晝出耘田夜績麻出自那首詩,全詩是什麼

時間 2021-10-14 20:05:11

1樓:手機使用者

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⑵夜績麻⑶,

村莊兒女各當家⑷。

童孫未解⑸供⑹耕織,

也傍⑺桑陰學種瓜。

【註釋】

⑴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⑵ 耘田:除草。

⑶ 績麻:把麻搓成線。

⑷ 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⑸ 未解:不懂。

⑹ 供:從事,參加。

⑺ 傍:靠近。

【題解】

見《範石湖集》。作者晚年退居家鄉吳縣(今屬江蘇)時,以農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農民的甘苦哀樂為題材,寫了總題為《四時田園雜興》七絕組詩六十首,描寫了田園生活之樂。

【譯文】

白天出去鋤草夜裡緝麻,農家兒女都能各自持家。

小孫子還不會耕田紡織,也靠近桑樹陰學習種瓜。

【賞析】

南宋詩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寫農村景色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有名的。四時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各個時期的自然景色和農民勞動生活,做了比較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同時,由於他對農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對農民遭受官府和鄉村地主的剝削,以及他們生活的困苦,在這些詩中,也有一定的反映。這是那些組詩中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一個小場面。它從側面著筆,反映出農村中的緊張勞動氣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場面是這樣的,初夏,小農忙的季節。水稻田裡,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起來了,稗草也伴隨而生。這時該要耘田,即除草了。「晝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這在當時是男人們乾的活。

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產。當時,種棉的技術還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穿衣是靠養蠶和種麻。闊氣人穿絲綢品,窮苦人穿粗麻布。

麻布的製作過程,是在把苧麻收割以後,漚在水裡,除去表皮:抽出纖維,晒乾,然後搓捻成線,這叫做「績麻」,再織成布。婦女在白天干完別的家務勞動,到晚上就「績麻」。

耘草和績麻,做為例子,照應到第二句的「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從詩中人物的口吻來說,自然指年輕人。

詩意說:村莊裡,男男**,都不得閒。「當家」,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這裡的意義,不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當家做主」。除了正在勞動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還有另一種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們。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也投入生產的熱潮中了。

「童孫」,指更晚一輩的小孩子們。這些小娃娃們,還沒有勞動的本領,不會耕也不會織。注意「未解」這個詞,是「不會做」。

如果會,也就參加「耘田」、「績麻」的勞動去了。雖然不會,他們卻也不閒呆著。那末又幹什麼呢?

農村的孩子嘛,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於的農業活路,而且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於是三三五五,在桑樹下面,學著大人的樣子在種瓜呢。這是農村中常見的事情,卻具有特色。在這裡,不能參加勞動的小孩子們尚且這樣,那末,正在擔當勞動重擔的成年人又是怎樣忙著生產呢?

童孫種瓜的描寫,雖然是從側面著筆,卻不是陪襯,而是深入。這樣寫,在藝術上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們面前,一幅熱烈的勞動生產的圖景,使詩的語言,留下了強烈的韻趣。

《四季田園雜興》一詩中「雜興」的讀法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我以為,要想弄清「雜興」的意義,需要將兩個字分開來進行解讀。

「雜」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三種解釋:①多種多樣的;②正項以外的、正式以外的;③混合在一起。

「興」是個多音字,讀陰平時(第一聲)有七個解釋①興盛;流行②使盛行 ③開始;發動;創立④起;起來⑤准許(方言,多用於否定式)⑥(方言)或許 ⑦姓;讀去聲時,只有一種解釋為:興致;興趣。

通過以上的羅列我們會漸漸地從推理中發現「雜」字就取第二講,引申為非正式的。(雜記、雜說、雜文多靠近此義)

而分析「興」字的解釋似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解釋與「雜」相對應了。

如果我們聯想一下古典文學常識,我們會一下子意識到「興」字讀去聲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少了一個解釋。

「詩歌即景生情的表現手法。詩周南關睢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集傳:『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辭源》

再翻開唐宋等歷代詩作,諸如此類的題目也是多見。

《雜興》皎然(唐)「人生分已定,富貴豈妄來。不見海底泥,飛上成塵埃。」

《春日雜興》陸游(南宋)「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飯直千金。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

《雜興》李頎(唐)「沉沉牛渚磯,舊說多靈怪。行人夜秉生犀燭,洞照洪深闢滂湃。乘車駕馬往復旋,赤紱朱冠何偉然。

波驚海若潛幽石,龍抱鬍髯臥黑泉。水濱丈人曾有語,物或惡之當害汝。武昌妖夢果為災,百代英威埋鬼府。

青青蘭艾本殊香,察見泉魚固不祥。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聖接輿狂。千年魑魅逢華表,九日茱萸作佩囊。

