想的井田制,是一種封建性的自然經濟,以一家一戶的小農為基礎,採取勞役地租的剝削形式。每家農戶有五畝之宅,百畝之田,吃穿自給自足。

孟子認為,「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只有使人民擁有「恆產」,固定在土地上,安居樂業,他們才不去觸犯刑律,為非作歹。孟子認為,人民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引導他們向善,這就可以造成一種「親親」、「長長」的良好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礎上。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不忍人之心」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但是,這種同情仁愛之心不同於墨子的「兼愛」,而是從血緣的感情出發的。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仁政就是這種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體現。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4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仁政是一種儒家思想。是儒家思想代表孟子從孔子的「仁學」繼承發展而來。是孟子學說中的「仁政」、「民本」思想、「性善論」等政治理想之一。

"仁政"這種儒家思想在它誕生之後的很多個朝代中都作為統治者的思想。這種思想主要宣揚「民貴君輕」,「人性本善」理論。

在當代的哲學研究中,這種思想還是具有先進性,時代性。

5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思想還是非常先進的,只有統治者對百姓行仁政,社會才能長治久安。過多對百姓剝削,不利於社會穩定。

6樓:匿名使用者

君舟民水是他思想的概括,他奉行「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的思想,他的思想是對儒家思想的繼承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從而演化為孟子仁政思想。他的思想超越了時代的侷限,對今天仍有深遠的影響

如何理解孟子對孔子的「聖之時者也」?

孟子對孔子的 聖之時者也 的評價來自 孟子 萬章下 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伯夷是聖人中最清高的,伊尹是聖人中最負責的,柳下惠是聖人中最隨和的,孔子是聖人中最識時務的。聖之時者也 的意思是 聖人中最識時務的 孟子之所以這樣講,是因為孟...

試析孟子的仁政學說,如何理解孟子的「仁政」?

孟子的思想 於孔子。孟子把孔子的 仁 發展為 仁政 的學說。他認為實行 仁政 就必須 制民恆產 讓每家農戶有百畝之田 五畝之宅,有起碼的生產資料 勿奪農時 保證農民有勞動的時間 省刑罰,薄稅斂 使人民有最低的物質生活條件 加強道德教育,使人民懂得 孝悌忠信 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階級剝削壓...

怎樣理解儒家思想仁,談談對儒家仁的理解 ????

白若琪是隻貓 1 改造 董仲舒吸取陰陽五行家 道家法家思想有利成分來改造儒學,提出 大一統 天人感應 三綱五常 等思想 要做到待人寬容 己不所欲,勿施與人 2 漢武帝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就是要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 仁 仁 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它的仁義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