善惡死生齊一貫,只應斗酒任蒼蒼。」

《春日雜興》壬禹偁(宋)『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雜興》安夏(清)「有竹深藏屋,無花強倚闌。」

就以《四時田園雜興》為例,詩人范成大58歲時辭官,歸隱石湖,寫下了六十首《田園雜興》詩,詩名雖為「雜興」,卻全面反映了江南農村的現實生活。尤其可貴的是,詩人把揭露封建剝削,表現農民勤勞,淳樸的美德與描寫農村風俗、景物結合起來,熔為一體,從而使田園詩除了寫景狀物外,還包涵了深刻的社會內容,這是范成大對田園詩發展的一大貢獻。

「賦、比、興」雖然是後人對先秦詩歌表現手法的概括,但它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賦是借敘事以抒情,比是借寫景以抒情,興是觸物起情,作為詩歌,用情將三者有機聯絡起來,從而詩歌抒情的特徵便彰顯無疑了。

由上述內容,結合「雜」「興」兩字的意思,我們完全可以推理出「雜興」即隨意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但手法上以即景生情為主,正所謂「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因此,「雜興」讀作什麼也便不言自明瞭。

2樓:匿名使用者

晝出耘田夜績麻, 村莊兒女各當家。 出自宋代的范成大的《四時田園雜興》,全詩是: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四時田園雜興》

【宋】 范成大

晝出耘田⑵夜績麻⑶,

村莊兒女各當家⑷。

童孫未解⑸供⑹耕織,

也傍⑺桑陰學種瓜。

【註釋】

⑴ 雜興:隨興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

⑵ 耘田:除草。

⑶ 績麻:把麻搓成線。

⑷ 各當家:各人都擔任一定的工作。

⑸ 未解:不懂。

⑹ 供:從事,參加。

⑺ 傍:靠近。

【題解】

見《範石湖集》。作者晚年退居家鄉吳縣(今屬江蘇)時,以農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農民的甘苦哀樂為題材,寫了總題為《四時田園雜興》七絕組詩六十首,描寫了田園生活之樂。

【譯文】

白天出去鋤草夜裡緝麻,農家兒女都能各自持家。

小孫子還不會耕田紡織,也靠近桑樹陰學習種瓜。

【賞析】

南宋詩人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描寫農村景色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有名的。四時是一年中的春、夏、秋、冬四季。詩人用清新的筆調,對農村各個時期的自然景色和農民勞動生活,做了比較細膩的描寫,讀來意趣橫生。

同時,由於他對農民有一定的同情,所以對農民遭受官府和鄉村地主的剝削,以及他們生活的困苦,在這些詩中,也有一定的反映。這是那些組詩中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一個小場面。它從側面著筆,反映出農村中的緊張勞動氣氛和富有生趣的生活。

場面是這樣的,初夏,小農忙的季節。水稻田裡,綠油油的秧苗已經長起來了,稗草也伴隨而生。這時該要耘田,即除草了。「晝出耘田」,白天下田去除草,這在當時是男人們乾的活。

基本上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封建社會,吃的穿的,都靠自己生產。當時,種棉的技術還沒有在中國廣泛傳播,穿衣是靠養蠶和種麻。闊氣人穿絲綢品,窮苦人穿粗麻布。

麻布的製作過程,是在把苧麻收割以後,漚在水裡,除去表皮:抽出纖維,晒乾,然後搓捻成線,這叫做「績麻」,再織成布。婦女在白天干完別的家務勞動,到晚上就「績麻」。

耘草和績麻,做為例子,照應到第二句的「村莊兒女各當家」。「兒女」即男女。從詩中人物的口吻來說,自然指年輕人。

詩意說:村莊裡,男男**,都不得閒。「當家」,就是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這裡的意義,不同於我們現在常說的「當家做主」。除了正在勞動忙碌中的成年人以外,還有另一種人,就是本不忙碌的小孩子們。他們卻以另一種方式也投入生產的熱潮中了。

「童孫」,指更晚一輩的小孩子們。這些小娃娃們,還沒有勞動的本領,不會耕也不會織。注意「未解」這個詞,是「不會做」。

如果會,也就參加「耘田」、「績麻」的勞動去了。雖然不會,他們卻也不閒呆著。那末又幹什麼呢?

農村的孩子嘛,耳濡(rú)目染,也熟悉了成年人所於的農業活路,而且從小養成熱愛勞動的習慣,於是三三五五,在桑樹下面,學著大人的樣子在種瓜呢。這是農村中常見的事情,卻具有特色。在這裡,不能參加勞動的小孩子們尚且這樣,那末,正在擔當勞動重擔的成年人又是怎樣忙著生產呢?

童孫種瓜的描寫,雖然是從側面著筆,卻不是陪襯,而是深入。這樣寫,在藝術上散發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在人們面前,一幅熱烈的勞動生產的圖景,使詩的語言,留下了強烈的韻趣。

《四季田園雜興》一詩中「雜興」的讀法產生了不同的意見。

我以為,要想弄清「雜興」的意義,需要將兩個字分開來進行解讀。

「雜」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有三種解釋:①多種多樣的;②正項以外的、正式以外的;③混合在一起。

「興」是個多音字,讀陰平時(第一聲)有七個解釋①興盛;流行②使盛行 ③開始;發動;創立④起;起來⑤准許(方言,多用於否定式)⑥(方言)或許 ⑦姓;讀去聲時,只有一種解釋為:興致;興趣。

通過以上的羅列我們會漸漸地從推理中發現「雜」字就取第二講,引申為非正式的。(雜記、雜說、雜文多靠近此義)

而分析「興」字的解釋似乎找不到一個合適的解釋與「雜」相對應了。

如果我們聯想一下古典文學常識,我們會一下子意識到「興」字讀去聲時,在《現代漢語詞典》中少了一個解釋。

「詩歌即景生情的表現手法。詩周南關睢序:『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集傳:『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辭源》

再翻開唐宋等歷代詩作,諸如此類的題目也是多見。

《雜興》皎然(唐)「人生分已定,富貴豈妄來。不見海底泥,飛上成塵埃。」

《春日雜興》陸游(南宋)「夜夜燃薪暖絮衾,禺中一飯直千金。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

《雜興》李頎(唐)「沉沉牛渚磯,舊說多靈怪。行人夜秉生犀燭,洞照洪深闢滂湃。乘車駕馬往復旋,赤紱朱冠何偉然。

波驚海若潛幽石,龍抱鬍髯臥黑泉。水濱丈人曾有語,物或惡之當害汝。武昌妖夢果為災,百代英威埋鬼府。

青青蘭艾本殊香,察見泉魚固不祥。濟水自清河自濁,周公大聖接輿狂。千年魑魅逢華表,九日茱萸作佩囊。

善惡死生齊一貫,只應斗酒任蒼蒼。」

《春日雜興》壬禹偁(宋)『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枝花。』

《雜興》安夏(清)「有竹深藏屋,無花強倚闌。」

就以《四時田園雜興》為例,詩人范成大58歲時辭官,歸隱石湖,寫下了六十首《田園雜興》詩,詩名雖為「雜興」,卻全面反映了江南農村的現實生活。尤其可貴的是,詩人把揭露封建剝削,表現農民勤勞,淳樸的美德與描寫農村風俗、景物結合起來,熔為一體,從而使田園詩除了寫景狀物外,還包涵了深刻的社會內容,這是范成大對田園詩發展的一大貢獻。

「賦、比、興」雖然是後人對先秦詩歌表現手法的概括,但它在整個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有著深遠的影響。賦是借敘事以抒情,比是借寫景以抒情,興是觸物起情,作為詩歌,用情將三者有機聯絡起來,從而詩歌抒情的特徵便彰顯無疑了。

由上述內容,結合「雜」「興」兩字的意思,我們完全可以推理出「雜興」即隨意寫來,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但手法上以即景生情為主,正所謂「觸物以起情謂之興,物動情者也」。因此,「雜興」讀作什麼也便不言自明瞭。 桑陰學種瓜。

《四時田園雜興之》晝出耘田夜績麻那首詩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古詩詞註釋 耘田 除掉稻田的雜草。績麻 搓麻線。各當家 各人有自己的活幹。未解 不懂得,不會。供 做,從事。傍 靠近。pop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古詩...

《四時田園雜興之》晝出耘田夜績麻那首詩

猶雪晴集果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古詩詞註釋 耘田 除掉稻田的雜草。績麻 搓麻線。各當家 各人有自己的活幹。未解 不懂得,不會。供 做,從事。傍 靠近。pop 四時田園雜興 范成大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

麻椒怎麼做才出麻味,麻椒怎麼做才能出麻味

一 想正確激發麻椒的麻味,一定不能食用新鮮的麻椒,應該把新鮮麻椒進行必要處理,以後再食用。新鮮麻椒最好的處理方法就是放在平底鍋中用中小火慢慢焙乾,在培幹過程中能聞到濃郁的麻香味兒,吹乾以後取出晾涼。然後再用擀麵杖把它壓成粉末狀,直接裝入到可以密封的玻璃瓶中,是在菜快要出鍋時,直接撒上適量的麻椒粉就能...